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论环洞庭湖区新农村人文景观的构建

作者:许文芳 覃永晖 管益敏 郭鹿亚




  【摘要】文章就环洞庭湖区新农村人文景观建设方面进行了探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反规划”理论及其方法,提出构建环洞庭湖区新农村人文景观的对策。
  【关键词】环洞庭湖区;新农村;人文景观;反规划
  
  一、环洞庭湖区新农村概况
  
  环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以洞庭湖为中心的淤积平原和环湖岗丘区,是国家和湖南省重要的粮食、棉花、麻类、芦苇、水产品等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环洞庭湖区覆盖岳阳、常德、益阳、长沙的18个县(市、区),总面积达21500多平方公里,农村人口720多万,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丰富,是湖南省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二、环洞庭湖区新农村人文景观建设的现状分析
  
  在“十一五”规划的大背景下,本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区内各级县市大力加强人文景观建设,充分挖掘当地人文景观,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搬硬套,盲目建设,破坏了村落的景观安全格局[1]
  近年来,环洞庭湖区许多地方相继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出现了公路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等令人欣慰的新景象。但也有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一味地模仿城市,将城市规划建设的方式被简单地套用到了乡村规划建设上来,建成的新村被规划得整齐划一,流淌了千年的小河被改了道,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砍伐殆尽,古朴的青石小路改成宽阔的柏油大道,碧草如茵的绿地被浇上水泥建成休闲广场。原本风土人情味浓郁的乡村瞬时间变得 “千城一面,百镇同貌” [2],不仅从某种意义上斩断了延续千百年的传统,也破坏了村落的景观安全格局。
  (二)乡土文化遗产破坏,村民传统信仰缺失,致使古朴风貌消失
  乡土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以及文物古迹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精神方面的,包括古老的传说,乡风民俗等。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这些遗产在渐渐的消失,如:洞庭湖地区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而龙又是传说中能降风步雨的神,这里的人们景仰他,于是通过节日时去龙王庙朝拜以及玩龙等方式感谢他。而现在这种传统活动人们渐渐忘却了,过年过节时除了打牌,看电视外并无其他的联络宗亲感情的方式,邻里乡亲之间经常为了一些小小的利益而大动干戈。
  (三)追求眼前利益,环保意识浅薄,致使乡土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以及环保的宣传普及率等方面的原因,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如:在农田方面,古代的人们用草木灰等方式来肥田,通过保护青蛙等有益动物来除虫。而现在,人们用高效的农药和化肥来提高粮食生产率,年复一年土地越来越贫瘠,人们的投入也越来越高。而在林业方面,人们为了追求眼前利益,乱砍滥伐,致使乡土生态环境恶化。
  (四)乱搭乱建,人畜混居,致使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脏乱
  尽管环湖区有些地方进行了三改政策:“改厨改厕改气”,但还是有些地方没有整改。由于带际系数的增长以及人们对住房“质量”的要求,于是在现有住房旁随意搭建杂房,造成人畜混居的场面,村民还习惯性讲生活和生产垃圾及污水等意倾倒和排放,破坏了人居环境的适居性和村容村貌的统一性。
  (五)村民文物保护意识薄弱,维护资金少,致使文物破坏和流失严重
  据考古发掘表明,我们的祖先在洞庭湖区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并经历了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保留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史迹。但现在环湖区古建筑由于历史悠久,已支离破碎,由于资金和受保护程度等原因,迟迟未加以修缮。历代名所有人字画、陶瓷器、古书、族谱等不计其数,由于兵灾,“文革”浩劫,如今已所剩无几,并且依然在遭受人为破坏和流失。
  
