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唐代雕塑的典范——龙门石窟奉天寺
作者:张铁骊 任洪丽
【关键词】雕塑;龙门石窟;奉天寺;大卢舍那
中国雕塑艺术在唐代达到了全盛的时期,唐时国家有专门掌管雕刻艺人的官署,各种形式的雕塑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其中以佛教塑像和陵墓雕刻最为发达。整个唐代的雕塑色彩绚丽、形象丰腴健壮,体现了中华民族处于上升时期的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尤其是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的佛教形象,其中的典范有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伊水细流,香山与龙门两山对峙,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龙门石窟就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一公里,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诸朝,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造达一百五十多年,北宋以后虽也有雕凿,但为数甚少。现存窟龛二千一百多个,佛塔四十余座,碑刻题记三千六百块左右,全山造像十万余躯。在龙门石窟中最为著名的也是最为壮观的要数奉先寺了。
奉先寺始修唐高宗李治开凿,当时还是皇后的武则天曾助宫中脂粉钱二万使之最后建成。奉先寺前原来曾有木构建筑物,是唐代名为奉先寺的寺庙的一部分,现在则全敞露在外,窟面宽约33米,进深约20米,高40米,奉先寺本尊是卢舍那佛坐像,两侧为迦叶、阿难,其外侧为二菩萨,左右两壁为神王及金刚各一对。奉先寺的规模之宏伟是罕见的,这样宏伟的规模体现了这一时代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及精神力量。奉先寺群像作为不朽的典范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形象的创造,特别是卢舍那大佛的脸型和神王脚下的小鬼,群像的构图关系和这一组群像的艺术概括的能力。本尊、罗汉、菩萨、神王、金刚等形象追求创造理想化了的各种不同的性格及气质。这些类型虽然是唐代雕塑中常见的,然而用如此巨大的尺度和体积加以雕造就足以成为新的创举。这些形象之间,阿难的外形的朴素与所表现出来的善良纯厚的性格的真实感,无疑地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大卢舍那佛像面容丰满,眉目修长,庄严典雅,表情温和亲切,是一富于同情而又睿智明朗的理想性格,他的右手掌心向前举在胸前,五指自然地微屈,双眼微微俯视,嘴角含笑,具有亲切善良的品性和雍容典雅的风度,他向前凝视的目光中仿佛看见了人类的命运和归宿,人类历史的前进的道路。两旁的弟子,迦叶严谨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庄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刚健。奉先寺人物造像性格表现极为充分,制作刀法圆熟,也是唐代石刻艺术中难得的代表作品。
奉先寺诸像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还有神王脚下的小鬼。他承担起神王的巨大的躯体的重量,他的头、胸、臂、腹等部筋肉以夸张的表现,因而出现小鬼无所畏惧的压不倒的力量。在这一形象的创造中,虽然表现为踏在足下的,然而作为勇敢的对抗的力量得到赞扬。
奉先寺的九个形象外表上是彼此孤立的,但是作为成组的群像,以本尊为中心,九个形象具有内在的关联,九个形象成为完整的构图。手法上利用简单的对称排列法突出主体卢舍那佛,本尊四周的背光、项光和胸前的一环环的衣纹围绕在本尊的面部四周,使之成为全景的中心点,把主题的中心置于明显的几何中心点上,收到单纯而有力的效果。从内容方面看,本尊和菩萨的和善,及神王、金刚的强壮威势等等是同一主题的不同方面,他们之间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奉天寺反映了对于盛唐时代的封建统治体系的深刻的认识,不仅歌颂了它的典雅的、华丽的、美好的一面,也揭示了它的可畏的、暴力的一面。所以,以卢舍那佛为中心的这一组形象,是对于唐代这一富有成就的伟大的时代的有力的艺术概括,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生活和精神面貌。奉先寺诸像在雕塑艺术发展史上是罕见的有重大的时代意义的典型,也是唐代雕塑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最高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王朝闻.中国美术史[M].明天出版社,2000.
[2]黎孟德.中国艺术名作快读[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3]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4]王逊.中国美术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张铁骊,海口经济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任洪丽,海口经济学院艺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