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期


索隐 附会 异化 变形

作者:邓 辉




  【摘要】由于《红楼梦》主题的多义性,人物的多面性,叙述的不确指性以及书籍本身的未完整性等诸多因素,自《红楼梦》问世之后民间接受方面,产生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众多,综述起来体现在四个方面:索隐、附会、异化、变形,文章由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民间接受
  
  《红楼梦》自从问世以来,便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可以说是其他所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所不可企及的。在清代竹枝词里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句子,这足以说明《红楼梦》在当时民间影响之大,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士卒……由于《红楼梦》主题的多义性,人物的多面性,叙述的不确指性以及书籍本身的未完整性等诸多因素,这种“弦外之响”比比皆是,反馈到民间接受方面,便是一个个优美动人、奇思妙想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形成。
  
  一、民间接受的传说和故事类型
  
  (一)索隐:有关《红楼梦》主题的民间接受
  《红楼梦》书中自言是将“真事隐”,而将“假语存”。对于这些“真事”,胡适先生[1]和鲁迅先生[2]曾做过一些总结和梳理。
  1. “纳兰性德家事说”——此说由姜宸英的师父徐时栋提出。陈康祺的《郎潜纪闻二笔》(即《燕下乡脞录》)卷五说先师徐柳泉先生云:“小说《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金钗十二,皆纳兰侍卫(成德官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即影西溟(姜宸英)。……”徐先生言之甚详,惜余不尽记忆。俞樾的《小浮梅闲话》亦谓其“然则其中举人止十五岁,于书中所述颇合也。”此说一出在民间有一定的市场,原因在于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的形象极为相似,此外在他的饮水词中亦有“红楼”和“葬花”字样,这些显然是一种附会。对此,王国维先生曾提出过批评,“世人以宝玉为即纳兰侍卫者殆由于此。然诗人与小说家之用语其偶合者固不少,苟执此例以求《红楼梦》之主人公,吾恐其可以傅合者断不止容若一人而已。”[3]
  2.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此说为王梦阮和沈瓶庵合著的《红楼梦索隐》中提出。其提要有云,“盖尝闻之京师故老云,是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诸名王奇女也。”而又指董鄂妃为即秦淮旧妓嫁为冒襄妾之董小宛,清兵下江南,掠以北,有宠于清世祖,封贵妃,已而夭逝;世祖哀痛,乃遁迹五台山为僧云。《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即是清世祖,林黛玉即是董妃。
  3.康熙朝政治状态说,此说亦是发端于徐时栋,而大备于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于是比拟引申,以求其合,以“红”为影“朱”字;以“石头”为指金陵;以“贾”为斥伪朝;以“金陵十二钗”为拟清初江南之名士:如林黛玉影朱彝尊,王熙凤影余国柱,史湘云影陈维崧。
  除鲁迅先生归纳的这三种以外,还有言为张侯家事和珅家事说、傅恒家事、雍正夺嫡等等,在此就不再进行论述。
   (二)附会:关于作者曹雪芹的民间接受
  谓《红楼梦》是作者自叙,这种说法提出得最早,但是确定反而为最后。最早为嘉庆初年由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康熙中,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4]后经胡适考证而影响深远。
  实有关曹雪芹的民间故事很多,曹雪芹著《红楼梦》是因恨而作,在臞蝯的《红楼佚话》中言,“雪芹有中表妹,名红红,能诗工琴,即书中之黛玉也,与雪芹誓为伉俪,未果,赍恨以段。雪芹引为奇痛,因作是书以记之,书名曰《红楼》,宝玉所居曰‘怡红院’,皆隐女名也。雪芹居南京时,尝筑一小楼名“悼红轩”。后归燕京,辟一小园,园中有楼,亦名‘悼红轩’。[5]”当然更多记载集中在曹雪芹著书的北京香山一带。从流传的故事来看,曹雪芹有出家的经历,在今天北京香山法海寺。此外在香山一带还有很多曹雪芹和其好友鄂比喝酒、打抱不平、为穷人看病施药的故事。[6]
   (三)异化:对高鹗续书的怀疑和不满
  这主要是针对高鹗的,民间有故事认为高鹗的续书来自于曹雪芹原稿。曹雪芹死后,同院有一老太太,经常照应曹氏夫妇,串门之时责怪新妇不烧纸钱。后老太太将桌上整叠纸稿剪为纸钱。鄂比报丧归来,见纸钱有字,方知为后四十回原稿。后鄂比又在曹家抽屉里发现前八十回的原稿和一百二十回的目录。鄂比曾经发愿想续成后四十回,苦于才力不够,数年未成,后来是他的继子高鹗与朝廷勾结,虽然续完了全书,但是与原著已有较大的出入了。
  除此之外,便是有关《金玉缘》的民间故事,此民间故事言高鹗与程伟元勾结,高鹗利用他的妻子张筠骗得了西楼居士袁卫慎的四十三卷的《金玉缘》,并用毒酒毒死了袁卫慎。后又和程伟元合谋将四十三卷的《金玉缘》改编成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这说明就民间观众的接受话语而言,对于高鹗的续书存在着相当大的怀疑和不满。
   (四)变形:关于《红楼梦》中神话部分的传播接受
  《红楼梦》书中的主要神话传说有四个,即石头补天神话、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太虚幻境的神话、悟道成仙的神话。这些《红楼梦》的神话传说变形主要来自于民间,其形式主要表现为弹词、戏曲及其民间故事。
  由于贾宝玉的形象是三位一体的,前身是神瑛侍者,现世是人物贾宝玉,还有被石头幻化的通灵宝玉。加之现世宝黛爱情故事的凄美和迷离,使得在民间流传中,在宝黛前世做文章的居多。在这之中有忠于原著的,也有将原著的神话传说进行变形的。比如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在笔者家乡有关《红楼梦》的民间故事中有将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白蛇传》嫁接变形的,在《白蛇传》中,有白素珍盗取南极仙鹤看守的灵芝草的故事,因此在民间有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演变为仙鹤和灵芝草的故事。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白鹤对灵芝仙草是有灌溉之恩的,一日白鹤在天上飞翔,突然玩兴大发,从天空直坠下去向灵芝仙草扑来,灵芝仙草见机闪躲了一下,引得白鹤不悦。白鹤心中一想,“你闪躲我一下,我就闪躲你一世。”后因白素珍盗取了灵芝仙草,仙鹤被罚下界,灵芝仙草也因灌溉之恩而随之下凡历劫。因前世宿怨尽而引发起现世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
  至于其他的神话故事在北京香山一带流传得更多了,在胡德平先生的《说不尽的红楼梦 曹雪芹在香山》一书中就记载了很多,比如宝玉命名的根据[7]是正白旗村的西北方、樱桃沟里的大巨石,黛玉称谓的缘起[8]、“木石前盟”的由来[9]等等。
  
