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元杂剧《留鞋记》中相国寺背景探究

作者:肖华伟




  摘要 《留鞋记》是元杂剧作家曾瑞的传世作品,剧中不但以相国寺为情节背景,还在剧中多次谈及相国寺之种种事项。作为宋代皇家寺院的相国寺曾在俗众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其根本还是佛教寺院的神圣空间。文章从《留鞋记》的内容发端,探求了相国寺作为这一文学作品背景的意义。
  关键词 相国寺;留鞋记;神圣与俗众空间
  
  《留鞋记》是元杂剧后期作家曾瑞惟一的传世作品,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记载:《王月英元夜留鞋记》(《元曲选》辛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录鬼簿》作《佳人才子误元宵》)。《录鬼薄》著录剧名为《才子佳人误元宵》,因此有人认为该剧非曾瑞所做,但中国当代著名的戏曲史家,戏曲评论家王起将曾瑞留存的散曲与《留鞋记》剧本比较,撰写《从<留鞋记>看曾瑞在元曲家中地位》一文,认为《留鞋记》作者应为曾瑞。
  《留鞋记》中讲述开封府相国寺帝一家胭脂铺里的女子王月英与书生郭华一见钟情,朝思暮想不能忘怀,遂私传书信,相约在元宵节观灯之时私会在相国寺观音殿。郭华欣喜异常,但赴约前与朋友赏灯多喝了几杯,不知不觉中睡着了。待到王月英来到,又喜又气,就将自己的一只绣鞋和一条手帕留在郭华怀中,怅然离开。郭华醒后,见到绣鞋手帕,心里愧疚,觉得因缘错失,遂吞帕气绝而亡。寺中僧人见尸体报案,开封府包公派张千挑着挂有绣鞋的货郎担子明察暗访,王月英的母亲认出是自己女儿的鞋后前来认领,带出了女儿王月英。包公对王月英审问,月英说出事情以辨别清白,并说还留有一条手帕。于是包公派人和月英同到相国寺郭华那里寻找,果见郭华嘴里露出手帕一角,一待抽出,郭华就活转过来。原来是观音显圣,认为两人姻缘未定,郭华命不该绝,并派神灵保护郭华尸体。郭华既然复活,包公遂成就了这桩婚姻。《留鞋记》一剧历代影响不小,其故事从南朝刘义庆的《幽冥录·买粉儿》脱胎,并将情节宽展,从买粉儿(胭脂)到留鞋表记,成为后世此类故事的框架,现在还有许多地方戏都有《郭华买胭脂》等剧目,人们耳熟能详。
  《留鞋记》中开篇点明故事发生在相国寺,并在剧中反复提到相国寺的种种。将故事背景设置为开封相国寺,一方面是相国寺享誉天下,对这些由宋入元的杂剧作家来说开封的一草一木,特别是这样有着辉煌历史的政治性佛教圣地有着挥不去的情结,另一方面是相国寺的神圣性和俗众空间并行不悖,都应给予关注,共同构筑这座明寺的文化寓意。
  
