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维吾尔族爱情叙事诗常用意象探析
作者:姚 彤
三、飞蛾与明灯
在维吾尔族爱情叙事诗中,还有飞蛾和明灯这一对经常对举的意象,在《热碧亚与赛丁》中,人们背后谈论相恋的热碧亚与赛丁,除了说他们像百灵与玫瑰,还说他们“像飞蛾恋着明灯,爱的是那么挚诚。”[15]在《莱丽与麦吉侬》当中,思念麦吉侬的莱丽也曾将麦吉侬比作明灯,她在思念的歌中这样唱到:“我心中的明灯,你在哪里?爱情的火要将我的生命夺去。”[16]听到了莱丽的歌,麦吉侬“犹若灯蛾见到了光明”。[17]在《艾木热江与乌尔丽哈》中,艾木热江要离开乌尔丽哈,去寻找哥哥并将会说话的鹦鹉送给父亲,乌尔丽哈舍不得他,她说:“亲爱的艾木热江,我愿与你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日夜都把我的心房照亮。”[18]这里乌尔丽哈虽然没有自比为飞蛾,但是很明显她就是恋着明灯的飞蛾。在维吾尔族人民心目中,飞蛾是痴情人的化身。它对于明灯(光明)的至死不渝的忠贞得到了他们的欣赏和钦佩,于是这一对意象也成了维吾尔族爱情叙事诗中常见的意象。
飞蛾在汉族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具有悲剧意味的形象,飞蛾扑火只是徒劳而已,有的人甚至认为它盲目地寻找光明,甚至将生命搭了进去。然而飞蛾这种对明灯和火焰至死方休的追求,却被维吾尔族人民视为对爱情的忠诚,十分欣赏,用飞蛾和明灯这两个意象对举比喻情深义重的恋人。飞蛾和明灯更是青年男女互诉真情时常常使用的意象。飞蛾对于明灯和火的执着,正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般无怨无悔,这是追求纯真爱情的男女们心目中最合适的对于自我的一种写照。
使用火是人类走向文明至关重要的一步,虽然现在没有了盛大的祭火仪式,但是对于光与火的礼拜颂扬却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趋势,没有火与光人类的存在就不可想象。光与火是人类摆脱了黑暗与蒙昧的生活,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成为一切引导人摆脱苦难走向幸福的神秘力量的隐喻。灯是发光体,它也就具有了希望与获救的意味。爱上明灯,并获得其真心,飞蛾就脱离了单恋的苦海,走向幸福的爱情生活。
四、结论
荣格说:“每一个意象中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它们就像心理中一条深深的河床,起先生活之水在其中流淌得既宽且浅,突然间涨起成为一股巨流。”[19]夜莺与玫瑰、百灵与玫瑰(花儿)、蜜蜂与花儿以及飞蛾与明灯,都是维吾尔族爱情叙事诗中独特的意象。维吾尔族人民以其独特的视角,将这些不是同类的事物对举用来象征热恋中的男女情侣。虽然这些对举的意象并不是同一类事物,但是它们都对对方有着执着的追求,百折不回并且至死方休,它们的执着得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认同。这正代表了维吾尔族人民对于爱情的执着态度,他们不畏惧强权,不允许金钱和权势玷污纯洁的爱情;为了爱情可以牺牲生命,可以承受各种苦难;即使双双殉情,也不委曲求全;如果一方死去,另一方绝不独活于人世。
弗莱将原型意象分为三大基本意象群:第一类是神启意象,即展现天堂景象和其他人类的理想世界;第二类是魔怪意象,表现地狱及其他与人的愿望相反的否定世界;第三类是类比意象,即介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种种意象群。[20]本文所选的这些反复出现在爱情诗歌中的意象,构建起维吾尔族人民爱情的理想世界:鸟语花香,百花盛开,相爱的男女情侣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之间爱情正如夜莺恋着玫瑰、百灵恋着玫瑰(花儿)、蜜蜂恋着花儿和飞蛾恋着明灯般缠绵悱恻和忠贞不渝。这种景象仿佛回到了人类最初生活的伊甸园。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民对于伊甸园中的快乐生活憧憬,永远会出现在其文学作品当中。
正如弗莱所说,文学原型是指“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 [21],最基本的原型是神话。“神话表达了原始人类的欲望和幻想,并形成了一种形式的结构模式,后世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22]维吾尔族爱情叙事诗中经常出现的这些意象,正是他们期望回到伊甸园中生活的愿望的不断演绎。从民间文学到作家文学,这种源自原始人类的愿望不约而同地出现,这正是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
【参考文献】
[1][2][3][4][5][6][13][15][16][17]纳扎尔著,井亚译.纳扎尔爱情诗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7][8][9][10][11][14][18]维维吾尔族民间叙事长诗选[ 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12]王尔德.夜莺与玫瑰的传说[J].课堂内外(高中版),2006.
[19]荣格.试论心理学与诗的关系[M].神话-原型批评.
[20][22]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1]弗莱著,陈慧等译.批评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课题项目】本文为西北民族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少数民族叙事诗意象审美研究。
【作者简介】姚彤(1983- ),女,山西运城人,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2005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审美文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