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公冶长书院——历史悠久,景色宜人
作者:鞠爱琴
【关键词】公冶长书院;公冶祠;青云寺
山东省潍坊安丘市西南山区中,怀抱着一处风景优美香火鼎盛的传统古文化旅游胜地——城顶山公冶长书院。书院在城顶山上,丛山环抱,群树环绕,为省级森林公园,是不可多得的休闲娱乐度假胜地。因山顶上有齐长城而得名“城顶山”,又因山之阳有公冶长书院,又名书院山。位于城顶山前坡的公冶长书院,相传为春秋时孔子弟子公冶长读书处。该书院位于山东省潍坊安丘市庵上镇,历史悠久,风景宜人,值得一游。
一、公冶长简介
公冶长,姓公冶,名长,字子长。关于其籍贯,通行有两种说法:一是春秋末年齐国人,一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因缺乏详细资料,无法进一步断定。其生卒年月也不详。
《论语》第五篇名为《公冶长》,首章曰: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léixiè,绑犯人的绳索)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二十。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对公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许他为妻。公冶长婚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子犁,早亡,一个叫子耕。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起,公冶长一直配祭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为“莒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又追封为“高密侯”。明嘉靖九年称先贤公冶子。
另外,《红楼梦》妙典公冶长也颇有韵味。《红楼梦》记载: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宁府贾蓉也同族中几人各办祭祀前往。因宝玉未大愈,故不曾去得。饭后发倦,袭人因说:“天气甚好,你且出去逛逛,省得丢下粥碗就睡,存在心里。”宝玉听说,只得拄了一支杖,趿着鞋,步出院外。因近日将园中分与众婆子料理,各司各业,皆在忙时,也有修竹的,也有(乌刂)树的,也有栽花的,也有种豆的,池中又有驾娘们行着船夹泥种藕。香菱、湘云、宝琴与丫鬟等都坐在山石上,瞧他们取乐。宝玉也慢慢行来。湘云见了他来,忙笑说:“快把这船打出去,他们是接林妹妹的。”众人都笑起来。宝玉红了脸,也笑道:“人家的病,谁是好意的,你也形容着取笑儿。”湘云笑道:“病也比人家另一样,原招笑儿,反说起人来。”说着,宝玉便也坐下,看着众人忙乱了一回。湘云因说:“这里有风,石头上又冷,坐坐去罢。”宝玉便也正要去瞧林黛玉,便起身拄拐辞了他们,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正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
二、公冶长祠——千古银杏-同心树——青云寺
公冶祠,因昔日公冶长曾在这里讲学习书,故称书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建立了公冶祠。昔日公冶祠,因几经战乱,荡然无存,1987年春天,由山东省文化厅拨文物保护专款修复,1988年竣工。祠坐北朝南,雄踞书院旧址。东西长四十米,南北长七十五米,占地两市亩,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南对灯台山,东、西、北三面由书院山(城顶山)环抱。祠内有公冶长金颜塑像,周围有介绍公冶长生平的连环壁画,古朴典雅,栩栩如生;两厢房陈列墨宝丹青,妙笔生花;院内东西两边各有明清碑亭一座。
公冶祠地处幽雅的山林之中,四时美景,各具风情,有誉:“桃李园里樱上耕,书院灯台贯长虹,金叶玉果银杏树,雪夜松涛读书声”。游客登临,如临于赏心悦目的陶醉环境中,游身于虚无缥缈的九重天外,顿起超然物外之感,方体会出“青云作院拟蓬莱的”诗意。
青云寺与书院之间,并立着两株银杏树,相传是孔子看望佳婿时携来的苗子,公冶长亲手植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千古银杏-同心树又名公孙树,白果树,被称为寿树之王,药材之冠。两树高30米,主干粗5米多。两树东雄西雌,枝干相交,宛如夫妻,又称同心树,据原山东省人大副主任李晔(研究银杏的专家)考证,这两棵树是“全省最老的夫妻树”。有“大树底下好乘凉、银杏树下结同心”之说,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情侣来这里合影、许愿。同心树以其特有的光合作用营造了一个清洁幽静的小环境,小气候,为书院撑起两千多年的静谧。
青云寺位于公冶祠西侧,其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依庙门两侧的“寿升石”之考证,隋唐前原为“寿升寺”,隋唐以后改为青云寺。当时寺院面积1600多平方米,占庙地350多亩,每月初一、十五,僧人做法事,击鼓撞钟,声满山谷,气氛庄严。佛教传入中国始于西汉末年,盛于隋唐,据此推断,青云寺的始建年代当晚于公冶祠,约为西汉中时(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居今已两千余年。
据存碑文记载,青云寺在清代道光年间曾两度修建,规模颇大,后毁于民国。现在的青云寺是在原址上重建而成,由庙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组成,占地约四亩。各殿内塑有弥勒佛、四大天王、释迦牟尼、六大菩萨诸多佛像,庄严肃穆、气势宏伟,再现当年佛门圣地的巍峨之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青云寺庙会,当日附近乡民汇集于此,观赏风光,思念先贤,近几年又增加了物资交流和文艺演出活动。
这里还有齐长城、太平天国遗址、捻军屯粮遗址等历史遗址,风光秀丽的山野风光,漫山的果树,植于层层梯田上,从高处望下去,云烟缭绕,恍若置身于仙境之中。景色四时不同,春夏秋冬各有千秋。到此一游,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公冶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司马迁.史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公冶长书院旅游文化网:http://www.gycsy.cn/index.asp
【作者简介】鞠爱琴(1983- ),女,山东潍坊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