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基层群众合唱团的弱声唱法问题

作者:刘子英




  【摘要】文章论述了基层群众合唱的弱声唱法,阐述了合唱中轻、柔、美的演唱技巧,进一步说明弱声在合唱中不仅是简单的声乐,更是合唱中的美学概念。
  【关键词】合唱;弱声唱法;演唱技巧
  
  弱唱,相对强唱而言,就是轻轻地唱,柔和地唱,给人以美感。它大体上可以分为常用的mp开始至p、pp、ppp(在音乐浪漫时期的有些合唱作品中,甚至可以看到ppppp)等多个层次,然而仅仅依靠这几种层次还不能够表达弱唱范畴和弱唱内涵。除了可以分得出强弱的“弱”之外,随着P的出现,诸如柔和地、极柔和地,有表情地,以及轻声、弱声、半声、假声的表情术语,从概念和声音上都应属于弱唱范畴。尽管很难给每一个不同概念在强弱上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合唱指挥者必须根据作品音乐形象和声音的具体要求作出处理和合乎作品的逻辑性调整。
  在合唱声乐艺术中,弱唱是合唱队员必须具备的技能,它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技巧,也是较难掌握的歌唱技术。由于它在塑造音乐形象时,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能给听众带来一种特有的美感,所以自巴洛克时期始弱唱已经逐步地为合唱团广泛运用。弱唱在合唱中的运用,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整首作品都用弱唱,如由著名作曲家瞿希贤根据哈萨克民歌编配的男生无伴奏合唱《等你到天明》,歌曲自始自终用弱声演唱,好似一首弦乐四重奏,整部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堪称弱声唱法典范精品;二是作品中某乐段用弱唱,这类作品较常见,如20年代,作曲家赵元任谱写的《海韵》,它是中国第一部大型混声四部合唱,它描写了一位向往自由的少女,不满足于家中的平庸生活,在海滩上徘徊,最终被海涛——封建礼教吞没的情景。合唱开始一段的弱唱(mp),把少女的孤独、压抑、悲凉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三是对比性弱唱。即我们常听到的两个相同乐句,一句强唱,一句弱唱。这类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四是色调性弱唱。具体地说,就是在一定长度(有时是一小节,甚至一拍中的几个音)的时间中,每一瞬间的声音与它前后瞬间的声音相互之间,声音的音量(强、弱)的差别,这种色调性弱唱必须服务于作品内容才是有表现力,有意义的。由于合唱是集体歌唱,在音响力度上得天独厚,能从最强fff到最弱ppp,能准确地做出作品所需要的渐强、渐弱、突强、突弱、突强后突弱等等效果,还能模仿音波混响回声及自然界的一些音响。合唱音响中强的气势宏大、雷霆万钧、震人心魄,弱的细腻微妙,似有似无,余音缭绕。例如:如sfp,运用得巧妙能给人一种特有的新鲜感与美感,如果为用而用,往往事与愿违;五是渐弱唱法,这是弱唱中最难的一种技巧。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和我国抗战时期贺禄汀的《游击队之歌》以及近几年创作的《柳寨情歌》,在其结尾处均运用了渐弱唱法。船夫们拉着船远去了,游击战士悄悄地隐蔽进了青纱帐,少女望着自己日夜想念的情人渐渐远去……相同的技术手法,不同的艺术效果,让人听来回味无穷,深受感染。
  由此可见,弱唱在合唱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代表一种合唱的美学理念。然而在基层群众合唱——群众歌咏的合唱中,弱唱几乎成了被排斥的唱法。笔者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有机会辅导一些群众合唱团,对此深感忧虑。
  《四渡赤水》是一首广为群众熟悉、喜爱的合唱曲,它旋律优美,容易上口,因此一些稍有基础的基层群众合唱团都偏爱这支曲子。在我听过的一些基层群众合唱团在演唱女高音与合唱队“卡侬”一段时,无论是按声部均衡:女高音与合唱队,以一合众,合唱队自然应轻声和之:还是按作品情绪:通过外部景观描写反映红军战士不畏艰辛、长途跋涉、辗转于赤水河畔的英勇形象,合唱队都应当轻声演唱。可是,他们的声浪淹没了女高音,使作品情绪遭到破坏。当然,不仅仅是这一首作品,在许多应当用弱唱来演绎的作品,常见的如《游击队之歌》,开始和结尾处,他们都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一味强唱。这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基层群众合唱团队的通病。我把这种通病称为非理性演唱习惯。
  笔者认为,这种非理性演唱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合唱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唱得整齐,唱得响亮为了说明题
  
