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期


当代艺术中重复的力量

作者:王成婷




   【摘要】文章通过对POP艺术时代,到欧普艺术及照相写实时代社会各层面以及艺术流派的分析,说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复”这一艺术行为在向社会各个方面渗透。
   【关键词】当代艺术;重复元素;极简;极繁
  
  一、艺术创作中“重复”的定义以及它如何产生
  
  艺术,是人类文化成就的上层建筑,反映了当时人类族群的总体意识形态。其产生于人类的生存形态,凝练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加工,并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艺术始终反映着当时人类生存的状态和意识的层面。在这些不断出现的艺术形式当中,也不断产生着与之对应的创作手法和思路。不论是探索了数千年的写实规则,或者是中国画里的气质传达,都有其对应的创作手段。
  那么不同时代的艺术形式,以及作用于它们的创作手段或者说与其对应的创作思路是如何产生的?正如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对人性的压抑造就了人文情怀的文艺复兴,延续两千年的帝国制度造就了中国人寄情山水的文人画。人类艺术的发展和更迭,其决定性原因,在于当下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对此生活状态的感情和希望。相应的,艺术的创作手段也直接产生于现实的各种物质因素在人类意识中的投射。
  在当代艺术中,这种现实环境的反映,体现在何处呢?在本文看来,当代社会环境对当代艺术影响最为深刻也最为明显的一点,即在于“重复”。
  本文所指之“重复”,是指在当代艺术中,一种有意识的,对“元素符号”反复使用的艺术创作手段。其关键点在于:1.有意识,即非抄袭或者模仿的行为。2.元素符号,可以是简单的亦可以是繁复的,带有特殊定位的视觉象征。通俗的表达,可以称之为艺术家或者艺术品的独特语言。而这些语言的内核,即对“重复”的运用。
  要讨论艺术中这种“重复”的思维方式的产生。我们需要追本溯源。仔细审视当代社会的现状与发展。
  总体来说,当代艺术思维,主体来源于西方强势工业文明。现代西方文明兴起于文艺复兴,发展于工业革命,转折于两次世界大战。本文所要讨论的“重复”,以及其作用的当代艺术大致兴起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战争的刺激,工业生产在战争中得到飞速的发展,极深远地影响了战后的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加快,需要更多模式化的物品。人类每天的生活都会跟这些带有同一个特征物体接触并受其影响。因此,无论对现实社会持何种态度,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类思维以及艺术思想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而这种影响具体反映在艺术创作中开端于“波普”。
  
   二、“重复”的起源以及其在各个艺术流派中的发展变化
  
   (一) POP艺术与“重复”
  当社会发展到当代,生存环境的变迁终于使我们身处一个到处是雷同元素的空间当中。极大丰富的商品化社会,给造就这种艺术思维提供了决定性环境。POP艺术必然产生。
  当那位说“我二十年吃同样的早餐”[2]的艺术家将千篇一律的美圆印刷在画面上的时候,最伟大的波普艺术家诞生了。在他之前,几乎难以想象,这样“愚蠢”的方式创作出来的居然也可以是艺术品。他的作品中没有“原创”可言,一切内容都是复制品。
  他直白地毫无顾及地使用了社会发展的手段——重复某个简单动作以达到最高效率的发展。在他的作品中,不管对象是什么,都可以用重复堆砌来完成他的创作。在他的整个艺术历程中,“重复”无疑是最为关键的精神符号。
   (二)“重复”在欧普与照相写实中的分化
  可以说波普艺术对社会的正视与表达是准确的,但也可以说是表面的直白未经过打磨的。除开这些,“重复”复制雷同元素这一当今社会的根本发展模式无疑是其最核心的内容。
  在稍晚出现并发展的欧普艺术及照相写实主义中,依旧带有强烈的“重复”色彩。
  流行于60年代的“欧普艺术”,主要通过点线等简单元素的不断重复并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布,达到视觉上的特殊“错觉”。在“欧普艺术”当中,同样将简单的元素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排列。只不过从商品、图像符号转化为了更为简单的图形、点、线。而照相写实,则将POP艺术家们使用的元素,更加具像化为各种物体或者人。
  克洛斯作为照相写实的代表人物,就极其明显地体现了他对创作元素的极端具象化。克洛斯描绘的人物头像大多是他的亲友。但是在他那些巨大的头像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毫无表情,没有任何的个人特征。一个一个本来鲜活的人物,被极端具像化为符号。可以说克洛斯在用他整个创作经历在完成一件事,那就是提炼并且重复。
  这是否可以说是一次提升,本文不敢妄下定论。但是至少可以说明的是,复制的社会在向各个流派渗透。并且对元素的提炼与选择,以及重复复制所采用的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三)强势意识形态所造就的精神“重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由一个单纯的被物质充斥的形态过渡到现在的被信息与物质共同充斥的时代。这种效应,在由强势意识形态主导的时候,更为明显。
  这种所谓的强势意识形态可以来源于经济,同样也可以来源于政治与文化。来源于政治的效应,在我国最为明显。在一场被称为“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风暴中,洗礼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与精神世界,而这种政治意识对人们精神的压迫,也注定产生大量反映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作品。例如张晓刚的作品《全家福》系列。作者试图在反复提炼一长段时间中,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并加以符号化,具像化。
  而文化的强势介入,对作品的影响则更为直接。
  在当代,日本动漫文化的强势兴起绝对是一场深远的意识改造。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产业影响下,自然地产生了大量以动漫为标签的当代艺术家。
  村上隆,无疑是日本动漫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当代艺术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就是他将米老鼠的变体置入自己的概念所创造的Mr.DOB。这个形象被他反复的使用在他的作品当中。
  不管Mr.DOB的形象如何变更,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那就是一个在当代广泛影响人们生活的动漫文化的支配下,人们返祖似的图腾崇拜。
  在那个战后爆炸式发展的时代,产生的是例如POP艺术、照相写实一类相对直白而单纯的艺术体验。而经过时间的推移,当意识在回顾与反省中得到提升的时候,在当代,这种元素的重复表现得日趋隐晦与含蓄。物质在复制,信息也在复制,社会的多元化对每个生存其中的个体产生了有区别的影响,这种区别影响着艺术思路在一步一步发生转变。
  
  三、“重复”内核的发展与演变
  
   (一)极简元素形态下的“重复”及其运用方式的变化
  在本文要讨论的“重复”这个概念中,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元素符号的形态,其二是对元素符号的使用方式。这两个关键点如何变更,决定了“重复”对于当代艺术所起的效用如何变更。
  在前文中,我们所接触的元素中,首先登场的是POP中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以商品为本体的元素。而欧普艺术中的元素则点与线。这是元素一种质的变化。这种极简主义的符号使用方式产生了由欧普产生出来,并延续到当代。
  日本的草间弥生,是一位涉猎广泛的艺术家。在架上、服装、设计领域都有相当的成就。在其10岁时的作品中就带有大量的圆点符号,这种对比强烈,大小不一的圆点符号贯穿了她整个创作历程。这些圆点成为了她一生艺术创作的标志。而徐冰的“天书”系列中,拆解了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汉字,打散文字的本来面目去寻找它在形式上的美感。在抛弃了本身被赋予的含义之后,文字的本身图式上的美感得以突现,多余的概念被极简地凝练为文字最基本的东西——点、横、撇、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