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司法警官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作者:李伟兰




  【摘要】文章通过对警官院校新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得出结论: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的来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应该高度重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他们的心理卫生状况,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司法警官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全面了解我院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发现、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完善健康人格,使其顺利度过大学生活,本文采用大学新生人格健康问卷(UPI)对全院1571名新生进行调查分析,为我院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出可行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2006级新生1571人,男生1032人,女生539人,平均年龄18.15岁。于入学当年的10月份进行UPI测试。
  (二)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修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UPI)对样本人群施测。本次施测采用心海软件心理管理系统的网上测试,以中队、大队为单位。首先给学生讲解有关心理健康普查的有关问题(排除后顾之忧、保证施测统一),然后让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测试。根据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筛选标准,UPI的评定等级为:
  Ⅰ类:得分大于等于25分、第25题作肯定回答的(想轻生)、辅助题中至少有两题作肯定回答的,此类学生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尽快得到咨询与指导;
  Ⅱ类:得分在20~25分之间,第8、16、28题中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有一道作肯定选择者,此类学生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
  Ⅲ类:得分低于20分,此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二、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的专业满意度结果分析
  38.9%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感到比较满意或基本满意,28.4%的学生对自己专业感到一般,对自己的专业感到不太满意的学生有14.9%,还有5.7%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非常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对自己的专业非常满意的学生不多,只有9.3%的比例。
  (二)学生入学动机情况分析
  在测查中发现,学生的入学动机普遍表现出更为现实化的趋向,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加实用性和个人主义的倾向。如学生中选择“想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占91.1%,选择“想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的有83.8%,选择“为了今后就职方便”的有88.2%,选择“想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的有42.6%。而像“为了振兴中华”、“为了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等等入学动机几乎没有学生选择,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个人主义倾向。
  (三)Ⅰ类新生情况分析,见表2
  筛选出Ⅰ类新生人数为403人,占25.7%,其中男218人,占男生总人数的21.1%,女185人,占女生总人数的34.3%。
  结果表明,Ⅰ类占25.7%,Ⅱ类占11.4%。其中25分或以上人数(属于严重心理问题)为129人,占总人数的8.2%,其中男生70人,占男生总人数的6.8%,女生59人,占女生总人数的10.9%。
  (四)检出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分析
  尽管我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大多数处于良好状态,但也有不少学生(约占8.2%)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
  1. 学习和环境适应方面的障碍。在全体接受测试的学生中,存在学习和环境适应方面的障碍,特别是学习方面的适应问题。例如,有28.56%的学生感到自己“思想不集中”,15.86%的学生认为自己“记忆力减退”,6.33%的学生反映自己“常常失眠”。这说明有部分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面临着环境的适应问题。他们离开了中学时熟悉的教师和同学,来到陌生的环境。新的学校、新的教学方式、新的学习秩序、新的老师和同学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新生感到生疏而一时难以适应,因此出现了上述问题。
  2. 自信心不足,自卑感明显。25.6%的学生反映自己“缺乏自信心”,26%的学生“感到自卑”;24.4%的学生“觉得别人轻视自己”,29.18%的同学“在乎别人视线”,21.3%的同学认为“别人在自己被后说坏话”,有16.2%的同学“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还有0.74%的学生“想轻生”。这说明学生中的自我观念面临新的挑战,心里不安感强烈,紧张迷惘,缺乏自信。这是因为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发现为之奋斗多年的目标没有自己想象中美好,或是来到了不是自己心仪的大学;再加之学习方法、方式的转变和课外活动的增多,使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程度和学习效率有所降低,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单纯以学习成绩为主,使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作比较时产生了自卑感。还有的同学是因为自身无法改变的原因,如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等,因此变得敏感、多疑,怕被其他同学看不起。所有这些都会造成学生自信心不足和自卑。
  3. 情绪不稳定。在接受测试的学生中,认为自己“情绪起伏过大”的占24.71%,“情绪易被破坏”的占27.89%,“悲观”的占15.63%,“容易动怒”的占6.23%。这说明新生中情绪化倾向高,自控力较低,易受外界暗示和干扰。
  4. 人际关系不适应。在接受测试的学生中,认为自己“过于拘泥”的占9.5%,“容易被人误解”的占6.3%,“觉得别人轻视自己”的占24.4%,“在乎别人视线”的占29.18%,“过于依赖别人”的占17.6%,“不相信别人”的占24.22%。这些都说明学生中有远离客观事实的倾向,与外界事物缺乏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偏低,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较差。这与他们在高中时的环境有关,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到了大学,则是学习和人际交往两大任务。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至关重要。
  
  三、对策与建议
  
  从UPI测试中我们了解到,总体上看,我院新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是积极健康的,但就个体而言,还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测试表明,学生中存在的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学习问题、适应不良、情绪调节、人际敏感、自信不足等。针对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着手,以增强我院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1. 加强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传,以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 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以及课堂教学等形式,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以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提高适应能力,学会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
  3.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使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性质、内涵、作用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很多学生误认为只有有心理障碍的人才来进行咨询,其实,心理咨询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和方面就是发展性咨询,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4. 对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走出心理困惑。这需要各系部学生工作的配合与支持。
  5. 继续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跟踪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变化和心理困惑,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6. 成立大学生自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众性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从学生的角度开展工作,更好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到每一个班级,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7. 每个班级增设一个心理委员,主要负责掌握班里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报告心理老师或队长。并且定期给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和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心理方面的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能。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绝不是心理教师一个人的责任,更应该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参与的一项工作。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如果能恰当地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将会更为有效的。这一过程与学校专门心理辅导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为此,就需要广大教师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实践的能力。学校在这方面也要做好组织和协调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建中.UPI与SCL-90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
  [2]余凤英,等.医学高校大学新生人格健康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1).
  [3]钱兰英,等.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临场心理学杂志,2001,9(1).
  [4]胡启先,易法建.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0(3).
  [5]黄赐英,等.大学新生SCL-90调查结果与分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3).
  
  【作者简介】李伟兰(1980- ),女,广东惠州人,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助教,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