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闽东畲家拳探源
作者:白炳贵
【关键词】闽东;畲族;畲家拳
福建是著名的畲乡,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40%以上,福建畲族人口以闽东为主,其中宁德地区最多,有畲族15.58万人,占全国畲族人数的24.7%,占全地区人口总数的5.44%。他们主要散居在福安、霞浦、福鼎、宁德等县市的山区和半山区。闽东地区的福安金斗洋、霞浦四斗、福鼎双华均为区内闻名的武术之乡,在这些地区畲民所练的拳术均为畲家拳。1981年6月10—11日,福建省召开“宁德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汇报会”,会议收集到畲家拳等20多种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有关材料。1982年开始,畲家拳多次出现在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武术比赛中,其中1986年第三届全国民族运动会,钟干兴、钟妹銮表演对手式“畲家拳”,获铜牌三等奖。由于畲家拳独特的练武方式,自传自授、不准传外的传承方式,再加上大量年轻人涌入城镇务工,畲家拳已经面临失传的边缘,畲家拳的研究对传承畲族文化,丰富我国武术内容有一定的积极性意义。
一、畲家拳起源
闽东畲家拳起源同泉州南少林有关[1],据说清朝雍正年间,少年志士四起,高举反清复明旗帜,震撼着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清廷派兵镇压,焚毁泉州少林寺,肆意残杀无辜的寺僧,欺压老百姓。少年寺僧铁珠、铁鞋、铁板等被迫四处逃难。铁珠流落到福安县金斗洋畲村,畲族人民怀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刻骨仇狠,十分同情铁珠的不幸遭遇,给予热情的接待,于是铁珠隐姓埋名,在畲村金斗洋安居下来。铁珠并不甘心忍受清廷的推残压迫,立志誓死报仇雪恨。他披星戴月,夜以继日,苦练武功,三年时间,练成一身好武艺。与此同时,铁珠目睹畲民惨遭封建统治阶段的压迫和剥削,于是便开设武馆,教授畲民练拳习武,一时金斗洋畲族掀起舞枪弄棒的“功夫热”。畲民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博采武术精华,创立独具一格的武术流派—畲家拳。闽东畲家拳同泉州南少林的关系,在畲民武术世家供奉的神牌还可略知一二。畲民在练拳授徒时,正对院门的厅堂正中供奉他们尊崇的武术祖师和猎神。神牌正中竖立墨书“五门半山公下南泉州府白鹤山陈六、陈七、陈八师公坛前香宝坐。”主人解释“五门半山公”是武师,陈六、陈七、陈八拜半山公为师,武艺高强,并善打猎,被广泛奉为打猎神。相传火烧泉州少林寺,有五个和尚突围,传下五门同宗拳派。从神牌所书可知,“下南”即闽南,陈六、陈七、陈八的籍贯是泉州府,他们应是在畲族迁徙过程中途径泉州府直接向畲民传播武功的师傅,族属应是汉族,这是历史上畲族受泉州府地区的南少林武术深刻影响,积淀于民间宗教的历史印记。
二、畲家拳种类
畲家拳主要以福安金斗洋、霞浦四斗和福鼎双华为代表,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而成,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攻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的特点[2]。
(一)金斗洋畲族拳
