>>> 2008年第3期


中国民间美术吉祥观的民俗文化情节

作者:朱 昕




  【摘要】民间美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俗文化又是民间美术的载体和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情感。民俗文化中吉祥观又是民间美术中着力描绘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吉祥观;民俗文化
  
  (一)
  
  文化作为精神领域的活动,有其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不同定义的文化也被赋予了相应不同的本质与内涵。扎根于民间社会生活中的民间美术,则是民间乡土文化或是下层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它们与上层文化:如宫廷美术的细丽、工整、文人墨客的豪放、洒脱等大相径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民间文化主要指生存于广大农村的土壤上,这就为民间美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与作品形式,也为民间美术提供了较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使其得以体现传统民间文化的特性。其本质在于它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思想感情与风俗习惯,是劳动者对情感的宣泄和对美感及艺术审美的追求。它作为底层文化的艺术形式,其创作主体主要是人民群众,创作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自娱自乐、非商业性、不以赢利为目地的创作活动。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种生活形态的艺术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民间美术是现代工艺的渊源与基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从我国传统哲学、民间文学、传统伦理学、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方面汲取营养。其中,传统哲学、民间文学、传统论理学则是民间美术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它朴素、客观地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其中“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太极八卦图”包含了世间万事万物,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不仅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而且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美术体现出稚拙、纯朴、自然的艺术特质,并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及美好人生的追求。
  
  (二)
  
  “吉祥如意”向来为民众心中共同的愿望,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巫术信仰、敬奉神灵到后来的驱灾辟邪、纳吉禳灾的朴素思想,一直作为一种心理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既表明了民众对“长命百岁”、“延年益寿”等生命的追求,同时又体现了“他们追求生命存在自然形式完美性、自然性和永恒性的强韧心向”,祈求上苍保佑他们顺利走完人生。
  民间美术中“祈福禳灾”的吉祥观,最初是由于民众对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无能为力,希望通过物质形式为依托,期盼战胜它们的心理愿望,人们借此以慰籍心灵来满足他们的功利心理。 “禳灾”的主要内容,旨在乞求上天、神灵驱除这些超自然魔力;“纳吉”的对象主要指婚嫁、繁衍、长寿、发财等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活动。两者都表现了对追求美好人生的渴望,其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吉祥”。
  其思想直接反映在吉祥图案上与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同源,为趋吉辟邪的物化现象。
  作为一种驱灾避邪心理的物化形式和特殊的审美方式,民间美术吉祥文化的具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其形式主要体现在传统图案上,人们称“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意旨民间美术图案中绝大多数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它反映了民众的观念信仰,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中国的吉祥图案源远流长,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吉”表示善和利,“祥”原本指吉和凶的征兆,发展到后来则指吉兆。“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阐释的正是这个意思。吉祥一词自春秋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
  吉祥观念所体现的都是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吉祥物和作为装饰纹样的吉祥图案。吉祥物和吉祥图案都是吉祥观念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的吉祥图案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部落图腾形象、彩陶纹样及牙骨器造型。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玉器、漆器中,常见的云雷纹、灵龙纹、风鸟纹与其他鸟兽造型已明确地表示了吉祥寓意。秦汉以后,吉祥图案更加被广泛应用,唐宋至明清,吉祥图案由成熟走向鼎盛,影响所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不外乎求子祈寿、纳福招财、辟邪禳灾等几个方面。
  表现祈子主题的多用暗喻情恋、婚嫁和生子的图案来表现,如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并蒂莲花、狮子滚绣球、彩蝶双飞等;而暗喻生子继嗣内容的图案则有麒麟送子、莲生贵子、葫芦万代、榴开百子等。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延年益寿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追求。寿字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汉字,由于人们长寿的观念使它远远超越了一般汉字的功能,不仅将字意延伸而且将字体图案化,成为人们祈望延年的吉祥物。各种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百寿图”;五只蝙蝠围绕寿字组成“五福(蝠)捧寿”。除用文字表达长寿观念外,更多是借象征物来表达对生命的渴求。以松树与松鹤组成的图案称“松鹤延年”,以鹿、松鹤组成图案称“鹿鹤同春”。
  在传统的吉祥图案纹样中,表现纳福招财的有金玉满堂、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等;表现辟邪禳灾的有狮、虎等;表现升腾变化的有鲤鱼跳龙门、杏林春燕等。这些吉祥图案的发生和发展,一方面同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意识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又同人们的生活风俗密切相关,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吉祥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种精神体现,也是历史留给人们的丰厚遗产,其中不免有落后和迷信的成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必将随着人们新的认识和理解而得到升华;而在民间它所代表的美好善良的愿望,正是人们克服一切困难掌握自己命运的意志体现。
   此外,民间美术吉祥文化的具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年画、剪纸、民间玩具、刺绣、花灯等等;题材丰富,吉祥题材包括鹿、狮、喜鹊、龙、凤、麒麟等祥瑞动物类、以及牡丹、梅花、莲花、石榴、佛手、葫芦、桃子等象征长寿、多子的植物类;也包括人为创造出来的虚构的符号类等,它们大多取材于与民众“禳灾纳吉”的功利心理相关联的社会生活活动;内容也多与宗教、信仰、民风民情有密切联系。作品表达手法多样化,中国的吉祥文化通过借喻、双关、比拟、谐音、象征等手法来表现民众向往美好生活和驱灾辟邪的生活态度。其吉祥观念体现了感性与理性、内在结构与具体形式、物质与精神的高度融合,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民间美术的吉祥文化是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民俗息息相关。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俗,也相应地会赋予不同的吉祥文化特征。例如:甘陕一带,春节期间有“燎疳”的风俗,即人们用黄纸剪一个抓髻娃娃——“疳娃娃”,将其燃烧,并从火上跳过,称为“燎疳”。“疳娃娃”是病魔的象征,人们将其燃烧视为“送疳”,并通过跳火仪式获得精神慰籍,以求禳灾辟邪。
  上述所举这些例子它们所传达的内容和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无一不是和社会普遍流行的民俗生活与信仰有密切联系;这是从先辈那流传至今的集体智慧结晶,有着相当稳定的受众性和普遍性。
  
  (三)
  
  综上所述,艺术与民俗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姐妹,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创作的基础,创作的源泉,民间美术的创作则体现着民俗活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而吉祥观念则是浸透了民众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质量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不幸的回避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构成了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面貌,展现了民众独特的生命观念、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培养和传统道德操守模式。它用艺术的形式将民众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中,代代传承着民众现实的理想,是特有的对生命生活的感悟。它将深深的植根于每一个民众的心里,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邓福星,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吉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唐家路,孙磊.中国吉祥装饰[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