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传承与新生:影视剧中民俗文化资源的应用研究
作者:漆亚莉
关键词 影视剧;民俗文化资源;文化产业
电视剧《血色湘西》讲述的是湘西女子田穗穗、青年石三怒为代表的湖南湘西一带抗日军民,在共产党员童莲的发动、组织下,誓死捍卫家园的悲壮故事。由于视角独特,故事张力很强。再辅之湘西地区浓郁的民俗风情,播出后,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自2007年12月份在湖南卫视开播以来,立即引起了收视狂潮,被媒体评价为2007年度最为彪悍的电视剧。本文尝试通过个案研究,来分析民俗文化资源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而影视剧对民俗文化资源具有传承与新生的影响作用,并反思实现两者双赢的途径与模式上应注意的问题。
一、民俗文化资源成为影视剧重要的创作源泉
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以及对这些资源的整合与发掘,是众多优秀影视剧创作的重要源泉,通过对民族民间文化宝藏的艺术挖掘,同时进行再创造,就能为诞生艺术精品奠定独特的基础条件。
首先,《血色湘西》的剧情发展,是以当地的民俗风情为背景的。在许多观众的眼中,这部剧就是一部洗尽纤尘的原生态湘西画卷。剧中创作者用自然美景和神秘、神奇的风土人情来描绘山民们纯朴的悍勇的民风,把浓郁的气息融汇到冷静的现实主义生活纪实的描述里边,使得剧情的演进,极大富含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底蕴。在本剧的一开始,就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湘西风光的如诗如画和民风民俗的原汁原味,真实还原了湘西民族的“成人礼”、“端午祭”、“天坑赌命”等习俗。而“逮起”、“妹伢”等原汁原味的方言,则使人感受到湘西的独特文化形态。其次,《血色湘西》中的人物塑造,具有浓郁当地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色彩。剧中的女主角田穗穗具有湘西女子的特有的野性而又不失清纯、灵气与坚韧,男主角石三怒绝大多数时候都裸露着上身,光头,大耳环,皮色黝黑,更是将湘西汉子的那种血性与霸气展现得淋漓尽致。男女主角初次相会在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上,划龙舟,情人之间送荷包,唱火辣辣的荤情歌,结婚典礼上的哭嫁歌等习俗都是构成故事情节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是剧中民俗风情的展示,与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塑造水乳交融,融为一体,成为剧本中的重要支撑。
二、影视剧提供民俗资源的传承与新生的另一契机
(一)影视剧对民俗文化的充分展示,增加了对其保护与传承的动力
通过影视手段,将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的“活”形态,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来,能够使民俗文化通过现代传媒方式传播,特别是对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具有抢救和保护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民俗文本为我们构筑一个诗意盎然的民俗世界,那么民俗题材影视则以它特有的方式为我们展演了一幅意味深长的民俗画卷。这部作品的前20集里,浓墨重彩的展现了湘西所特有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无论是从语言还是到服饰,都极富有湘西性格,使外面的人看起来新鲜,湘西人看起来又特别熟悉和亲切。
印证、见证、亲身体验是外来旅游者最主要的动机,他们希望通过到拍摄地旅游看到影视作品中熟悉的场景和画面,见证其真实性并将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内容和现实相对照。这也是近些年通过影视剧的播出,能带动当地旅游的重要原因之一。外来旅游者对当地民风民情的兴趣,必然会促使当地人对独具吸引力的民俗文化资源重新审视,相关的行政部门也会对其采取更为重视的态度,这在客观上是能为许多生存日益艰难的民俗文化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而当地人看到熟悉的场景、熟悉的生活在剧中如此美丽而富有魅力,必然由此引发强烈的共鸣,燃起保护与传承这些民俗文化资源的极大热情。电视剧是一种非常普遍化大众化的传播方式,而民俗本身也是下里巴人,是根植于民间的文化艺术,用电视剧这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介来传承传播民俗民间文化,应该是能让更多人接受的方式。
