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基于“武陵文化”的城市公园建设思考
作者:宋明俊
【关键词】常德;武陵文化;城市公园;历史文脉
一、“武陵文化”——常德市的城市文脉
(一)“武陵”一词对常德的影响
常德历史悠久,古称武陵,山川秀丽,历来被称为“洞庭明珠”和“湘西门户”。史书称常德为“风景之国,文物之邦”。常德在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称中,第二个行政区划就叫“武陵郡”,《水经注·沅水》云:“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 [1] 《水经注·沅水》中提及的“黔中”即常德最早的行政区划名称“黔中郡”。“武陵”一词的涵义,《左传》曰:“止戈为武,高平曰陵”——即“止息战争,建立和平” [1] 的意思。黔中一带是秦楚相拒争战之地,战争破坏十分严重,所以西汉之初,汉高祖将黔中(据《水经注·沅水》记载,常德最早的行政区划名称“黔中郡”)更名为武陵,希望这片土地从此“止息战争,建立和平”,由此可见,“武陵”一名是十分古雅而意蕴深刻的。常德市内以“武陵”命名的主要有:武陵大道、武陵阁和武陵阁广场。
(二) “武陵文化”的建构意向
由常德的行政区划名称历史及常德人对“武陵”一词的偏爱,可见“武陵文化”对常德是多么的重要,常德市“武陵文化”的建构是对常德历史文脉、常德城市特色的真实体现。笔者认为,“武陵文化”的建构应以武陵大道为景观轴线,武陵阁和火车站广场为南北起讫点,再以武陵阁广场及武陵大道和洞庭大道交汇点为景观节点向东西方向延伸,形成一个以“本土”的“土”字型为主干的人文景观结构,辐射至市区内。在这个结构中,作为常德市区的两处主要城市公园,临江公园是能否将“武陵文化”很好地向西延伸的关键环节,滨湖公园则是能否将“武陵文化”很好地向市区内辐射的重要区域。因此,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中应当追寻“失落”的文化空间,注重保护文化痕迹、并依托于“武陵文化”开展城市公园设计。
二、常德市城市公园现状中“失落”的文化空间
滨湖公园和临江公园都有着各自的历史景观和环境资源,但就其建设现状而言,还存在着“失落”的文化空间。
(一)滨湖公园中的铁经幢
铁经幢是滨湖公园内保存着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它是一座宋代铸成的古代佛教纪念性塔形建筑物,其上刻佛名或佛经,是研究我国佛教史、冶炼铁造史的重要资料,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就现状来看,铁经幢的历史人文价值开发力度显然还不够。作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在常德、在常德滨湖公园呢?铁经幢现有的建设力度过小,不远处的空地现已经开发成市民户外健身的场所,单从户外健身设施的设置来说,这是一种人性关怀的体现,是对人性需求的满足。但是,它和铁经幢布置在一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户外健身的场地那边常常一片欢声笑语,可是铁经幢却少人问津。铁经幢景观价值的削弱,不是它本身历史人文价值不够,而是人们没有足够地重视它、利用它、开发它,如果能以它为核心主题,增加空间的开发尺度和价值的开发力度,它将会成为一处常德市民为之自豪的历史文化景点。
(二)临江公园的护城河
临江公园位于常德市城西的人民西路南沿,南临沅江大堤,东接武陵阁、武陵阁广场、常德诗墙和商业步行街,是一座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综合游乐园。园内的护城河是该保护利用还是任其荒废?我们可以看到“护城河边,禁止靠近”字样的醒目提示牌,看看照片中疑似生活臭水沟的沟渠,很难和“护城河”这个让人有些历史沧桑感的词吻合到一起。作为公园中保留的护城河,不但生态资源造到了破坏,其人文资源、历史文化价值也因此断裂,为什么不好好保护起来,并利用它作为一条体现人文品质的护城河绿化景观带呢?
(三)城市公园内的雕塑
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我们无法离开这个城市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功能去讨论。以临江公园主入口不远处的主题雕塑为例,这是一个海豹戏球的画面,看来设计者要告诉游览者一个公园临水、园内有水的概念,但笔者认为,这是个临江的公园,而不是临海的公园,况且海豹对于常德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海豹类似的主题更适合“海洋水族馆”之类的主题公园,而不适合以植物造景为主的临江公园。作为临江公园,所处的这座城市、所处的这个位置就有许多可以作为雕塑主题的文化脉搏,如“武陵文化”,还有许多历史人物,如屈原。东面的常德诗墙公园有“招屈亭”,同处沅江江畔的临江公园为何不围绕“屈原”这个主题与“招屈亭”遥相呼应呢?据有关部门介绍,临江公园不久即将更名为“屈原公园”,但愿这次契机能使临江公园的人文品质能焕然一新。
三、对常德城市公园建设的思考
对于常德市的城市公园建设,笔者认为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还应基于“武陵文化”这个地方文脉,在建设中以历史文脉为依托,遵循以下原则。
(一)弘扬 “武陵文化”,凸显地方特色
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武陵文化”意在“止息战争,建立和平”,这对“以文明为立市之本”构建和谐常德是十分有意义的。城市公园是体现这一文脉的最佳“位置”之一,因此,公园的建设应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
(二)“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品质建设
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注重人文品质建设,贴近人的生活,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安全性和可留性。把最佳的视角位置让给观赏者,人不仅要欣赏城市公园的景观,而且还参与到城市公园中去活动。根据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的人类的五种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园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的活动习惯、生理、心理和审美的需求。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具有场所精神、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园。
(三)充分考虑多元要求,实现城市公园价值
实现城市公园价值应考虑诸多的要求:
1. 人文景观本土化、地方性: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后花园,是展示地方特点、人文风貌和城市特色的场所,本土、地方的人文景观更能创造城市的特色和市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 景观多样性:景观的丰富多样性可以满足公园的多种功能,从而创建环境之间的协作关系,提供“活跃性”娱乐环境,以及自然教育、集体型或实验型园艺工作等。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可以通过自然过程得以提高。在公园设计与建设中注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的多样化,创造动态但稳定进化的自然环境,不但丰富了城市公园的价值,还能解决城市土地贫瘠、减少能源的输入量等方面的城市问题。
4. 感知多样性、适应性:必须具备感知多样性、感官体验的复杂性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适应性,以满足广大的需求并赋予公园有益的重要体验。
5. 参与者多样性:公众参与公园的设计和建设,,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以激发未来使用者的归属感和创造力。
(四)结合周边环境,突出公园主题
城市公园无论大小,都应结合周边环境,明确其功能,突出其主题。围绕着主要功能,公园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脉”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才能将文脉主题集中与拓展。在城市公园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的“五种需求”,以及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主要功能,并体现以历史文脉、城市特色、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公园设计与建设。
【参考文献】
[1]应国斌.常德市志(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2.
[2]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李微.浅谈现代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的几点新原则[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版,1999,(6).
【作者简介】宋明俊(1984-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