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浅谈海原“花儿”的特点、现状和传承

作者:魏永珍




  【摘要】“花儿”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民歌,文章从海原“花儿”的历史渊源、特点、现状和传承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海原;“花儿”;历史渊源
  
  带着对海原“花儿”的好奇、喜爱、忧虑和发展前景等问题,我想就自己对海原“花儿”的认识、领悟和感知,从海原“花儿”的历史渊源、特点、现状和传承谈一下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海原“花儿”的历史渊源
  
  “花儿”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民歌,是流传于西北地区一种独具风格的高腔山歌,它不受地域、民族、宗教和语言的限制,传唱于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四个省区的八个民族(回、汉、土、藏、撒拉、裕固、东乡、保安),融汇了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及阿拉伯文化精髓,西北“花儿”是世界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张亚雄先生曾对花儿进行搜集整理,探索花儿的渊源。八、九十年代,兰州大学出版发行了《花儿通伦》理论书籍,根据花儿的文学格律和音乐基调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两个流派。
  宁夏“花儿”是具有代表性的宁夏文学艺术,区内诸多专家作者对宁夏“花儿”进行了搜集整理和理论研究。王正伟、杨少青、刘同生、屈文琨、王漫曦、高琨、徐兴亚、裴英萍等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曾出版发行了《宁夏花儿三百首》、《六盘山花儿两千首》、《红牡丹》等花儿专辑。在搜集整理中,专家学者们惊叹地发现,宁夏的“花儿”多出自于海原。海原的回族都会唱“花儿”,也有汉族唱“花儿”的,而且是现编现唱,即兴发挥,见啥唱啥。花儿歌手马生林、马汉东、妥燕、李海军等都是海原土生土长的回族农民,他们除了能随口唱传统的花儿,而且传承了海原人民独创的花儿《园子里长的是绿韭菜》、《吆骡子》、《山里的野鸡娃红冠子》等。从事国家民间音乐研究的老专家刘同生惊呼“海原是花儿的故乡”。
  
  二、海原“花儿”的特点
  
  海原是宁夏花儿的发祥与传承地,海原花儿作为一种回族民间歌唱艺术,情韵悠长,高亢婉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和鲜明的民族特征。演唱形式多样,灵活自由,唱词更倾向于古体文学的含蓄与意境画面的结合。曲调特征鲜明,自成体系,唱法独具,融有强烈的阿拉伯音乐风格,这种巧妙地既使用两种语言又完全符合格律的合璧艺术在中外文学艺术中是罕见的,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聪明智慧的海原人民在特定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海原花儿与河湟花儿、洮岷花儿有着姊妹亲情关系,三者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差异,海原花儿具备了河湟、洮岷花儿的优点,成为花儿的佼佼者,甘肃临夏称作“花儿的海洋”,青海称作“花儿的家乡”,宁夏海原称作“花儿的故乡”。故乡跟家乡虽然意同,但也有远近深浅之分。
  海原花儿的调式较为丰富,除五声微调外,五声羽、角调较多,窝、商调次之。多采用级进与跳进混合迂回进行,曲式节奏较为规整,旋律优美流畅,结尾的主音喜向上作纯四度或小六度滑进。主要是以清唱为主,有时也用“口弦”伴奏。在现当代,尤其是近年来“花儿”的演唱多以民乐伴奏,以增强其艺术感和渲染力。
  海原花儿以短小精悍、灵活多变、粗犷豪放为最,体裁迥异,别具风格。多以四句式为主,伴以三、五句式,六、七句式,折断腰式直到冗长的叙事体裁式。它最能表达和抒发回族人民的心声和情感。“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由不得咱;刀子拿上头割下,不死嘛就这个唱法”。表达了当地回族群众敢于冲破旧思想的桎梏和对花儿艺术的执着追求。新编的《党的富民政策到山庄》又以崭新的格律歌唱了党的富民政策。
  海原系回汉杂居,花儿也亦如此,有些花儿词显为汉族作者创作,又为回族所诵唱。这些花儿词中出现了“娘娘庙”、“老天爷”、“照天灯”等词语。
  从整体格句来看,内容广泛,体裁繁多,具有粗犷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和朴实鲜明的民族民俗特点,时代感十分强烈。从艺术表现手法上讲,情趣幽默、借喻讽世,大胆活泼地应用突破了民间传统的口头创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形象贴切,生动感人。如《大清江山人头填》、《马匪抓兵》、《长工苦》等花儿以不同的层面反映、鞭苔了清王朝封建统治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军阀马鸿逵等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情景。
  海原花儿中情歌在歌谣中数量很大,如《织手巾》、《五哥放羊》、《绣荷包》、《马五哥》、《吆骡子》等传统情歌在广大回汉群众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传诵在海原南部山区的《十里亭》细腻地刻画了青年男女情意缠绵,难舍难分的爱情故事,它借鉴了《西厢记》的手法,可为情歌之范本。《赛买姐》、《尕豆妹》、《方四娘》却从不同角度倾诉了黑暗的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和悲惨遭遇,听之泣然,思之悲切。
  
  三、海原“花儿”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民间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花儿”多流传在一些年事已高的老艺人口中,新的“花儿”歌手很少,一旦他们故去,就会造成失传。因此,搜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工作中一个重要工作,尽管我县在搜集整理,发掘和培养青年民歌“花儿”手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同时涌现出了马生林、马汉东这样的全国优秀民歌手以及妥燕、李海军、罗建华、马君等“花儿”新秀,但还是远远不够,因此,当务之机是要把搜集整理和培养新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海原“花儿”的传承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海原“花儿”有了长足发展,不仅有“花儿”歌手在央视、影视剧中频频亮相,并有很多“花儿”作品展现在舞台上,被誉为“花儿”王的马生林唱“花儿”能使人听得“心尖儿颤颤,眼泪儿汪汪”;“花儿”王子马汉东的“花儿”漫出了海原,漫上了北京,漫到了国外;“花儿”歌手妥燕、李海军曾多次赶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创作的“花儿”表演唱《“花儿”飞出山窝窝》曾获第二届全区群文岗位技能大赛银奖,《七朵花》曾获固原撤地设市文艺汇演一等奖,大型花儿歌舞剧《花儿故乡》曾获全区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海原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宁夏(海原)“花儿”文化艺术节,邀请了甘肃、青海、陕北的“花儿”歌手,同海原的“花儿”歌手同台演唱,成为“唱花儿、聚人气、树形象、促和谐”的良好平台。今年,又创作和编排了大型原创回族“花儿”歌舞剧《大山的女儿》,现已成功搬上舞台,在本县及银川演出已达10余场次,社会反响强烈。“花儿”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海原县九彩乡九彩村为海原花儿传承保护基地。尽管在传承保护方面,海原县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采取了多种办法、举办了多项文化活动,但还是远远不够,还得通过现代传媒和高科技,采取录音录像等措施,进行“活”的保护,通过举办培训、编排花儿歌舞、举办“花儿”演唱会、“花儿”进校园、“花儿”传承基地建设等手段保护、传承。这样,海原“花儿”才能继承和发展,才能有生存土壤,也才能真正得到传承保护。
  
  【作者简介】魏永珍,女,宁夏海原县文化馆群文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