  一、大相国阁天下雄
  
  大相国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内,曾是古代中国最为著名的寺院之一。据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三记载,“旧传东京相国寺,乃魏公子无忌之宅,至今地属信陵坊”,魏公子即信陵君,战国时著名的四君子之一。这则记载无论真实性如何,相国寺都已被赋予厚重的历史文化意义,对于寺庙地位的提升起到推波助谰的作用。唐代高僧慧云建寺过程是一波三折:首先是寺院开工之时掘得古碑,记载此地北齐时乃建国寺旧址,“睹之者皆惊叹”这座寺院世世流转的神奇;再者,新寺未获官赐,在建之时就敕命拆毁,此时弥勒像大放金光,照耀天地,“满城市庶,皆叹稀有”,佛像“坐如清泰,安如须弥”,并使诽谤的郭、陈二人眼瞎喉肿,致使百姓“远近传闻,争来瞻礼”;最后是唐睿宗“潜符梦想”,赐命相国,“盖取诸帝由相国龙飞故也”,即睿宗由相王及帝位感梦诏改为相国寺。这些“奇瑞”和与政治力量的结合使相国寺在建成之时就一举称为当时名寺。
  开封大相国寺作为佛教圣地,自唐兴建,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由于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在北宋一朝,倍受统治者恩宠,当时号称皇家寺院。“《佛祖历代通载》、《释氏稽古略》及《续文献通考》都说相国寺原有六十四院,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才归并为‘二禅八律’,《事物纪原》、《使燕日录》、《汴京遗迹志》并且将它东西各院的名称一一标明出来”,据魏泰的记载,唐代相国寺的面积甚至比宋代更广。在地处北宋都城闹市区的黄金地段,能占有如此大的面积修建迦蓝,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可称为特例。北宋以汴梁为都,大相国寺最据冲会,商业繁盛,宋人称其为“瓦市”。帝王妃嫔、王公宰辅屡次临幸,极尽殊荣,极盛时占地五百余亩,下辖六十四禅律院,寺僧一千余人。
  位处闹市的大相国寺同时对于百姓的凡俗生活深有影响,在唐时即是民众娱乐与贸易的胜地,寺内商业娱乐活动繁多。《东京梦华录》卷三《相国寺内百姓交易》云:“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百姓交易。”王得臣《麈史》卷下:“都城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因号相国寺为‘破赃寺”’。《燕翼诒谋录》卷二《东京相国寺》:“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於此”。相国寺僧人也参与商业经营,清人宋继郊《相国寺志略》记载了相国寺僧人惠明善庖炙猪肉,远近闻名。金元以降,开封虽然丧失了都城的地理优势,但是在经济上还是延续了宋代的繁华,文献记载金代大相国寺内的贸易也相当繁荣,“金代开封民间依然继承北宋时代的传统习惯,在相国寺内进行交易。尤其是从《使燕日录》来看,宋代相国寺每月五次开市的习惯,到金末已增加为每月八次”,可见金代寺内贸易较之北宋依然有所发展。
  《留鞋记》一开始指明地点就是“相国寺西胭脂铺”,相国寺旁卖胭脂自北宋以来就很有名,从寺前流过的一条河就名曰“胭脂河”,直至今日胭脂河已不复存在,但胭脂河街的地名却保存下来。现在胭脂河街依然是开封繁华地带,只不过以买卖天南海北的新鲜食物闻名,与相国寺新建山门斜对不足百米。曾瑞将相国寺设为背景,无论是否有意,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国寺在其时以极具文化象征意义的寺院。后来相国寺频繁出现在明清小说之中,《水浒》中鲁智深相国寺看守菜园,倒拔垂杨柳。《金瓶梅》西门庆和夏提刑上京,原本“要往相国寺住下”,后还专门前往寺中拜会智云长老。话本《张生彩鸾灯记》写张生于东京元宵节时拾得一块香帕,约请“有情者拾得此帕,不可相忘;请待来年正月十五夜于相蓝后门一会”,此时巍巍的佛寺被充分世俗化,成为了浪漫爱情上演的舞台。《留鞋记》中郭华和王月英也相会在相国寺观音殿,这个庄严的庙宇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绝无遗世独立的森严气氛。所以,相国寺的研究如控御在佛教的范围内,仅只视为一个宗教活动场所,未必不是一个令人惋惜的失误。
  
  二、佛花吹雨匝天流
  
  中国传统文化下,古代寺院为女性少有的可以出入其间的公共空间。不仅如此,借助如观音之类女神的介入,寺院还是女性寻求佑助的地方。《留鞋记》中王月英主动将约会地点设在相国寺,重要的就是相国寺神圣空间意义。名寺古刹之意义一般旨在弘扬佛法,离不开佛教领域的范围,但正如前所述,相国寺的影响从建寺之始就不只在佛教领域,似乎更融入市民的社会生活之中。历代寺院的佛教行事以及僧众活动少有记载,后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