  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所在
  
  以下让我们试着分析一下产生这四种现象的原因所在:
  1.由于原著本身主题的多义性,人物的多面性,叙述的不确指性,书籍本身的未完整性,使得作品本身成了一个谜题,而民间接受正是民众心理极需得到宣泄和补偿的体现。中国民众心理都是希望以团圆圆满收场,尤其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故事多是花好月圆的结局。而《红楼梦》则要塑造一个“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飞鸟各投林”的结局,这与民众心理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于是在民间流传中,《红楼梦》的神话部分便被抽拨出来加以变形从而顺应民众心理。变形的方式往往一方面依托人世间实物原型,比如胡德平先生考据的曹雪芹在香山的一些故事,另外一种则是在原书的神话故事上加以变形,比如将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白蛇传》的故事嫁接到《红楼梦》的神话故事上,在故事基本内容上涉及了宿命恭顺、因果报应。而这些在清代小说中往往能捕捉到类似的影子,比如成书于康熙至乾隆时期的作品《说岳全传》开场便介绍了故事的因果。岳飞前世为佛顶大鹏,秦桧为虬龙,秦桧妻王氏为女土蝠,万俟口为团鱼精,因大鹏啄死女土蝠和团鱼精,啄瞎虬龙左眼,遂结下前世冤仇。大鹏投胎岳家,虬龙要报一啄之仇,发黄河大水淹没河南汤阴县岳家庄,幸得陈抟老祖相救,岳飞和母亲在花缸内不至淹死。虬龙发水违犯天条被斩,转世为秦桧。这些因果或者宿怨的情节设置,符合民众的接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著本身的悲剧气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