金斗洋畲族拳形威,在演练中,讲究形象威武,雄伟彪悍,配合使用稳健的步伐,气势雄壮的震脚,以威慑敌手,达到从心理上战胜对方的目的。金斗洋畲族拳有三战、四门、七大步等十几个拳术套路。三战是畲拳的入门基础套路,又称“入门拳”。它练马步、练架、练力,简单易学。四门是设定遇敌,左闪右躲,声东击西,前用拳击,向后用肘击的成十字形的四门攻防套路。还有一些轻易不露的散技和绝招,如“鲤鱼上滩”,是用两指由下而上袭击对方双眼,“仙人举月”是用三指先击,迅即锁喉。金斗洋畲族拳以一力、二硬、三快的“三绝”著称。金斗洋传统拳术重视练“铁沙掌”,方法独特:砍伐一节竹筒,凿一孔,放入一条毒蛇,待毒蛇腐烂后,习武者把手伸入筒内,蛇毒使手奇痒难忍,即略张开五指,用手掌反复猛插米糠、大米、沙。
(二)四斗畲家拳
四斗拳术在罗源八井拳术的基础上,经过数百年传承,形成比较完整的功防套路,具有南拳短促有力、迅速凶猛的特点,比较完整的攻防套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拳术的攻防有半龙虎、虎装、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其中以半龙虎为最基本的一套,一共有十二个动作即三箭、挖鞭、三碰、牵基、圆化、赴掌、牵马、掩耳、断桥、三垮、按手、十字等。三箭,即预备开始发拳,向前三个箭步;挖鞭,畲民把脾称为“鞭”,挖鞭即一手顶住对方的攻击,一手进攻对方的脾位;三碰,即一防二边三攻,攻击对方的喉部;牵基,即顺势破坏对方的平衡,继则两次进攻对方的眼睛和脾位;圆化,“圆”畲语“转”的意思,即逼开对方的平衡,继则两次进攻;赴掌,继圆化之后,果断地以双掌攻击对方的腋下和脾位;牵马,即一脚靠近对方,双手压住对方的手和喉咙,然后手向前,脚向后着力,做类似以牵马的动作,使对方仰倒;掩耳,先抓住对方的双手,解开其进攻,以掩护自己,然后双手先后向对方头部(眼、耳)和胸部袭击;断桥,以一手解开对方进攻来的拳(称为“桥”),另一手向对方腹部或生殖器做致命性的进攻;三垮,第一次进攻为一手解开对方的正面攻击,另一手攻击对方的太阳穴,第二次进攻为一手解开对方上面的进攻,另一手打击对方的腹部,两次进攻失效,则用第三拳袭击对方的腹部;按手,一手解开对方的进攻,另一手指向对方的吼部作致命的袭击;十字,解除对方的攻击,进攻对方的胸部,在进攻时上三步,退三步,然后跨上一箭步,再蹲下,用手拉住对方的脚,猛力提起来,打倒对方。
(三)双华畲家拳
双华拳有龙庄、虎庄、牛家庄等,各有套路,如拳花、拳母、小五路、大五路、六路、七星拳、八号头、九路、五花拳、登峰等十余种套。基本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拨、踢、扫、撕、跳等,多以弓箭步为主,步型稳固,节奏朴实。进攻多用拳肘,防守常用前臂及掌,讲究用肘护肋,进退辗转。其特点是“下如铁打,上如车轮,手如辗盘,眼似铜铃”。它要求下肢稳重,上体内转圆活,两手像辗盘转动。每转一手法,必先脚步踏稳,而又弹跳自如。
三、畲家拳的特点
(一)力猛
畲家拳重视气与劲的配合,其发力动作要求气息吞吐浮沉的配合,发劲借助积蓄的“气”将“力”猛烈催发,“以气催力”;发拳时常伴有“咳!”“嗨!”的吼声,以助发力和拳威。
(二)马实
畲族拳的步法有:八字马、不丁不八马、虚实马等。演练时步法稳健,很少有高踢和跳跃动作,要求实战中出步“落地生根”,“马实”是畲族拳最基础和至关重要环节。
(三)手狠
畲族拳的手法极其丰富,其中指法掌法最为多见,且招招实用,攻敌要害。演练中有一指点穴、二指摸珠、二指锁喉、三指挑裆、四指插肋、五指抓拿等手法。
四、畲家拳的社会功能
(一)健身和娱乐功能
在旧中国,畲民出于反抗压迫,防御欺凌的需要,不得不学些武术,自卫自强。明清民国时期,散居山区的畲族人民为抵御兵匪侵扰,防盗自卫,十分重视练拳习武,较大的畲村均有拳艺馆,所练以畲家拳和棍术为主。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畲族拳术已经从反抗压迫,反抗外来侵略的工具演变为健身和娱乐的运动项目。每当农闲时间、工余饭后和逢年过节,经常可以看到村民或三五成群或一对一对阵,聚齐在房前屋后、田坪山岗,习拳练武。矫健的脚步声和阵阵喊喝声响遍全村,使一些偏僻的山村顿时热气腾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