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浅谈博物馆应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作者:贾 敏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博物馆已实行免费开放,参观博物馆已成为一种时尚。把博物馆办成教育基地、科研基地,为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正确处理好展览内容和陈列设计的关系,让观众从中受到教育,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博物馆事业;文物保护
  
  博物馆担负着征集、保护和研究、展示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重要文化传播功能,一向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宝库、智慧的结晶。博物馆又因其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作用,而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从1905年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创建中国人的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始,一百年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走过了曲折发展而又充满活力的道路。目前,全国各类博物馆总数已达到2300个,每年举办的各类型的陈列展览近50000个,观众达1.5亿次以上。博物馆作为国家文明标志的窗口,不仅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收藏机构、研究机构,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以及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博物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益文化机构,应如何更好地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一个亟待我们文博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前提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博物馆要实现“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一宗旨,加强自身的建设是博物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根本前提。我国目前的2300个博物馆中,还有不少是不健全的博物馆:只有藏品,没有陈列展览的“虚名馆”;只有一块牌子的“挂牌馆”;只有牌子而无藏品的“空壳馆”……在我们云浮地区的六个博物馆中就仅有四个博物馆能正常对群众开放,其余的不是挂牌馆就是空壳馆。因此,博物馆必须本着“收藏、研究、展示”三重性质的要求,从软件实施到硬件建设都要不断完善:一是完善博物馆舍设施。没有馆舍,博物馆就无法进行文物展示,就失去了为社会服务最起码的条件;二是必须有充足的藏品。藏品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藏品,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就成了“无米之炊”,文物展示也只是一句空话;三是必须配备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否成功,关键在人才。从展览的策划到解说员的讲解都必须有周详的考虑。博物馆事业是人与物结合起来、运动的过程及其结果,离开了物,博物馆工作就失去依托,失去了意义,离开了人,博物馆事业空具外壳。因此,加强博物馆的自身建设,从硬件设施到文物藏品、人员配置等方面都必须不断完善,打好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基础。
  
  二、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对象
  
  博物馆是一个大众社会文化机构,是全社会共享的学校。它利用丰富的藏品信息资源,运用丰富多彩的展览形式将“物”的资源转化为对公众的有益的信息,吸引公众积极参与,达到向社会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人的素质的公益目的。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年观众数已近1.5亿人。为了实现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对象。据了解,到博物馆参观的观众是来自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有工厂的工人、大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到当地旅游的游客、民间文物爱好者、收藏家等等。由此可见,博物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深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广大群众是博物馆为之服务的对象。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社会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历史使命,因此,博物馆要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办好陈列展览,达到服务社会的宗旨。
  
  三、博物馆为服务社会的形式
  
  博物馆事业是一种社会事业。博物馆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就必须在服务社会方面下功夫。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把博物馆办成教育基地
  博物馆作为物质与精神文明财富的展示、收藏、教育和研究的集中体现,是鼓舞、激励、教育群众的重要阵地。一是作为广大干部职工接受再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基地。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成人教育已是当代终身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博物馆无疑成为人们接受再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最直观、最生动的课堂。因此,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日益凸显。二是作为大、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天堂,走进博物馆,使青少年可以学到、看到、感受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通过生动、直观的文物展示,讲解员的解说,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培养生活情趣、陶冶身心健康,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的情怀,从而在德、智、美等方面提高素质,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总之,要使博物馆成为成人的终身学习文化的圣地、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和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
  (二)把博物馆办成科研基地
  “研究”是博物馆的三重性之一。研究是为了揭示蕴含于文物之中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提示文物之间与历史的关系。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标本、几乎所有的学科(包括历史、民族、宗教、艺术、经济等等),都可以从文物中找到本学科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为科研人员打开方便之门是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
   (三)为旅游者服务
  博物馆属于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出外旅游的人数激增,特别是“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的实施推出,旅游热兴起。博物馆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已经在国内悄悄兴起,博物馆已成为旅游观众的重要参观景点。据统计,仅去年到博物馆参观展览人数达1.5亿人次。旅游者到博物馆参观,不仅能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还可购得纪念品、文物复制品、书刊等。参观博物馆已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博物馆要不断提升观众的满意度,设计合理的参观路线、营造舒适的参观环境、保持优质的服务态度,以丰富的展览内容吸引更多的游客,让游客从展览中受到教益。
   (四)举办交流展巡回展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缩影,展出的是一个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宣传了历史文化渊源。博物馆除搞好富有特色的各类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外,要走出馆门到社区、街道乃至学校举办临时性展览,或馆际间、省市之间、地区之间的交流展。去年,在云浮市举办的巡回展——《抗日名将——蔡延锴将军风采展》、罗定市博物馆于今年的三月份就举办了由美籍华人徐事诚个人收藏的文物巡回展——《西洋古玩展》,深受参观者的欢迎和赞赏。向世人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发挥文物是全人类共同财富所应发挥的作用,交流展和巡回展无疑是一种首选方式。
   (五)处理好展览内容与陈列设计的关系
  要使展览更贴近生活,就必须处理好展览内容与陈列设计的关系。博物馆展示的文物均是特定时间空间环境内,特定的人群生产、生活状况及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性的物证。展览内容要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思想为指导,展览内容要以历史人物、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以及本地区的发展历史陈列为主,不能脱离生活。这样,在陈列设计上必须根据展览内容进行:从灯光的调节、展柜的形状大小、讲解员语调语速、合理的参观路线等等,在展室创造与内容相适应的特定气氛,令观众一走进展室就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触景生情,古今对比,从中接受教育。
  博物馆是公众的社会大学。博物馆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点,把满足社会和观众的需要作为博物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办馆宗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丰富藏品和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以优秀的展览、优质的服务吸引观众,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简介】贾敏,女,云浮市博物馆馆长,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征集、陈列、展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