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当代日本华侨华文教育述略
作者:赵志群
【关键词】日本华侨;华文教育;民族学校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海外移民最多的国家,由于中日之间一衣带水,因此中国人移居日本的历史便十分久远。相传,早在公元3世纪就有一批中国人经朝鲜东渡日本。公元3~6世纪,又有一批中国人,或经朝鲜,或直接东渡到日本。随着唐末、明末社会大动乱“逃亡”日本的流民日益激增。但直到19世纪以后,随着中日两国政府“安政开国”政策的实行,才使得中国人进入日本成为合法之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20余年间,在日本的华侨华人数量始终保持在5万人上下。7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间,大量中国人流入并定居日本。据统计,目前在日中国人、华人合计35万,其中合法在日中国人25万,日籍华人6万,非法滞留近4万。在日华侨、华人按时代划分,大致可分为新、老两部分。老华侨、华人由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主要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赴日者及其子孙后代构成,人数约7万左右,该群体中,日籍华人约占三分之二;新华侨、华人,主要是由中国改革开放后,通过与日本人国际结婚、留学、就学以及以日本残留中国战争孤儿眷属等身份,从中国大陆赴日并在日本定居者构成。新的背景、新的需求、新的华侨社会成分构成,使得在日中国人华侨子女的华文教育这一原本不甚突出的问题开始凸显,笔者以为华文教育问题之所以得以凸显,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空前提高,国际地位日显重要,随之中文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国际上掀起了一场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国是海外华人的根基,而华文则是海外华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中国人历来有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因此学习母语就成为他们的第一需求,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已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
其次,在日华侨构成的巨大变化。由于新老两种华侨、华人群体构成背景和生存环境不同,其职业范围截然不同。历史上在日华侨、华人就业受到严酷的社会歧视,仅允许从事厨师、理发师、裁缝和贸易行业。二战期间,日本华侨作为“敌对国公民”,饱受欺压,以三把刀和贸易为支柱的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二战结束后,华侨作为“战胜国公民”,政治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前固有的“三把刀”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进入80年代后,日本华侨、华人经营的行业有所扩大,但仍以个体经营为主。与老华侨、华人相比,新移民社会的职业形式则以“被雇佣”为主。中国新移民当中,大学毕业以上者占68%,高中毕业者占24%,据日本科学技术研究所对41家国立实验研究所及6家特殊法人研究开发机关的调查统计表明,在这47家研究单位里有19.2%的外国研究学者,平均每5个研究人员中就有一名外国人。而在外国人研究学者中,华人又占据了40%左右,新移民的这种高学历现象,是老华侨、华人社会乃至日本人社会所望尘莫及的,这种社会构成的变化必然导致华侨要求子女学习华语。
再次,海外华文媒体在兴办华文教育中给与积极有力的舆论支持。如2004年底西日本地区华侨华人筹建“西日本华文教育者协会”之时起,《华人周报》就积极宣传造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华人朋友也因此了解“西日本华文教育者协会”从筹备到正式成立的全过程,为缓解人民对于兴办华文教育的误区,《华人周报》关西支社及时采访了大阪一家华人办的“外国语学院”,并在“关西专版”介绍这家“外国语学院”的办学经验,以“献计献策”的形式,履行华文媒体的责任。此外,《华人周报》关于这家“外国语学院”的报道,还对当地热心于华文教育事业的华侨华人起到了鼓劲加油的作用。使人们认识到:兴办华文教育最难以解决的“办学经费问题”,远不是某些人想像中的“一点办法没有”,通过《华人周报》的献计献策,“利用现有资源”和“以企业的办法兴办华文教育”的理念被普遍接受。如今谈起日本的华文教育问题,人们不仅会想到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等“老字号”,与此相关的《华人周报》和“西日本华文教育者协会”等也会被人们所提及。这说明,《华人周报》关西支社成功运用媒体平台,使当地更多的华侨华人认识到兴办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参与到这项造福后代的公益活动当中。
