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略论藏区茶文化

作者:马元明




  摘要 民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俗之一的茶俗在藏族的民族文化(包括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它的起源及大致的发展过程,深深扎根于民族生活深处。
  关键词 茶马古道;茶叶;民俗文化;文化的交流
  
  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地域范围内民俗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地理空间和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也是从事生产活动以及获取生活以及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各地、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必然带着各自鲜明的地域特征。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由于居住于不同地域,其文化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西藏民俗文化正是如此。
  西藏,这个耸立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气势傲然于世。千百年来,生活于这块高天厚地神奇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高原风采深受世人的瞩目和关注。
  作为民俗之一的茶俗在藏族的民族文化(包括民俗文化)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生息在占我国土地六分之一的青藏高原上各族人民,早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据有关文字记载,藏族的茶史已有1500年左右。有着这样久远的历史,茶俗的起源及大致的发展过程深深扎根于民族生活深处。
  
  一、藏区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藏民族的茶文化形成与古道的形成有着直接的联系。汉藏民族间的茶马互市始于唐代,而宋、明两代最为兴盛。清代以后,两族间的贸易已扩大至茶马之外,无论贸易的规模或交换的种类,都已发展到更为广泛的程度。大规模开通与兴起应是在宋代,亦即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的分裂时期。此时饮茶习俗在藏区已逐渐从上层普及到民间,茶开始成为整个高原藏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品。为此造成了藏区对茶叶需求量的递增。这也导致了由宋朝中央政府直接介入的汉、藏之间大规模茶马贸易的兴起。两宋时期,为对抗北方辽、金、西夏等游牧政权的侵扰,需要大量战马。在西北地区设置了众多买马场和卖茶场,每年由官府将茶大量运往西北地区与吐蕃等部落交换战马。自此,汉、藏茶马贸易(茶马互市)开始兴起。到了元代统治者因不缺战马,故不再将茶运往西北藏区交换战马,而是改为就地销售。元代重视茶叶向藏区的销售,曾一度设立“西番茶提举司”,由官府统购茶叶,但因官府加价过高,难以为继。元朝官府不得不放弃经营,改由商人自行购销,按引纳税,听其销往藏区。到了元代销往藏区的茶开始形成一种新品种,即“西番茶”(即今藏区所称“马茶”)因其味苦涩,适宜制酥油茶而深受藏区民众喜爱。明代是汉、藏茶马贸易的极盛期。由于明代的治藏之策是“以其地皆肉食,倚中国茶为命,故设茶课司于天全六番,令以市马,而入贡者又优以茶布。诸番恋贡市之利,且欲保世官,不敢为变。”因此,茶成为明朝廷牵制、笼络藏区僧俗首领和对其优予贡利的主要物品。明朝,茶叶不仅成为汉、藏人民之间一个重要经济纽带,同时也是汉、藏之间一条重要的政治和文化纽带,它对于加强明朝中央与西藏地方乃至汉、藏人民之间的依存关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茶马古道的主线为南北两条,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康定、甘孜、德格到西藏的昌都;另一条是以云南的西双版纳为起点,经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中缅)、德钦,到西藏的昌都,两条路在昌都重叠之后,又分为南北两线,北线以昌都为起点,经类乌齐、丁青、索县、林周到拉萨;南线从昌都出发,经洛隆、边坝、嘉黎、工布江达、墨竹工卡到拉萨。但拉萨并不是终点,有的商队停下来了,有的还要继续前行,因为他们的目的地在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也许还要到遥远地克什米尔。古道也成为了茶叶输藏的主要通道。清代,茶叶输藏规模及汉、藏茶道的开拓又有了长足发展。虽停止了官方的茶马贸易,但却十分重视茶叶输藏,清朝政府放弃了对藏区茶叶供应的限制,使茶叶大量输入藏区,带动了汉、藏贸易的全面发展。清末由于印茶入藏,使汉、藏问茶马古道而进行的茶马贸易受到冲击和影响。为抵制印茶,清末在雅安设立边茶公司,保证内地茶叶迅速销往各藏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茶俗的逐渐完善和对茶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多,以茶为中心的贸易旷日持久。茶叶和饮茶习俗就这样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由宫廷到寺院再传人民间,并形成了一种藏民族新的文化形态茶文化。
  
  二、藏区茶文化的内蕴
  
  茶成为藏区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是尤其必然性的。藏民族饮茶的历史也很早,最初,茶叶入到藏区后只是作为贵重的饮料和清热去火的药物来使用,并未形成饮茶之社会风气。到了唐代,由于藏族与内地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使吐蕃上层首先接触了饮茶之习俗并逐渐仿效。但是促进饮茶在更广大范围内流行起来则是由于茶在更广大范围内流行起来则是由于原地区饮茶之风已广为普及,尤为文人、及僧人推崇,他们在品茶中,把生活情趣、心理境界甚至身理状态与饮茶联系在一起,追求一种境界;特别是禅僧佛徒们,饮茶既可以减少坐禅时的困倦,又可以为苦修时单调乏味的生活增添一些高雅的气氛,故饮茶之习在汉地僧人中非常流行。这些习俗及对茶的认识,由于大量禅僧入藏,不可避免地带入西藏,并很快被藏地僧人所接受和喜爱。
  茶文化在藏区逐渐形成。同时人们对于“茶”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讲究并融合在喝茶的习惯中,上年纪的人和老人喝的茶水多,头道茶也多是老人喝。相对说来,年轻人喝的茶较少,较淡。藏族有敬老的风俗,凌晨老人起床前,主妇或小字辈就要送上几碗茶。老人喝完茶后,还要再睡一会才起床。每位老人都有一个专用茶碗,别人不能使用。老人逝世后,要把这个碗供起来,长期保存起来作为对老人的怀念!来客时,如家里的老人年最长,辈份最高,那么最尊贵的座位,仍由家里的老人上座。敬茶时,要先敬老人,后依次按辈份、长幼向客人敬茶。敬茶、敬酒的习惯相同,都是满碗满杯,不满碗、满怀,算是失礼。敬客的茶碗,不能有破裂的痕迹。如不慎出现茶碗有痕迹印,也是主人的失礼。甚至引起客人的不满,愤然离去。上茶时,茶水不能溢出。敬男客用大碗,敬女客用小碗盛茶水。敬茶时要鞠躬弯腰,双手奉上,客人也要起身双手相接。在许多人家随时都有热茶,熬好的清茶或打好的酥油茶,用茶壶或双耳大肚瓦锅终日温在烧有小火的火炉上,或烧木炭小火的火盆上。在牧区是用牛粪、羊粪火温茶。
  饮茶作为一种文化就是这样在藏区中产生并发展起来。茶俗在藏族的民族文化(包括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成为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乃至各种节庆和礼仪活动中,茶和酒都是不可缺少的,喝酒多了容易迷乱、冲动、丧失理智,也有损身体健康,而茶却能使人心情平和、精神愉快、头脑清醒、行为文明而高雅,多饮亦无大害,故茶文化更能体现藏民族对文明的追求及纯真朴实与知足常乐的民族性格,也反映出人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