  三、环洞庭湖区新农村人文景观建设的对策研究
  
  “反规划”理论及其方法,是应对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在市场经济下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途径。“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3]将“反规划”引入新农村人文景观建设的必要性:(1)农村林业和生态理论谈必要性:我们知道林业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一些小乡镇的化工厂由于管理不善和缺乏资金或环保意识,给部分农村的空气及水质带来重大污染。所以在农村发展林业是很有价值的。首先它能净化空气,维持碳氧平衡吸收有害气体使得经济作物得到更好的生长环境,其次它能调节小气候如气温、温度,辐射热。(2)传统思想,农村文化,谈必要性:传统思想即为相传成统的思想,而我国农村文化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华夏的传统思想,农民对土地,山水,动植物等天地自然的情意天浓是难以言表的,他们珍爱着自然创造着自然。(3)科学发展谈必要性:我国农村正面临着多种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原因正是没有一个科学的技术指导和明确的发展目标。而反规划的建设思想正可以整合各种循环资源为一体,创造出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产和人居环境。
  (一)运用反规划思想,创造传统和现代气息兼有的新乡土景观
  针对盲目建设的情况,政府在建设村庄时应应用“反规划”思想,在保留村落原有景观(如风水林,池塘,小溪,祠堂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让建筑能够结合地形并与周围环境统一协调,这样不仅能增强村民对村落环境的归属感,也能形成各村独特的景观安全格局。洋楼、洋园固然好看,但是乡村本土建筑和景观也自有风格,在洋文化肆虐和乡土文化减淡的当今社会,中华大地出现了“新乡土倾向的景观” [4],一方面它注重地方文化的延续,积极地吸收传统“乡土景观”中值得借鉴的部分,另一方面,景观设计师也应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以及域外文化中值得借鉴的因素,创造出既有传统烙印,又有时代气息,易于为民众接受和认同的景观新形象。
  (二)保护乡土文化遗产,营造乡邻和睦友好关系
  正如俞孔坚教授所说:“每一条小溪,每一块界碑,每一条古道,每一座龙王庙,每一座祖坟,都是一村、一族、一家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的载体,它们尽管不像官方的、皇家的历史遗产那样宏伟壮丽,也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但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他们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是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稳定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应该将它们摧毁,而应该予以保留和修缮,如上文中提到的环洞庭湖区的人们很景仰龙王,因为他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象征,因此应对龙王庙进行修缮,并保留和发扬有关龙文化的民间艺术:如剪纸,玩龙舞狮,龙雕等,让人们的传统信仰延续下来。
  (三)科技引导农林业发展,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政府应该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指导当地的农林业发展,可以建一些农林业科技示范基地,让村民主动学习种养的科技知识并参与到基地的建设中来,最终实现“村民自治”。另外,还应有志愿者参与到帮助新农村建设的大队伍中来,可以向农民讲情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方法。当地政府部门也应依据相应的法律措施来监督村民来保护好环境。
  (四)完善村庄改善和规划的法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国家和政府应完善村庄改善和规划的法制,要依据《宪法》制订出全套的法律法规,应完善管理机制,相关部门要紧密合作,不能互相推诿扯皮,认真作好农村的基层工作,如:“改厨改厕改气”三改工作,这样不仅能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也能整合各种资源的利用,减少环境的污染。
  (五)建立村镇相关文物保护组织,提高村民文物保护意识,将文物保护落实到基层
  环湖区各村镇应成立相关的文物保护组织,将文物保护落实到基层,积极筹备资金,向人们灌输历史遗迹保护以及文物保护的思想,严打击私人贩卖和倒卖文物的现象,并安排好文物古迹的归类以及收藏工作,比如说:环湖区是中国农耕、宗亲和民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发现或挖掘文物古迹的地方可建立展览厅或民俗博物馆,合理开发这些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为文物保护筹备资金。
  
  四、结语
  
  环洞庭湖区农村人文景观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平凡的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根据环湖区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极具特色的本土乡村景观艺术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大地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5).
  [2]张建华,陈火英.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J].建筑时报.
  [3]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9).
  [4]张峻.结合苏州博物馆新馆庭院设计谈景观设计中的新乡土倾向[J].华中建筑,2008,(1).
  
  【作者简介】许文芳(1986-),女,湖南岳阳人,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覃永晖(1978-),男,湖南怀化人,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湖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管益敏(1983-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助教,湖南省风景园林工程师,华中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郭鹿亚(1985- ),男,河南周口人,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