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钢琴复调作品的理解与教学
作者:孔晓丹
【关键词】钢琴教学;复调作品;演奏技术;协调配合
钢琴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弹奏大量的作品,而复调作品的弹奏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因为,复调音乐在钢琴作品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不少重要、杰出的钢琴曲就是复调音乐。所以,每个弹奏钢琴的学生都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复调作品。有评论家这样说过:“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复调作品,一个严谨的作曲家、钢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专业。”
我们知道,钢琴的弹奏是大脑控制左右手协调配合的运动。而我们接触比较多的主调音乐,双手虽然在弹奏不同的旋律,但耳朵容易听辨出主旋律,相对容易些。复调音乐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旋律性声部的同时进行。换句话说,是由不同的旋律线编织成一个纵向、立体的结构在横向运动中的织体形式。双手都是旋律线,并且经常不分主次。这就要求双手高度的独立性,要求耳朵能同时听出至少两个旋律的同时进行,能支配双手同时弹好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旋律线。这时,双手就需要具备比弹主调时更强的同时做不同事情的能力。尤其对于左手,有了弹奏主旋律的大量机会。所以,真正想获得双手的独立性,非练习复调音乐不可。而双手独立自如的能力,正是钢琴弹奏技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各声部层次对比和强弱对比的控制力,旋律线条走向的把握,乐句起和收的处理,两手的相互协调配合等等,更重要的就是复调作品的各个声部能不能清晰地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复调作品的学习在钢琴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对钢琴复调作品的教学,必须选择合适的教材,由浅而深把学生引入复调音乐的学习中去。
第一次弹奏复调作品的学生,最好的选择就是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巴赫,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巴洛克时代最伟大的复调音乐作曲家,直到今天仍被公认是最高典范)。其中第三首《G大调小步舞曲》旋律生动,活泼。与前两首小步舞曲不同的是这首运用了左右手两个声部的呼应,先是右手进入,在进行到第二小节右手小指弹完G音,手腕提起的同时,左手落在G音上开始另一个声部,为了突出这种声部的交替和模仿,第1、2小节与第3、4小节,可以有明显的音量对照。这样,两手的层次会明确些,突出复调的风格。除此之外,巴赫的《小前奏曲与赋格》也是我们接触初级复调作品很好的选择。
接下来进入巴赫的《创意曲集》的学习中,巴赫一共创作了十五首二部创意曲和十五首三部创意曲,技术的要点是注意训练左右手的协调演奏,还有各个声部的独立的起始和收尾。要训练听觉,在演奏时必须听得见各个声部不同的进行。触键要均匀、敏锐、富有歌唱性,特别要注意音乐旋律的线条。
二部创意曲中的第六首E大调是一首小型的二重赋格曲,采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写成,三个部分的界限十分清楚,在创意曲中很少见。主题是由各自独立,相似而不同的两个反向声部组合而成,两个声部的旋律走向明确,平稳。弹奏时右手的进行要柔和,轻盈,强调后半拍。左手要明亮而富有歌唱性,要体会手指贴键,触键轻巧而优雅,手腕放松,声音要有弹性。第四小节中短小的连接句得到了很大的展开,成为全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曲中所有的跳音和三十二分音符都不能太短促,左右手的切分音节奏要演奏的准确、自如。重音的效果在演奏中不易过分地夸张,要根据乐谱中的弱强标记进行音量上的恰到好处地处理。整首乐曲要处理得流动,歌唱,这对于训练手指独立分担不同的任务和敏锐的听觉都很有好处。
相对于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增加一个中声部的音乐线条,给我们弹奏时带来了更大的难度。第五首降E大调,是具浓厚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性乐曲,在左手分解和弦的伴奏下,右手以二声部奏出华丽的装饰音,难度很大,声部结构复杂。为了在演奏上能清晰地弹出三个横向进行的旋律线,不同触键的发声法就成了特别重要的课题。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以三种不同力度来弹出三个声部。在一个乐句中,如果在某一声部出现一个长音,那就要将其他声部所出现的短音及密集音群的音量控制好,从效果上听到长音的延续进行,这样三声部的结构,就能清楚地表现出来。同时,音符时值的准确性,也是关键的问题。因为,短音弹长了就会在发声上多了一个声部,反之,长音弹短了,就会缺了一个声部。此外,中声部的线条,由于贯穿于左右两手,分手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抽出单独练习。
