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博物馆在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中的作用

作者:廖巧勤




  【摘要】博物馆作为特殊的历史文化载体,应积极为社会服务,为学校服务,文章由此探讨了博物馆在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中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实践;社教工作者
  
  博物馆作为特殊的历史文化载体,应积极为社会服务,为学校服务。梅州市华侨博物馆位于梅州市区中心,是一座具有客家民居土楼特色的建筑,1999年竣工后,已陈列有美国、加拿大、塞舌尔、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香港、留尼旺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历史展,以及三位著名客籍人士的事迹展——《曾宪梓博士事迹展》《田家炳先生事迹展》《曾沐彬先生事迹展》。博物馆建成以来,正以多种功能服务于社会,它对外展出活动频繁,市内及周边地区所有较大型的展览活动,均在本馆举办。尤其是本市内大学、中学、小学各级学校,一直以来是博物馆的忠实合作伙伴。这些学校为了配合课堂教育,把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实践基地,经常组织青少年学生团队为接受某一主题教育而前来参观学习。
  因此,作为博物馆的社教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着如何配合学校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与学校的教育资源更紧密、更深入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博物馆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去年上半年,我馆与相邻的市曾宪梓中学共同开展了“挖掘侨乡文化资源、开发学校社会实践基地——走进博物馆”的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文博及教育界专家领导的好评。在此,我们将开展此项工作的设想、实施与体会等与大家共同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是一所具有“重德、严管、善教、高质”办学特色的侨资学校,也是粤东普教系统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它与市华侨博物馆同属江南新区。多年来,博物馆与该校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举办过多次有意义的活动,且对学校就如何深入挖掘、合理利用好博物馆文化资源的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
  2007年元月,博物馆社教部工作人员与曾宪梓中学科任组的老师们就“博物馆文化与学科整合”进行了研讨,并对如何挖掘博物馆文化资源以补充到学校课程资源中的问题达成了共识。博物馆文化完全可以渗透到科任学科教学之中——利用梅州地区规模宏伟的客家古建筑群,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古民居建筑的构造,用于学生的科学考察;其造型结构可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用于课堂美术写生;展厅内客家人飘泊海外,落地生根、艰苦奋斗的迁徙历程和实物场景,可加深学生们对华侨历史的认知程度等等。
  有了共识之后,为了更好地具体实施“博物馆文化与学科整合”工作,博物馆工作人员和该校任课老师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工作。如为了教学过程中传授客家民居文化和圆寨式博物馆的有关知识内涵,我们首先搜集大量关于客家民居建筑的资料:从中原传统文化的高雅形式演变为既保留了巫术文化中严格讲究“风水”、“龙势”和座向的民风民俗,又结合山区的特点,在建筑上孕育了客家人特有的民居风格,并列举出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如土圆楼、围龙屋,一字屋、府第式、山寨式、四角楼、混合楼、走马楼等。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教学线索,从客家民居建筑的作用到建筑的发展,主要建筑的名称和功能、建筑的颜色、结构和等级,再到客家民居的变迁和文物的保护等等。之后带领学生到保留最完整、最典型、最具有观赏、游玩的客家民居“南华又庐”、“承德楼”、“花萼楼”等作实地参观考察,拍摄数百张照片资料,师生共同设计社会学科方面的调查表,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涉及到的客家民居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最后学生们根据调查情况制作演示文稿、电子小报、拍摄DV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有更深入的了解,获取了许多有关客家民居古建筑方面的知识,学会了一些进行实践调查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认真研究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品质,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博物馆与学校联手进行这一尝试,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它以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作为学校教学素材,在帮助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以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继承传统文化,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文博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操,并逐步培养他们热爱文物的感情,加深对文物知识的理解,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博物馆既是文物收藏机构,又是文化艺术殿堂。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长河中留下了多少令人瞩目的艺术瑰宝。如何让同学们学会欣赏艺术作品,这是博物馆针对青少年履行社会教育职责的重要任务之一。利用博物馆文化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正是对同学们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具体而直接的实践尝试。同学们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增强了审美能力,提高了艺术修养等等。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但它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有益尝试。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了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内容上的有机结合,以保证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水平。
  为了更好地为学校服务,梅州市华侨博物馆在对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的人力、财力等,博物馆内由年轻且思维活跃的同志组成科普小组,进行科普新项目的研发及科普活动的策划。目前已撰写、设计、制作了《客家名人谱》知识系列展板,客家古民居模型互动拼装及古建知识抢答游戏等项目,已构成独具特色的博物馆科普园地。
  以上是我们与学校联手挖掘博物馆文化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创设自主课堂活动中的探索与体会。我们相信,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蒸蒸日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博物馆将真正拥有学生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成为青少年最喜爱的社会教育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