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浅谈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聂景爱
【关键词】民俗;历史文化;科学发展观
人类历史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民俗博物馆作为民俗风情展示、收藏、研究和展示人类历史文化的公益性机构,在社会生活中为满足人们对各种知识文化的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如何建设广州民俗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或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高度重视和支持。近年来,关于民俗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民间民俗风情对推动民俗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各级政府关心下,使民俗博物馆有了美好的未来;广州民俗博物馆能在我区建设这说明我区的民俗风情是有它的根源和实物资源。当然,这也是大家聚集在一起“敦诗”、“说礼”的好地方,同时,也是目前广州民俗风情展览、展示的舞台。
什么是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几千年以来的生活和生产中所创造出来的人类享用和传承的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延伸,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如《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此外,还有不少意义与其相近的词,如“风俗”“习俗”“民风”“谣俗”等。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民俗学的内容,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研究与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民俗学可分为六大部分:⑴民俗学原理——对民俗事象发生,发展,演变及其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包括对综合或单项问题的研究;⑵民俗史——对民俗事象的历史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综合性的或单项性的民俗事象发展史;⑶民俗志——种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和单项的科学记述的作品;⑷民俗学史——关于民俗问题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搜集记录,整理和运用它们的历史;⑸民俗学方法论——关于民俗事象整体的观察研究和具体的调查整理的技术与方法两个方面的理论;⑹民俗资料学——关于民俗事象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运用等活动的探索与论述。民俗学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依据。[1]
一、民俗博物馆需要自己的文化内涵
第一,要明确民俗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的地位。要把文化产业在列入社会发展指标的同时,也要列入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而且,在中长期计划和短期年度中都作为硬性指标来编制并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民俗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地位,将潜在的文化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的民俗文化资源,搞好文化产业布局,找准发展民俗文化产业的“切入点”。
第二,要对民俗文化着重优先考虑的政策。本地区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在融资政策、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这是政府应该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包括及时发布文化服务信息,引导文化企业进行理性投资,帮助文化事业单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第三,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观念,当前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设国际大都市文化人才,开拓他们创业敬业的精神,要为文化人才干事创业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培养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文化系统真正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还不多。
第四,目前民俗博物馆还面临一个问题,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区是地级或以上级别城市所直辖的一级行政单位。因此,区在行政上对市有较强的依附性。人事、财政等方面会受到市较多的干预,这种行政上的依附关系对民俗博物馆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如:文物征集、人员配置、建设经费等方面。同时,多数博物馆建馆很早,规模较大,它们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这种形式下,民俗博物馆要取得知名度,吸引更多观众,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那么,如何将民俗博物馆准确定位,走一条自我发展之路呢?这应当是民俗博物馆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想借鉴以各博物馆为参照的发展实际为例,选择对广州(花都)民俗博物馆的定位和发展策略谈一些认识。
二、广州民俗博物馆的基本情况
花都区位于广州北部,历史流长,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今天的花都仍然保存了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尤其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和民俗风情。在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其所辖的每一个区基本上都拥有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弘扬和展示本区的历史文化。这应当是办起民俗博物馆的首要任务,是承担的社会任务,是营造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发展基础,传承文化特性,促进文化沟通,也是建民俗博物馆的道路所在。现博物馆总体面积宽广,有“三雕二塑”,“两祠一院”的格局;其中有后楼两座,侧面有次华祠堂一座连为一体,十分壮观。在此基础上举办“民俗风情”为主题的基本陈列展览,向观众展示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清末民初广州城市中心地历史风貌在这里得以重现。到那时开放的“广州民俗博物馆”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尤其成为那些老广州人重温儿时回忆的场所。
(一)应该考虑文物收藏重点
针对性的文物征集工作,文物收藏作为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历来受到博物馆的重视。目前,民俗博物馆来说:受到资金和保藏条件的限制,因此,不能够广泛地开展文物征集和收藏工作,更不能一味地追求藏品的数量和质量,盲目征集,随意脱离收藏个性,搞大而全,华而不实的东西,而应该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征集、收藏的文物真正能够充实和提高本馆陈列展出的内容。民俗博物馆根据本馆的性质,反应清代民国相关历史,文化的各类物品为收藏作为重点,收集、征集这些物品因使用年代不很久远,在民间家中仍有保存,较容易征集收购。虽然这些物品并非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精品,但是它却真实地记录了一段历史背景,能够较好地为陈列展览服务,民俗博物馆根据当地民俗风情收藏重点针对性地开展全区范围的征集工作,会得到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科学发展观,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全方位的综合人才
目前,本馆更紧迫地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首先是人员配置较少而引起的,以资政大夫祠为例,配给正式编制人员5名,如果要开展收藏、研究、陈列、宣教等一系列工作的情况下,人员的缺少,影响某些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些工作不令人满意。本馆的工作人员不可像其它博物馆那样,各自岗位明确清晰,如保管人员、陈列人员、宣教人员等,而本馆人员身兼多职,既要从事保管工作,又可能同时要兼做陈列,甚至做讲解工作。虽然这样的岗位分工有时影响到工作的开展,但是,在目前的人员配置情况下是必要的。这是需要重视人员的全方位发展和综合索质的提高,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注重对人员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的考察,对馆内的人员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培训和指导工作。
(三)陈列展览
陈列作为民俗博物馆收藏、研究成果的展示,是发挥体现民俗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主要方式。在陈列方面依然受到资金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展览不能办得富有规模和气势。因此,探索和运用新颖的,富有感染力的展陈方式,所以,我们要从选题开始,选物到陈列形式、设计等方面都做到严谨细致,摸索和运用新颖而生动的展示手法较好地表现陈列主题,将民俗博物馆办出精品陈列展览。
(四)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所讲到的是民俗博物馆正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因此,广泛开展主动性的宣传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资政大夫祠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宣传工作,拍摄影视、搞文艺活动,祠堂文化、主人场景再现展、印刷简介资料、扩大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并与各新闻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于是逐渐提高了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最后,民俗博物馆的问题,当前主要依托清末民初的古建筑如祠堂、旧居等而建立,这些古建筑已经是文物保护单位,这种建馆模式有利于丰富民俗博物馆的内涵。增加本馆的特色,但是,不利的问题是古建筑的内部格局不适合现代的文物陈列和展览,从而会影响到民俗博物馆的发展,这一点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三、结语
民俗博物馆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民俗文化消费需求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级政府对民俗博物馆建设的重视。这势必促进文博事业的繁荣发展。民俗博物馆如何发展?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馆全体工作人员应当正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也应当引起民俗博物馆所在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合理的定位是前提,立足本地求发展,深入发掘本地区文化资源,合理地建设好广州民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