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先秦货币的艺术风格

作者:马瑞娟




  摘要 先秦货币的造型和文字从一个侧面体现着古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审美观念。是货币的审美功利性与使用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的体现。就货币的总体表现形式而言,它们应为一种实用的工艺美术品。
  关键词 先秦货币;形态美;文字美;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割据,变法革新,促使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繁荣发展。这时商品流通显著地增大,各诸侯国为适应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也为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纷纷铸造货币,于是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布、刀、贝、圜四大货币体系及流通区域。金属货币逐渐取代了布币和其他实物货币,中国的货币铸造业进入了一个兴盛阶段。形态各异的货币,或源于装饰品、或源摹于生产工具;它们反映着当时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状况,亦也形成了不同特色的艺术风貌。从广义的美术角度看,先秦货币的造型和文字从一个侧面体现着古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审美观念。是货币的审美功利性与使用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的体现。就货币的总体表现形式而言,它们应为一种实用的工艺美术品。本文结合货币造型、文字等方面,就先秦货币的艺术特色,谈一点粗浅看法。
  货币看法的萌芽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而出现的,它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产物,自始就受到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广泛的使用价值,使一些实用物品产生了美的属性,人们在美的尺度衡量下,有的物品成为主要的交换之物,随之发展起所固有的形态被长期摹拟或固定为一般等价物。天然贝壳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它原产于东南沿海,先秦时对于内陆来讲是极珍贵的。贝最初是做装饰品用,自然的计算单位,携带方便。天然质地和具有美的形态,极适应当时人类的审美需要。在原始的交换过程中其首先成了人们的主要交换之一。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亦演变成固定的一般等价物。贝壳之所以作为货币形式,美的观念有着巨大推动作用,也可以说是货币艺术化的萌芽。
  布币、刀币均源于生产工具,也反映了货币的另一起源。它们体现着古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生产工具是人类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武器,人们在创造发明和使用工具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自觉或不自居的倾注在里面。长期的作用。成为人们对事物审美过程中的主要对象。在交换过程中就充当了媒介。不可否认,铲、刀削的使用价值“功利美”也是其主要因素。随着发展,货币形体虽已脱离了工具的原始形态但厚实粗壮的形体尚保留着“原形”的功利之美。仍就呈现着工具所具有的那种粗犷冷峻之气。“钱”——农田工具之所以成为中国货币的通称,这和古人对工具的崇拜密不可分,也包含着先人们对工具语交换价值之间的理解,倾注着他们对铲、刀削等工具的审美感情。因此,它们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内容与形式上的结合。作为货币形式,其形态所反映的美感和艺术性是一致的。也是人类以功利观点看待事物,逐渐发展成为以审美观点看待事物的具体体现。
  圆钱其形制是在纺轮影响下,由玉璧直接发展而来。圜钱体圆有孔,比布壁、刀币便于携带和授受。它制作简单,不宜磨损,是一种适于当时日益扩大的商业贸易交换需要的较为进步的货币形式。圜钱自出现以后,就成为古代货币的主要形制,沿用二千年之久,并影响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圆形成为一种造型,具有一种和谐的效果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它形成了不同于贝、布、刀等货币的艺术风格,在美感上也给人一种赏心悦目和谐之感。后来圆孔演变成方孔,使其达到了更完美的境地。形式上的虚实方圆,实现了对立统一,内容上又同古人的“天圆地方”宇宙观不谋而合。从而也构成了实用技术和审美艺术的高度统一。体现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类审美意识的显著提高。对广泛使用的货币形态之整体更加艺术化的要求。
