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和谐社会下对基础薄弱学校的改进

作者:孙 元




  【摘要】薄弱学校一直是我们国家教育领域里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文章通过介绍国外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改进基础薄弱学校的方法,以期对我们国家的薄弱学校予以改进。
   【关键词】薄弱学校;危害性及原因;教师培训
  
  一、薄弱学校及其特征
  
  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主要指标是“硬件”和 “软件”两个部分。“硬件”主要指的是办学条件一些肉眼可见部分,如学校的校舍面积、基建设施、实验室设备、教师的数量等等,“软件”部分包括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生源水平,其中“软件”部分相对来说,更为重要。因为较高的管理和师资水平必然提高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又驱动了生源的优化。较好的生源又导致学校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而所有这些因素中,师资是焦点,因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一切都成为空谈。
  那么薄弱学校是指:与其他学校相比,或在办学条件,或在生源质量、或师资水平、或学校管理,或几项兼之等方面较差,从而导致教育水平较差的学校。它包括以下一些特征:
  1. 相对性,对薄弱学校的认定,必须以一个地区的同类学校为整体,通过横向比较而得出结论。因为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离开特定的区域背景,则难以给薄弱学校定出一个基本标准。因此各个地区都存在薄弱学校,只是程度,数量不同而已。
  2. 低效性,薄弱学校往往起始于管理水平差,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积极性,从而造成教育质量低下,社会声誉欠佳,教育质量低下,社会声誉欠佳又影响到了政府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生源的质量,学校领导的信心,导致新一轮的教育质量低下,社会声誉欠佳,薄弱学校陷入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中,薄弱学校教学设备的使用,教学情况,管理水平都表现为低效,最终表现为学校教学质量低下。[1]
  3. 动态性,按照哲学上的观点,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薄弱学校也是遵照这一规律的。它不可能永远薄弱,如果施之有效的方法,则能变薄弱为非薄弱。这一特征为改造薄弱学校提供了可能。相反强校也可能变为薄弱学校。
  4. 复杂性,薄弱学校的成因比较复杂。有的由于地处偏远地区,经济不怎么发达。有的由于学校管理不善造成,有的由于地方政策导致生源质量不行,有的由于长期没得到政府的重视,更多的是这些因素兼而有之。
  
  二、薄弱学校的原因探析
  
  薄弱学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大概有两点:
  (一)历史原因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经济刚刚起飞,政府在重视和强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却无力提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部费用。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实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国家重点扶持了一批基础比较好的学校。如在沿海和内陆关系上,重点是放在沿海。比如在经费投入上向这些学校倾斜,在师资配备上集中高水平的教师,在生源分布上录取成绩突出的学生等。这种非均衡的发展战略 ,造就了文革后的一批重点中、小学校。这样就导致了好的学校更好,差的学校更差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重点学校无论从办学条件上还是师资水平上管理水平上与薄弱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薄弱学校就这样生成了。[2]
  (二)现实原因
  它主要包括三方面:(1)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地区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2)市场经济带来社会诸多方面的变化,其中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对人们的影响较大,人才从此走上了市场,特别是近两年,机构的压缩,职工的下岗,更加大了就业的压力。在这场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高学历,名牌校成了就业“天平”上最重的筹码。为了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在中学甚至在小学阶段,择校就成了家长的必然选择。这就导致了升学热,文凭热不断升温,择校费也水涨船高;薄弱学校的生源,师资,办学条件越来越差。(3)家庭收入分配政策的倾斜,使得公民收入差距较明显,一部分家庭能够支付高昂的择校费用,薄弱学校根本就没有优势与重点学校相抗争。
  
