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古敢水族吞口文化述略

作者:鲁庆华 李永惠




  【摘要】吞口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体现了水族民族艺术特征和民间宗教的社会特征。吞口舞这一传统习俗是一种宗教文化与民间习俗相结合并依附于艺术载体的历史文化现象,它带有浓厚的巫术感应色彩和显著的原始宗教痕迹,流传于以云南富源古敢水族箱为主的水族聚居地区。
  【关键词】水族;吞口文化;传统习俗
  
  生活在云南的水族与贵州三都的水族同源,据考由古代秦汉以始岭南地区及东南沿海一带居住的“百越”中之“骆越”发展而来[1]。明清时期,水族与布依族曾被称为仲家,水族在地方志等文献里有“仲夷”、“水户”和“老户”之称谓。据《兴义府志·风俗志》记载:“府亲辖境有二种,曰仲家……”,之后逐渐有所区别,出现了侬、沙和仲家。水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水族先民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反书”或“泐虽”,其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由象形字及汉字倒写组成,多用于占卜,是一种已经有2000年历史的古老文字,但现在多已失传,现仅存富源水书三百字,巫师在占卜和祭祀择日等民间宗教活动中仍然还在使用这些文字。云南的水族人口现有九千多人,主要居住在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和黄泥河镇。
  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始建于一九八八年二月,是全省惟一的水族乡,地处云贵交界,东临马岭大峡谷,西傍十八连山,全乡有水族人口七千多人,占云南省水族人口的85.6%,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泥河、补掌河沿岸的补掌、都障、热水、大寨、咚喇等五个寨子, 俗称“水五寨”。 “古敢”水语为“箐林中有水”之意。水族村寨多依山傍水而建,风光秀丽,村头均有古树(所谓“风水树”),村庄及房舍周围遍布树木、竹林,葱葱郁郁。水族人民保留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最能反映水族民俗文化特征的吞口歌舞就是水族节日主要活动内容[2]。
  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水族“吞口舞”表演引起轰动,并荣获最佳表演“吞口舞”已成为水族人民十分喜爱的民间特色舞蹈,每有大型活动都要头戴吞口傩具载歌载舞。2005年6月,富源县古敢水族的吞口舞应邀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节,做了精彩的表演,神奇的吞口面具,风格独特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广大海内外观众。
  
  一、水族吞口民俗文化的宗教特征
  
  水族崇拜多神,所信神鬼名目繁多,在信奉中常常是神鬼不分,鬼的概念反而多于神的概念,除凶神恶鬼之类外,还有驱挡凶神恶鬼类的鬼神。水族人民中间有这样一个久远的传说:水族人家刚迁徙到现在的居住地时,蚊虫、蚂蟥、毒障横行,在一天夜里,一条壮如牛犊的大鱼摇头摆尾地从热水塘水面冒出,口中振振有词:“一毒降一毒,毒毒是怪物,以毒攻毒,以邪压邪,我变个‘吞口’来吞邪镇恶!”,说着摇身一变,化成一个人首、狗耳、凸眼、宽鼻、獠牙、咧嘴、伸舌、口含利剑的鱼状“怪物”,把瘟神镇压住。水族人民由此仿其模样画符杀鸡开光,贴在门头上,希望它能吞灭邪恶,消灾灭病,保一家人健康、平安、来年丰收。因画在纸上剪贴既费事又容易脱落,后来一些木匠便仿造傩具的做法,用白柳或秋木雕刻出口含利剑的横眉怒目的人头傩像——“吞口”,并绘上颜色。一些认为家中不顺的水族人家在依道公巫师指点后请工匠做好“吞口”,备好香烛等物,在自家设立神台,请巫师道公杀鸡为“吞口”开光后,悬挂在大门头上。此傩具开光后便成了神灵,“吞口”由此而得名。“吞口”水语发音为“及根”,有吞灭之意,并视其为水族吉祥物。
  吞口既是人首的象征符号,也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3]。根据造形特征和功能用途,吞口大致可以分为五种:一种是“凶神恶煞”:白凤眼、白鼻白剑、红须红牙,能吞灭克人毙畜的妖怪;二种是“猩猩必煞”:黑鹰眼、红耳红剑、四颗獠牙,能吞灭散播瘟疫的鬼魔;三种是“凶神八煞”:白眼红耳、四颗獠牙、八颗平齿,能吞灭克八方鬼魇;四种是“双剑雾煞”:红脸鹰眼、一口獠牙,能吞灭破坏阴阳五行协调的妖魔;五种是“送子行煞”:凤眼红须、白鼻黄剑、多枚平齿,能吞灭妨碍生殖的邪魔。吞口种类多样,但总体摹状大体是人首、凸眼、犬耳、宽鼻、獠牙、咧咀、伸舌头、口含利剑,用上好木料雕制,用多种颜料彩绘。门头挂吞口须请巫师预先确定挂何种吞口,然后选择吉日良辰举行“开光”仪式,杀鸡涂血,念咒画符,赋予吞口以毒攻毒、以恶克恶的神力。在水族人民生活当中,实际上,吞口已成为某种超自然神的象征,人们欲求助非凡的神功怪力来消灾弭祸,以保护家业兴旺,人丁安康。
  