  先秦货币无论源于何物,形态上的各种差异,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崇拜和审美观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它们整体形式所表现的美感应当说是一致的,货币形式,是人类通过一般等价物这一形式将其美的因素神圣化了。货币形态之美感是构成其艺术化的一个方面。货币文字也应是总体艺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文字铸于货币之上,本为实用,当与货币形体融为一体时,起到了“美化和装饰”的效果,从而也构成了实用技术与书法艺术的高度完美的结合。
  布币是货币形式与书法艺术融合的开端,随着货币的发展,铸文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遍布钱体。布币文字布局疏密不一,体现着一种错综参着统一的自然之美。曲直长短的线条组成似图案化的大篆书体,也给人一种阳刚之美。并以强烈的装饰润味,将币体的均衡美与文字的线条美组合为一体,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于是也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布币文字结构币法自然,无一定格,与当时甲骨文,陶文,金铭文较为近似,体现着早期文字那种粗犷,古朴的原始形态。刀币的产生,反映出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刀币形体不矩一致,所铸文字有多有寡,文体既有大篆也有小篆,还有少量象形文字。并有很多创新文字出现。文字结体有的已远离古文字结构。刀币文字显得信笔自然,疏密有致,一派俊逸清丽之气。且与甲骨文、玉石陶文有所区别,也突破了金铭文那种工整精细格局。在诸多刀币中尤有代表性的是齐刀币,其文字清秀雄健,遒劲古拙,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先秦诸币文字上,也堪称上乘。总之,刀币所铸文字体现着古代书法由古文向小篆演变的过程。圜钱和有文铜贝的出现,其所铸文字体现着书法的变革和文字的变化。相对而言,它们的铸文要比布币、刀币要少,文体也显得草率急就,各具风格,显示着一种原始自然之美。同时,又反映了中国文字趋于向小篆书体统一。
  汉字形体蕴含着艺术的美,然而它不同于绘画形式之美。文字的线条,不像绘画的线条那样追求和表现事物。先秦货币文字应属于古篆书范畴,由于它们特有模式,故而构成不同于当时陶文、甲骨文、金铭文等书法风格,其文体结构,运笔气韵也形成了独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艺术风貌。文字同货币形态有机结合,使客观物体的自然形式升华为与抽象形式美浑然一体的艺术形态,使之成为能被独立欣赏的艺术对象。货币配置文字,是以实用功能和装饰意味为艺术构思的,形态与文字内容的巧妙设计结合,也体现了一种形式美。反映了先秦铸币匠师们对“意美”的刻意追求和高度艺术创造才能,也是自然美与生活美的一种集中体现。
  先秦货币文字,使我们窥见文字自甲骨文、大篆、向小篆逐渐演化发展的痕迹。它反映着古代书写者的思想感情与时代精神,字里行间也表露着特定历史时期文字的地方特色及演变过程。先秦货币文字所特有笔触风格,无不使人体味到中国早期书法古朴雄浑、粗犷劲挺之美感。
  文字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为使用的需要、新造文字不断增加,为了书写方便也在逐渐简化。币文需要工匠在钱范上刻镌,为节约工时,文字笔划的简略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先秦币文中简化字极多,从事物由繁趋简的发展规律看,币文也是古文字简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文字的广泛使用,客观单一风格,也向着多元化发展,笔法上也随心所欲起来,这也是先秦货币的特点之一。同一文字,在货币上却有很多写法。并还有很多文字诡奇难识,故成为古文字学中的悬案。货币文字内容十分复杂,既有国明、地名、货币名,又有重量,天干地支、数目符号等等。当时社会的割据局面,使每一个小国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铭文是由分管文化和有身份地位的人所书写,多是由当地工商阶层人士或工匠所写。为实用方便,他们摆脱了古文字束缚,并不断创新和改革文字。因此,两者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先秦币文能间接或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属方面状况。故成为研究我国古文字发展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书法艺术演变的宝贵实物。
  总之,先秦货币总体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形态之美与文字之美有机结合,它与其艺术一样,其产生发展是深受时代文化所影响的,也与当时人类对艺术追求和审美观念相适应的,它融合积淀着大量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意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货币造型。遂使其构成了独特的货币艺术风格,这也是人们在感性世界里概括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