  我们不妨简略地来回顾一下中国合唱音乐发展的历史: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城乡群众歌咏活动日趋活跃。在此以后的近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政治斗争、社会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以群众歌咏活动为主要对象的,比较大众化的歌曲是当时最多的一类作品。从“新学堂”的“乐歌”到为抗日救亡群众歌咏活动创作的大量作品,绝大多数是情绪激烈,斗志昂扬的需要强唱的歌曲;解放初期,群众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欢送志愿军入朝;唱着《团结就是力量》《社会主义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20世纪60~80年代,虽然出现了带简单二部合唱副歌的作品形式,如《我们走在大路上》《歌唱祖国》等,但群众歌咏仍以单声部齐唱、唱得响亮的模式来演唱这些作品。文革时期,语录歌成了群众歌咏队演唱的主要内容。演唱这类歌曲,自然没有谁轻声歌唱。否则会被扣上资产阶级“靡靡之音”的帽子。无须赘言,我们可以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近百年来,从中国开始有真正艺术意义上的合唱历史以来,写给群众歌咏演唱的绝大多数歌曲,都是为当时的政治斗争。社会活动服务的强唱作品。这是基层群众合唱的认识局限在唱得整齐,唱得响亮这个层面上的根本原因。
  
  二、群众歌咏活动缺乏获取合唱艺术信息和声乐技术指导
  
  基层群众合唱实际是用群众歌咏的方法来演唱合唱作品。从严格意义上来衡量,现在有许多地方的基层群众合唱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群众歌咏的性质上。尽管中国的合唱起源于群众歌咏活动,但是,基层群众歌咏至今仍停留在“原生”状态,与真正艺术意义上的合唱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为她们缺乏从合唱艺苑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信息和声乐技术指导。如今,人们获取包括艺术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然而,现在的电视频道却极少看到合唱方面的节目内容;老实说:基层群众合唱要提高、要进步,光凭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坚持长年不懈的努力及得到专家在技术上的指导。遗憾的是,基层群众合唱团很难有这样的学习机会。
  
  三、由于基层群众合唱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很难有条件去掌握弱声唱法
  
  基层群众合唱最大的特点,本人归纳成三句话:临时组建,仓促排练,唱(赛)完就散。所以,他们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抓声乐技巧方面训练。搞合唱的人都知道,合唱作品中的弱唱处理比唱强音更难掌握,因为弱唱除了要有较好的声音控制能力和气息的支持外,还须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地听辨别能力、良好的乐感、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可见,不经过一定时间的声乐技巧训练,基层群众合唱团要掌握弱唱技巧是根本不可能的。
  笔者多年与基层群众合唱打交道,在排练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使我在提高基层群众合唱水平方面有了一些切身的体会:弱唱不仅能从认识上改变他们对合唱非理性的演唱习惯,同时也是提高基层群众合唱团演唱水平的突破口。这里,笔者根据一些经验,就如何进行基层群众合唱的弱声训练谈点粗浅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坚持让队员做哼鸣训练
  用hum或m表示哼唱,哼唱又称闭口音。哼鸣时眉间有振动感,在发音之前,先练习闭口哼唱。哼唱可以调节呼吸和发声器官,调节声音的高位置,容易得到声音的共鸣。共鸣在中声区较易。练习时要求:嘴唇轻闭,舌尖轻抵下牙内,上下牙关松开,下腭、颈部、喉腔自由放松,柔和地吸气、呼气,发声的通道全部打开,声音从高位置发出,鼻、齿、唇感到轻微的颤动,哼唱时始终保持吸气的状态。在平时的训练中我坚持用哼唱的方法让队员找“轻声、高位”的感觉。
   (二)排练坚持用弱声歌唱
   声音的弱唱必须要在保持强呼吸基础上,更要加强、突出腰紧绷、横膈膜坠压的气柱抗的对抗能量。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声音头腔共鸣的稳定持久,使声弱而穿透力强,音小而魅力大。否则因气柱抗的对抗能量小,声音不能更多地导入头腔而使位置低——音偏低,同时因穿透力差声音传不远,还易产生上下两截真假声打架的声音毛病。还可要求队员用饱满的呼吸以最弱音开始唱一个音,逐渐增大音量,然后又逐渐收小,使声音回到原来最弱的音。经常给合唱队员做这方面的声音训练,当他们排练合唱作品遇到唱弱音时就轻松多了。但做这些练习有一定的难度,合唱队员要有足够的耐性去练习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