  二、吞口舞的艺术特征
  
  流传于水族民间的以“吞口”为道具的水族舞蹈“吞口舞”,也可称为“吞口”,是水族人民特有的舞蹈形式。“吞口舞”的水语发音为“浪及根”,意为有神守护,妖邪勿近。吞口舞主要表现巫师道公为吞口开光,以及吞口来到人间,与瘟神邪魔搏斗,吞邪镇恶,歌舞升平的场景。“吞口舞”的表演形式,一般是演员以“吞口”为道具,模仿道士(巫师)给“吞口”开光的动作和唱词,唱词以吞口所象征的怪物头、眼、耳、鼻、口为内容主要。在富源水族歌谣的搜集中至今尚未整理的古叙事诗,较多保存着原始风貌的是祭祀歌,有祭吞口、祭龙潭、祭牛王、祭土地等多种。如《祭吞口》,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很有特点:
  “吞口吞口,横眉怒目;
  神力威威,坐镇门头。
  一伸头,头顶天堂;
  二张眼,眼望四荒;
  三坚耳,耳听八方;
  四翘鼻,鼻闻妖王;
  五开口,口吞洪流。
  春夏秋冬,稳稳高坐;
  一口吞光,妖魔邪恶。
  哐啷哐啷,保我平安健康;
  喂牛牛成对,养马马成双。”
  吞口舞表演动作粗犷、威猛,又优美流畅,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表演者时而挥舞“吞口”横扫四周,时而抽出“吞口”口中利剑指天划地。舞蹈演员大多表现出与一种无形的力量拼搏,能给人一种神威勇武的美感。吞口舞节目多在有人家或村寨中遭遇灾遇难出现时表演,旨在驱邪避恶,祈神保佑平安健康。还有一种吞口舞的表演形式象一出戏,主要表现水户人家遭受邪恶侵扰,万物枯雕,生灵涂炭,“吞口”来到人间,吞灭邪恶,还了水族人家太平,“吞口”率众与民同乐,水户人家用最隆重的仪式迎神、谢神。这组舞蹈间杂有水族的糍粑舞、竹杆舞。舞蹈后半部分欢快流畅,表现水族人家用糍粑美酒来谢吞口之意。这组节目在水族人的重大节庆或人们欢乐清闲之时表演,表现了水族人民驱除邪恶、战胜灾难的欢乐景象。
  在傩祭活动中表演的吞口和吞口舞所具备的民俗性、群体性、社会性和实用性特征,体现了这种活动在水族人民生活中沟通、煊染、愉悦、审美、教化、感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作为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承担着教化地方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本土传统的历史使命,也体现出水族人民的道德行为准则和审美认识以及民族文化的内在意蕴。
  古敢水族“吞口”及吞口舞来自民间动人传说,体现了水族人民的传统信仰和对“神”、 “鬼”的哲学思维,演绎了水族人民在生存困境中的挣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吞口和吞口舞是云南水族历史和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民族艺术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当地和各级文化工作者的努力,现已陆续挖掘整理出许多珍贵的有学术价值的文献和音像资料。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实施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程,富源县政府和古敢水族乡政府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吞口文化宣传活动,对保护和传承这一地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形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M].人民出版社,1984.
  [2]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3]郭净.云南少数民族概览[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鲁庆华,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李永惠,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