(二)影视剧对民俗文化的艺术加工,使其增添了新的魅力。焕发新的生机
其实,任何一种民族民间文化要再发展中生存,除了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外,还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为了保持传统而与外界隔绝,会断送民族民间文化汲取营养、不断发展的机会,最终也将断送民族民间文化本身。
这部《血色湘西》的电视剧,在情节的设计上,民俗风情的表现上,大多都采用了艺术化的表现手法,例如剧中的语言表述,虽然加入了大量的当地俗语、土话,但又是用普通话来说,这样照顾到了各地受众的接受能力,又保持了一定的地域特色。另外,剧中的山歌也是非常大的亮点,剧中片头曲《郎上坡,姐上坡》是根据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民歌《棒棒儿锤到岩板儿上》改编,具有极为深厚的山歌韵味和原生态风情,经过现代音乐元素的艺术加工,两者实现完美结合,被广大观众很快的接受传唱。尽管在影视作品中,民俗民间文化经过一系列的艺术加工,形式内容有所改变,但通过电视剧这样的大众传播媒介,却能使民俗民间文化,以更生动、更新颖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使民俗文化在时间、空间上传衍延续,使得它们在各类型文化竞相争奇斗艳的社会中具有新的发展动力和焕发新的生机。
三、反思实现两者双赢的途径与模式上应注意的问题
(一)影视剧中多方面因素的有机整合,以及影视剧本身的成功,是实现两者双赢的有力保证
这其中的多方面因素包括故事情节是否吸引人,主题是否明晰。人物塑造是否鲜明等等。一部影视剧要取得俗话说的“叫好又叫座”,需要影片各个方面的综合努力,单有无限美丽的风光,或是某个明星的领衔演出是远远不够的。民俗风情也不能单纯的为展示而展示,要融入整个剧情之中,影片本身的成功,才能为民俗文化资源的传播提供有效的平台。
《血色湘西》之所以取得成功,其良好的题材背景、人物刻画、清纯本色的出演、土色土香的韵味方言、纯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等都是整个剧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它们的有机结合,为剧本增添了戏剧性、可看性,也为湘西的民俗更为广泛的传播提供可能性。在传统的湘西山林文化和抗战时代生活的宏伟的图卷里,这部戏讲述了主人公之间欲爱不成、欲罢不能的凄美爱情故事,描绘山民纯真甚至带有粗犷野性美爱的悲剧,从历史的纵深和抗日战争大的舞台上,有力地刻画了湘西人民非常宝贵的性格,揭示了湘西文化在融入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确实给人很多启示。影片本身能真正的打动人、感动人,取得较好的收视率。才能为展示斑斓多彩的湘西地域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大众传播的媒体平台。
(二)民俗可以进行艺术的加工,但不能胡编乱造,剧情本身不能有硬伤
现在,许多影视剧都热衷于展示奇异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因为这对于广大受众更具新鲜感和吸引力。这对于少数民族民俗的保护与传播无疑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出现了许多为一味迎合受众的喜好,而任意修改民俗事项,将本来不存在的民俗杜撰出来,或是将客观存在的民俗加以扭曲、变味,不仅严重误导了观众,更伤害了当地民众的感情。这是在民俗影视题材剧在创作和拍摄中不能忽视的一点。
《血色湘西》主创在创作这部剧时,曾对湘西的文化和民俗作了深透的了解,在尊重当地民俗民风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艺术化的处理。比如湘西传统的龙舟赛原本是纪念盘瓠,但在剧中却与纪念屈原结合,赋予龙舟赛爱国的内涵的同时,也与整个剧的主题抗日爱国相结合。另外,土家族的哭嫁、侗族的合龙宴,都采了艺术化的表达来展现。可见,剧本的创作在尊重当地民风民情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艺术化处理,但又不扭曲其本来的面目,既是这类题材电视剧需要坚守的重要原则,也是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