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豫东、豫西婚俗差异成因初探

作者:樊玉臣




  摘要 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婚礼被称为“人道之大伦”。古人对此格外重视,早已为此制定了一套隆重的仪式。河南豫东、豫西的婚俗即是同中有异,究其差异的成因大致有二:一曰自然条件不同。二曰思想观念有异。
  关键词 豫东;豫西;婚俗差异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乃人生中的两大喜事,古人把“婚礼”与“登科”相提并论,俗称婚礼为“小登科”,还把新郎称为“新郎倌”,并认为婚礼是“人道之大伦”,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对此人们自然就格外重视。“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因为婚礼是“将合二姓之好”,所以男女双方都非常重视,况且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古人为此制定了一套隆重的仪式,即六礼。“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礼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属于准备工作的仪式已很隆重,而最关键的一礼一“亲迎”则更为隆重。“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仪式中“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六礼之俗自此定型并流传下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婚俗在流传过程中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总体上都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所损益。
  
  一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婚礼自然领风气之先。因婚礼习俗会随历史的变迁而有所变化,河南的婚俗也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时至今日,河南的婚俗中依然带有某些古代习俗的痕迹,不过大为简化而已。具体来说,大致有提亲、定亲、送好儿、亲迎四种仪式,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河南各地的婚俗也是同中有异。豫东、豫西的婚俗就是如此,其中两地的婚俗中最明显的差异是亲迎时所走的道路不同。
  过去,在中原一带,汉族结婚行轿,有所谓“东来西走,不走重道”的习俗规约,即亲迎时轿子去时走的道路和回来的道路不能一样。这或许是怕走重道会重婚的缘故吧,因为民间有所谓“走回头路,夫妻不能白头到老”的说法。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怕一些恶鬼邪祟等在轿子来的道路上伺机捣乱破坏,只有绕道走才能躲过那些恶鬼邪祟。很显然,这是一种忌避的原则。是出于辟邪的需要。豫东、豫西人对后一种说法都是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因为谁也不愿在大喜之日有不愉快的事发生。这从他们在亲迎的路上所做的事中可窥一斑。如遇到巨石、桥、大树等物,认为恶鬼邪祟会躲在那里趁机捣乱。于是都要贴上红纸来镇邪。但在亲迎时,豫东人是不走重复路的,而且他们的路线是绕着太阳走,即男方亲迎时轿子出发时要出大门往东走,回来时则从西边进大门,即东走西回;轿子到女方家时则要从西边进女家的门,走时向门东边走,即西来东走,其中隐含有对太阳的崇拜。豫西亲迎时轿子则必须原路返回,而且还要走亲迎前一日男方去女方家送礼和拉嫁妆时所走的道路。这一习俗豫东、豫西迥然不同。豫东人依传统习俗而行,豫西人则与传统习俗相违,难道豫西人不怕恶鬼邪祟么?非也!事实上豫西在婚俗中的禁忌要比豫东的多,如他们还要在粪堆、厕所上贴红纸辟邪;新娘过十字路口时要扔鸡蛋(红皮熟的)或钱币;新娘将上轿时,要有一全福人(即子女双全,丈夫健在的人)拿一镜、一箩、一笤帚(绑有红布)把轿用镜照照、用箩罩罩、用笤帚扫扫,这意味着照住、罩住了妖魔鬼怪并打扫干净,新娘可以安全上轿了。而这些习俗豫东却没有,从中可知豫西人比豫东人更相信鬼魔的存在,那么豫西人为何要走重复路呢?
  众所周知,河南地处中原,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丘陵与山地,豫东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的一部分,豫西则属于秦岭山脉沿黄河向东延伸的一部分,中间兼有丘陵地区。过去,豫东、豫西的路都是土路,豫东的道路平坦宽阔且四通八达,因此他们亲迎时的道路有较多的选择;豫西的道路在山区是羊肠小道不容两人并行,丘陵地区的小路又高高低低,十分难行,较少有宽阔的大路可走,交通极不便利,居住处也是依山傍陵,盖房挖洞,门前的小路更是崎岖不平。有鉴于此,豫西人亲迎时只能是“自古华山一条道”了,但人定胜天,恶鬼邪祟再多也有方法可以破解,因此他们便对婚俗进行了大胆的变更,必须原路返回。尽管现在的道路已是柏油马路宽又平,但婚俗依然如故。走不走重复路过去完全是地形所限,而且豫西人也有自己的说法,这样做一对新人从此就会一心一意地过日子,绝对无二心,这充分体现了豫西人的聪明才智和灵活变通。
  
  二
  
  “豫省居土之中,受气之正,其天性朴茂,殆所谓难动以非。易感以义者乎”,旧这是河南人的整体特点。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豫东地处平原,视野开阔,故豫东人爽言快语,一见就熟。前人就这样评价说:“(开封)地居土中,物受正气,其人性和而才慧,其地产丰厚而类繁。魏俗刚强,地为四战,其俗右武;人具五都,其气习豪。”豫西多山地、丘陵,故豫西人稍显内向、精明。《隋书·地理志》载:“(洛阳)其俗尚商贾,机巧成俗,故汉志云,周人之失,巧伪趋利,贱义贵财,此亦自古然矣。”但同为豫西的荥阳人就与洛阳人不同:“好稼穑,习礼文,士风都雅,习淳尚贤,气质冲和,有忠厚礼让之风,无狙诈横争之习。可见自然的差异导致了人们诸多方面的不同。”班固曾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风俗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并且潜移默化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
  豫东、豫西在婚礼后皆有回门的习俗。虽然回门不是六礼之一,但也是历史悠久。《左传》记载:“[经](宣公五年)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叔姬……冬,齐高固及子叔姬来。[传]冬,来反马也。(注)反马,诸侯士大夫娶妇,女子乘母家之车,驾母家之马,婚后三月,夫家留其车而归还其马。”此俗历代皆有,《东京梦华录》记载:“婿复参妇家,谓之‘拜门’,有力能趣办,次日,即往,谓之‘复面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现在回门之俗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豫东新人于三日回门时要有亲迎时的引客作陪,较为简单;豫西回门习俗则较为复杂,且与豫东迥异。豫西是三日女家母亲带礼物去接闺女,九日再送回。三日接闺女,俗称瞧闺女,又叫瞧瞌睡,目的是提醒闺女到了婆家不要瞌睡,要勤快多干活,免得惹公婆生气。此风俗源于古代的“暖女”之俗,“女家送彩缎油蜜蒸饼,谓之蜜和油蒸饼,其女家来作会,谓之‘暖女’。”地域的封闭性使豫西此俗至今尚存,豫东已无。更为奇特的是,此后的中秋节、春节等节日,豫西女家的父母都要去瞧闺女,父母的养育之恩未报,还要父母去瞧,这多少有点悖于常理,仔细想来还有另外一些因素在里面,这也暗示了豫西的妇女在婆家的地的位较低。虽然男尊女卑的观念自古有之,但豫东人性格豪爽,况且妇女干农活也能撑起半边天,干家务更是独挡一面;而在豫西的山地、丘陵地区,有些农活妇女干不成,只有依赖男子,因此男尊女卑现象较为明显,尤其是在婆家表现更为突出。这在豫西婚俗的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如新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