  三、发达国家改造薄弱学校的经验
  
  发达国家在改造薄弱学校的过程中很有自己的一套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和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以提供专门的资金和技术扶持为措施。美国对薄弱学校的扶持资金主要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各种计划和基金提供新的资金或整合现有资源来等来扶持薄弱学校。如在克林顿期间,联邦政府曾向国会申请620亿美元的拨款用与全国薄弱学校的改革。各州主要通过立法机构拨款,设立基金项目,专门的扶持计划来扶持薄弱学校。
  2. 以提高整体的师资水平为重点。发达国家在改造薄弱学校的过程中,都把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作为重点工作,除了要求薄弱学校教师参与各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外,还采取很多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薄弱学校的整体师资水平,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提高。日本通过教师的定期流动来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美国则采取了“人员置换”这样更彻底的办法解决薄弱学校的师资问题。[3]
  3. 以颁布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在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每个公民都能接受优质教育,薄弱学校的改造问题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针对教育均衡发展和薄弱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法案、政策,使薄弱学校改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在美国,在1965年颁布的《初等与中等教育法》规定。1993年,克林顿政府颁布的《学校改进法》,于2002年1月颁布了名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这些政策都为薄弱学校的改进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障。
  4. 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突破口。特色是薄弱学校走出困境,缩小差距的最有效的途径。一般说来,薄弱学校难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全面的提高。但选准一点,实现突破却是有可能的,也是现实的。英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为了鼓励薄弱学校办出特色,英国政府规定,每一个教育行动区内至少有一所特色学校,以此来带动行动区内其他学校的发展,这些加盟教育行动区的薄弱学校享有很多的优惠政策:如可和私立学校一样不受国家课程的束缚;学校在人事、管理、资源配置上也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在这些有利政策的影响下,近年来,学校的整体实力因而得以大大提升。
  
  四、适合中国国情的改进方法
  
  借鉴国外的经验,笔者认为有两点很值得学习:
  (一)教师培训
  教师是制约薄弱学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由于薄弱学校条件较差,往往吸引不来高水平的教师,也难以留住高水平的教师。所以,薄弱学校要立足与培养提高自己现有的教师队伍,在自己现有的队伍中培养出名师。薄弱学校要转变应该从教师培训入手。教师培训要遵循整体优化的原则,面向全体教师,着眼于整个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养,提高教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讲究成本效益,薄弱学校资金有限,要在培训渠道、培训方式上想办法,尽可能地多办事少花钱。要根据教师的潜力,安排培训的重点人员和梯次,尽快建立起自己的骨干教师队伍。教育培训要注意几点:(1)整合校内外资源,创建培训网络。教师培训资源主要有校内资源、校际资源、政策资源等。要充分发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巧妙地加以组合利用,发挥其更大的效用。(2)制定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对教师的学历层次、工作水平、开发潜能、专业结构、学科特长等进行认真的分析,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财力状况,制定好详细的培训计划。(3)建立保障机制,保证措施落实。要建立教师培训领导机构,使此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为培训工作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对效果好、提高快的给予奖励;要建立健全培训成果的评价考核制度,重点培训对象的选拔制度等,以保证各项培训措施落实到时处。
   (二)办学特色
  要注意发现薄弱学校的特点,以培育其特色,以点带面,以实现薄弱学校的全面提升。进行薄弱学校办学特色的策划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特色的发现和定位。如何去发现和定位特色呢?(1)要善于发现学校的相对优势。薄弱学校也有自己的优势,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可以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学生群体特征等方面寻找。(2)从教育市场的空隙去发现定位特色。薄弱学校由于基础比较弱,必须避开与其他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的正面竞争,而应寻找教育市场的空白点,获取优势。(3)“弊端矫正式”定位:即从学校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入手去发现定位特色。其次是特色的创建和打造。发现定位后就应该集中力量去创建和打造特色。在创建和打造学校特色的过程中:一要注意集中优势力量。薄弱学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资源运用上要集中优势力量,进行重点投入,倾力打造已经发现定位的特色项目,使其成为突破口;二要注意借势,强占制高点。在创建办学特色的过程中,要注意巧借外势。如有的薄弱学校就将自己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问题与教育科研机构合作,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实验点或研究基地,合作搞科研,迅速提高了学校在某些领域或某些问题上的实力,形成办学特色;三要注意以点带面、扩大特色,尽快实现整体优化。要及时将办学特色所体现出来的先进性和优质性向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渗透、扩展,不断深化,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实践、理论和文化层次,带动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4]
  
  【参考文献】
  [1]朱俊.论薄弱学校改造[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4).
  [2]刘新玲.改造薄弱学校新思路[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4).
  [3]李均,郭凌.发达国家改造薄弱学校的主要经验[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1).
  [4]卢元铠,汪风雄.教育策划概论与案例[J].同心出版社.
  
   【作者简介】孙元(1982- ),女,江西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