正是由于他们的重视,使得现在日本华侨的华文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其主要形式就是为华侨华人而设立的民族学校。到目前为止有东京中华学校、横滨中华学院、大阪中华学校3所推行台湾教育体制学校;还有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神户中华同文学校2所中国大陆教育体制运行的学校,共计5所华人学校。这些独立的教育机构主要是靠华侨们的捐助和赞助建立的,所以从历史上看来这些都是名符其实的华侨学校。但他们也有所区别,主要就在于前3所学校采用的教材是台湾教课书,后2所使用的是和中国大陆学校一样的教科书。学校中只有少数学生上过日本的私立小学、初中,大部分都是初中来日准备参加日本中考的学生。为加强应试教育,学校还设立了“日语”和“英语”等科目。中国历史和中国语课以外的理科、数学以及日本地理、社会制度等课程使用的课本参照了日本的文部科学省(相当于中国教育部)指定的教科书。如此一来,上中华学校的华侨、华人的孩子们和日本的小学生、中学生相比授课时间和教育内容方面的负担都要重。但是这些孩子克服种种不利条件,他们考入一流高中的升学率远远高于日本的公立中学,长久以来都以高水平而闻名。由于华人学校属于私立学校,有被列为“其他种类学校”,所以拿不到日本文部科学省发放的“私立学校助成金”等补助,这样一来华侨、华人学生的学费负担比上日本公立中小学的花费大,因此经济方面的压力是很重的。但由于华侨对子女学习母语的关注,特别是2003年8月28日日本文部科学省正式决定,2004年度156所国、公立大学招生时,对民族学校毕业生全面废除“大检”要求(即按照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的学校教育法分类基准来看,民族学校不属于普通中小学,属于“其他种类学校”。因此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法律上不属于接受了义务教育的对象,他们要参加中考需要通过当地的“教育委员会”申请参试资格)使得日民族学校获得国立大学考试资格,从而拓宽了在日中华学校生存空间。一时间报考人数激增,以横滨中华学校为代表的华侨学校出现招生爆满现象。
除了民族学校这一华文教育的主要形式之外,日本华侨的华文教育还包括私塾性质的周末中文补习班。近年来由新移民开办的周末中文补习班在日本方兴未艾,尽管是新兴事物还存在种种不足,但周末补习班的形式仍然最受青睐,特别是新移民开办的以“普通话、汉语拼音、简化字”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中文学校增长速度最快,而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增长,很多家长到了周末,开着车送子女去上学,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周末中文补习班使得一些在日本公立学校学习的华侨子女也得到了学习母语的机会,这些学校由于针对性强、形式灵活,因此培养出来的孩子中文能力一点也不比民族学校逊色。另外还有中文电视学校,旅日新华侨兴办的中文电视频道“乐乐中国”开辟了专题栏目 “新世纪中文学校”,采用国内的语言教学片教授中文,在正规学校教育外,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正是由于这三种形式的完美结合,互相取长补短,使得日本的华文教育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看到,日本华侨的华文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其中建校最早、历史最久的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经历种种风雨,而今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和校舍老化等严峻挑战。据悉,日本目前5所华文学校的华文教师约六七十名,学生约2000人。华文周末学校则有几十所,人数在500人左右。而华文媒体只有乐乐中国电视台教幼儿中文,人数在1000~1500人,这样能接受华文教育的在日华侨华人子女不到4000人,而6~15岁应接受义务教育的在日华侨华人子女则达约4万人,其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在日华侨华人子女在接受华文教育,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令在日的新老华侨华人十分担忧。为此,2004年12月23日,以日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和日本新华侨华人会为中心,设立“日本华文教育协议会”,该会的目的在于就日本华文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华侨华人子女的华文教育及中华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振兴提出计划方案和建议。
我们深信,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中日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在中日双方的努力下,日本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一定会日益改善,处理好这一问题无论是对“单一民族”的日本还是对日本的移民社会,无疑将都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朱慧玲.当代日本华侨教育[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周南京,黄昆章.华侨华人百科全书 教育科技卷[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3]林莆田.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概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4]日中连线网.http://www.china.janjan.jp/??
【作者简介】赵志群(1968- ),女,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福建师范大学专门史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