在建立起正确的三声部弹奏感觉后,就更易于接触四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复调作品,容易将不同的旋律线处理得更为细腻完整。这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入体现复调音乐最权威的巴赫《十二平均率钢琴曲集》。这部作品分为上下两卷,按照十二平均律、大小调排列的整体调性构思。从C大调开始,以半音进行,24个大小调依次出现,每一个调都由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组成。前奏曲在形式上比较自由,音乐流动感强,富有幻想,而赋格曲的形式相对严谨,音乐具有哲理性。两者连在一起,既形成对比,又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一个完美的调性。
《平均率》中的声部较多,大部分是三个或四个声部,也有少量的五个或六个声部的作品。同时,巴赫所处的巴洛克时代的钢琴作品,热情,积极向上,颗粒性饱满,又有流畅性,很多作品还能听见“持续低音”在某个角落的吟唱。这就要求我们在弹奏上把握好它的风格和技巧。
1. 分清声部:单单从乐谱上我们可以看出巴赫并没有标上明确的奏法。而作品本身旋律线条互相贯穿,交叠,思维发展复杂。我们就以《平均律》第一册第四首升c小调的五声部赋格来分析一下,115小节的结构中,五声部进行的乐段,共二十多个小节。其余九十多个小节的几个乐段,多是三部,其次是四部的声部结构。首先,必须慢慢弹奏几遍,用心听出旋律声部,防止有遗漏。然后,教师示范弹奏,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读谱,才会发现有很多的旋律线是分解隐藏在各声部中的。所以,要求学生对作品非常熟悉。
2. 节奏准确:无论巴赫的任何作品都是以节奏严谨平稳而著称,所以在弹奏时不能忽慢忽快,从头到尾都应保持在一个节奏范围以内。经常出现的切分音、短音符、左右手节奏的交替等等,都要弹奏得非常准确。
3. 速度把握:从很多谱例中可以看出,巴赫在写作时对于速度上的把握有很大的伸缩性。三声部复调在速度上有快有慢,音乐形象的刻画及表达就显得多种多样。四部和五部复调,则因为声部密集,为求音乐进行中的线条清晰,速度只能定在中速或更慢的速度上。另一个原因,由于当时使用的乐器(古钢琴,又称羽管钢琴)所局限,平均率的弹奏是相对缓慢。
4. 断奏方法:由于巴洛克时代的背景,在那时的作品里,绝没有像现在这样清脆悦耳的断奏。由于古钢琴没有制音器,弹下去一个音,即便很快地抬起手来,也不可能听到那种斩钉截铁的声音,声音往往要有一段时间的持续,才会逐渐地消失。所以在现在的钢琴上演奏巴赫,就绝对不能像弹现代作品时那样弹奏断奏。在前奏曲BWV851中,右手不仅要断奏,三连音既要均匀连贯,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音,使音色饱满圆润却不张扬。在谱子上的“non legato” 只是提醒在顾及颗粒性和断奏时不能忽略流畅性。
5. 触键及踏板:指尖触键面积小,下键速度快,手掌向上收拢,手腕保持放松状态。慢速的音乐中,在长音符处运用延音踏板,或根据旋律一音踩一次踏板,只为增强音色的丰润,使乐句更连贯,不可踩踏板造成过强的延长音和混浊的音响。在快速音的句子里,常常不用踏板,但是手指还是要控制音色,使其始终保持在“歌唱状态”。乐谱中有时会出现四指到五指、或者三指到四指再到五指的循环弹奏级进旋律。没有接触过此类指法就会把一串流畅的旋律给支解了,这时候也可以适当运用踏板使得乐曲整体流畅。
6. 其他:巴赫的力度变化比较小,不能突然的出现某个强音,这样会破坏作品的风格。装饰音的弹奏要按照要求,不能像其他乐曲中那样突出,应符合巴赫含蓄的特点。音乐起伏不能过大,一般在赋格的结尾处作渐慢处理。
巴赫的钢琴复调作品,在钢琴复调作品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每一个钢琴演奏者的必修课。除此之外,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历史虽不长,但也有很多的钢琴复调作品。
在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民间音乐中,都有复调音乐的因素。现代中国作曲家借鉴欧洲复调音乐技术,创作了一些中国风格的现代复调音乐。其中有一些比较简单的复调作品,采用了广大群众熟悉的民歌作为主题,比如王震亚的《沂蒙山小调》,陈静荠《浏阳河》,黎英海的《盼红军》、《花鼓调》,陈铭志的《子弟兵和老百姓》等。
贺绿汀1934年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中国最早、最成功地将中国旋律与西方复调音乐技法巧妙结合起来复调技法的作品。这首钢琴小品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从而向听众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仿佛使人们看到了江南水乡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着牧笛。此曲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比较严格的复对位,在弹奏时复调因素要保持好。声部的进出要交代清楚,分清哪一个是旋律声部,哪一个是伴奏声部。安排好两手句子的起伏,要强调左、右手哪一只应该突出,并且注意左右手声部都是非常流畅,要富有歌唱性的弹奏。第二段主调性音乐比较欢快,从开始就定好速度,要保持律动到底。最后第三段再现部要回到原速,要和第一段的速度统一起来。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把这首具有中国色彩的复调作品表现出来。
通过对这些钢琴复调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在钢琴的教学活动中把复调音乐的学习视为重要的课题,是钢琴弹奏技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为以后更好地提高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感觉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简介】孔晓丹(1982- ),女,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