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李小红




  摘要 文章论述了如何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实验报告;实践能力;观察能力
  
  近年来,不少小学科学教师达成一个共识,要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探究大科学的奥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困难的是学生不一定能够有目的、有条理地进行实验,经常出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但达不到实验目的和教学目的的情况,就像辛辛苦苦耕耘,到最后收获不多甚至毫无收获。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有关。如何在实验过程中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又起到恰到好处的引导,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并提高实践能力,这是科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实验报告对协助学生进行实验和培养实践能力有比较积极的作用。以下是我在运用实验报告协助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展开的探索。
  
  一、实验报告与实践能力
  
  科学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得科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科学学科赋予学生丰富的科学科学知识,着重让学生经历探究科学、发现科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和科学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而形成实践能力。科学科学的实践在课堂上常常表现为实验。实验是进行科学的实践探究的主要方法,一切猜想都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以实验报告来汇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进行实践,使实验能力得到提高。而实验报告是实验过程的汇报、总结、是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收集事实、整理事实从而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因此,实验报告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工具。
  
  二、运用实验报告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
  
  运用实验报告可以协助学生实验,提高学生的课堂投入度,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观察推理能力,我就设计和收信得到的实验报告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进行探讨。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前面提到,在实验课中,常常出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但达不到实验目的的情况。究其原因,是目的不明确。这当然与教师的课堂调控水平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未成熟,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注意力是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从感知到思维,每一个认识过程都是从注意开始。运用实验报告把实验目的以文字方式表现出来,在实验过程中起到强调和提示作用,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各种现象,提高观察能力。
  如:《水的溶解》一课,通过实验报告反映实验目的,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观察,效果非常好。
  《水的溶解》实验报告:
  
  
  (二)比较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实验中,对比实验占了很大的分量。在对比实验中,学生往往只专注于目前正在进行的实验,难以与其它实验作比较。运用实验报告,可以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完成,实验报告也同时完成。从实验报告中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对比,直观性强,一目了然。教师不必花大量唇舌,学生也不必绕着圈来思考。这样的学生获得大量的思维空间,只需面对实验报告自主思考,进行比较。学生的比较能力就可以在这样的实践中得到提高。
  
  
  
  如:观察种子的萌发,运用表一,进行空气和水分条件的对比,很容易发现种子萌发的两条件。在表一的基础上设计表二,对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温度进行对比度,学生也很快发现种子的萌发的另一个条件——适宜的温度。
  
  (三)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能力是学习科学科学的必备能力,通过实验探索有利于发展创造力。几乎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在实验前讲清实验要求和实验步骤。但是,有时候,特别是在实验较多的情况下,尽管教师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方法,如何声嘶力竭,总有部分学生不清楚。有些教师会采取统一行动的方法,如《土壤的成分》一课,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一齐举起三脚架放在酒精灯下,然后一齐举起石棉网,再放在三脚架上……如此组织实验,的确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实验,但是学生缺少自行探索的过程,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发展创造力。在实验较多的情况下,特别对于中、低年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报告,指导自己实验。教师可以“权力放”,退出组织实验的舞台,对有需要的个体进行辅导,让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如《土壤的成分》这课,按课本顺序是加水-搅拌-加热-烧。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搅拌后需要静置一段时间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分层现象,而较干的土壤加水后更容易证明土壤里有空气。因此,把实验顺序换一下,并且反映在实验报告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自主实验中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又如《识别岩石的方法》一课需要用四种方法检验五种岩石,学生通常会兴致勃勃,兴趣被前面的实验吸引了,往往会忘了做后面的实验。然而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报告,明确应做的实验,还确定了实验方法。这样既然提示了实验步骤,明确了实验目的,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达到实验目的和教学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设计简单实验能力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导”是不是一定用口头语言呢?其实一份精心设计的实验报告有时候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如《人的消化》一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基础和思维能力。教师与其滔滔不绝,不如设计一份科学的实验报告,学生根据项目和提示的引导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让学生有目的地自行探索、讨论、研究,使思维朝着目的地自由翱翔。
  
  (五)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课中,有不少属于概念形成课。在过去的教学中,有的老师采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呈现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背熟。这种方法固然简单,但是效果不好:不仅束缚学生的思维,而且由于对概念的理解不够,只进行机械记忆,很容易遗忘。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概念的形成是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归纳总结出来的。因此概念的形成课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归纳总结出概念。不过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在40分钟内自行总结出概念。借助合理的实验报告,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总结概念。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最直观的现象是能使小电珠发光和不能使小电珠发光。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自行探究什么物体能使小电珠发光,什么物体不能使小电珠发光,并填写实验报告,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容易导电的物体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概念,最后才授以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这样,学生通过逻辑思维推理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整个教学过程流畅,水到渠成。
  
  三、运用实验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验报告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
  实验报告是协助学生实验而不是让学生按实验报告机械地进行实验。因此,在设计实验报告时要留有余地,把大量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注意发挥学生和个性和思维能力。
  
  (二)实验报告设计要科学
  实验报告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其科学性占首要地位。一份缺乏科学性的实验报告不仅不能协助学生实验,而且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在学生探究科学真知的道路上设下障碍。设计科学的实验报告要从专业理论、实验效果、实验效益和学生心理等方面详细考虑,多次改进,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协助学生实验的作用。
  综上所述,运用实验报告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上,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加工活动,对课堂教学起到优化作用。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索科学真知的素质。作为教师,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探索小学科学素质教育的最优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