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论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多元共生

作者:朱永辉




  摘要:文章以广西三江富禄镇客家人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多元共生的典型案例阐明民族文化共生的内涵、必要性及积极作用。文章着重指出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并非指各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并存。而是动态性开放性的多元共生,即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兼容,相互吸收过程中提升各民族文化的品住,在发展中保留各民族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的共生共荣。
  关键词: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多元共生
  
  这里说的民族文化指广义的文化,包括饮食文化、习俗文化、文学艺术等等。这里说的民族文化交融指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以别的民族文化丰富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同时保留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在此基础上的共生共荣。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并非指各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并存,而是动态性开放性的多元共生。广西三江富禄镇客家人与侗、苗等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正是这种动态性和开放性的多元共生。本文试图通过对富禄镇客家人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与促进的个案阐明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富禄镇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一个偏僻小镇,也是一个汉、侗、苗、壮、瑶等多民族聚居的古镇。地处桂黔毗邻地区,面积0.5平方公里,历史上人口逾两千,现有一千多人口,172户。富禄周边全是苗、侗、壮等少数民族村寨。早在嘉庆年闾,客家人从广东梅县和福建永定、高第等地到广西谋生,开发富禄镇。并与周边苗、侗、壮等少数民族广结良缘,建立上百个多民族家庭,他们和谐共处,荣辱与共,白头偕老,构建了一个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特殊景观。
  各民族的亲密交往,尤其是多民族家庭的普遍建立带来了文化上的互相渗透和共生共荣。从全国范围来看,汉族文化属于强势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属于弱势文化。值在富禄这个小镇,由于周围少数民族人口多,文化习俗十分丰富而且独特,因此,似有强势文化之实,它对客家文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又不是强权式的强迫客家人接受,而是自然渗透或客家人自愿兼容、择优、整合,在兼容中有所丰富和发展,在兼容的同时又保留着客家人自己独特的文化。
  先以饮食文化为例,在富禄流行着一首打油诗:
  说妹听,说妹莫嫁富禄人/嫩烧(酸汤)骂冻(白水菜)当正菜/油茶泡饭一世人。
  诗中的酸汤、白水菜、油茶都是侗族、苗族惯常饮用的饮食,但却被富禄镇的客家人全盘接受,成为自己餐桌上的常菜。尤其是油茶,几乎所有客家人餐餐少不了油茶,不吃油茶睡不着,不吃油茶就发痧。孩子满月、周岁要请人吃油茶,过生日要请人吃油茶,婚姻嫁娶要请人吃油茶。尤其在经济不宽裕的时候,办不起酒席,经济的油茶便成了一切人生礼仪的先行官。即便没有什么大事、喜事,人们也常聚在一起打油茶,聊天,叙旧,沟通感情。总之,油茶成了客家人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酸汤、白水菜也是富禄客家人十分喜爱的菜肴。居家过日子,请客吃饭都少不了这两样菜。
  在侗族、苗族地区还有“侗不离酸”,“苗不离酸”之俗,除了鸡肉外,鸭肉、鹅肉、鸟肉、鱼虾、芥菜、豆角、笋子、辣椒等均可腌酸。这一点客家人也学到了家。你只要走进富禄客家人的房间或厨房便可看到一排排酸坛整齐排列,酸鱼,酸肉,酸糟,酸菜应有尽有。你要是在他们家里做客,同样会品尝到在侗乡苗寨才能品尝到的酸品美味。
  在文学艺术活动方面,少数民族对客家人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在富禄流行着这样一首民歌:
  大路不走走茅坡/客家不讨讨苗婆/讨得苗婆生苗仔/娘娘仔仔唱苗歌。
  这首歌从表面上看似有点贬意,但它却说明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客家人主动与苗族联姻,二是苗族文艺对客家人的深刻影响。事实也正是这样。苗歌,侗歌,芦笙踩堂,多耶(侗族歌舞),侗戏在富禄几乎家喻户晓,人人喜爱。休闲之时,从各家的窗户里不时传出侗族琵琶歌,苗族笛子歌和侗戏的悠扬声,你似乎置身于侗乡苗寨之中。节日盛会,少不了吹芦笙,踩歌堂,唱侗歌、苗歌,演侗戏。
  客家人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渗透更集中体现在富禄“三月三”花炮节上。据调查,富禄“三月三”花炮节本为富禄镇上汉族客商(主要是客家人),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而举办的,正像现代人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为汉、侗、苗、瑶、壮等民族的共同节日。花炮节这一天,周围数十里的苗、侗、壮、瑶、汉各族群众穿着漂亮的衣服,佩带着银饰,挑着自己的土特产,从四面八方拥向富禄。街道上,河滩上人头撺动,挤得个水泄不通。抢花炮前,由各族群众组成的仪仗队抬着花炮奖品(镜屏、红猪、红蛋)在墟镇上游行一周,然后进入抢炮场。接着进行侗族大歌、多耶,苗族芦笙踩堂和舞龙、舞狮等表演。表演结束即抢花炮,共放三个花炮,一炮象征人丁兴旺,二炮象征发财,三炮象征五谷丰登(如今改为团结炮、胜利炮、幸福炮)。抢炮前。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点燃铁炮,将花炮冲上云天,队员们紧盯花炮争相抢夺。抢到手者即传给队友或巧妙地避开对手直奔主席台,经总裁判验炮后即算胜利。此时全场欢呼雀跃,获胜队将抢得花炮的队员高高举起,上下抛掷。然后,扛着象征花炮的彩装镜屏和红猪、红蛋等奖品凯旋回村,全村欢声雷动,热烈庆祝。在花炮节期间,不仅有少数民族的对歌,赛芦笙,唱侗戏,斗鸟,斗牛等活动,还有汉族的桂戏,彩调剧,秧歌,舞龙舞狮表演。“三月三”花炮节筹委会由各族群众组成。最初兴起抢花炮时,由客家人主持,捐资,各族群众参加。建国后,花炮节逐渐演变为侗族的体育运动,常由侗族老人点燃花炮,各族各界捐款资助,对外宣传常称“侗族花炮节”。但其他民族群众(尤其是首创此节的客家人)并没有因此产生不满情绪,更没有去争夺什么首创权,而是一如既往地热心资助、参与花炮节的活动。可见,富禄花炮节成了各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重要场所。
  富禄各民族文化的兼容共生还表现在语言方面。镇上客家人普遍会运用四种语言,即客家话、苗话、侗话、桂柳话,有不少人还懂粤语。而周围少数民族不仅懂侗话,苗话,而且会讲或听得懂桂柳话以至客家话。语言是交际的重要工具,语言的互通为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经济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侗、苗文化)对客家人的影响是深刻的,甚至有被少数民族同化之嫌。但民族文化共生之意并非是用其它民族文化完全取代某一民族的文化从而导致某一民族文化的消亡,而是在互相兼容和吸收的过程中仍保留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特色,即多元共生。富禄客家人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正是如此。从语言方面看,客家人对侗苗客人常讲侗话、苗话,但回到家里一律讲客家话。在文艺活动方面,舞龙,舞狮和唱客家山歌是群体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客家山歌还是客家人教育子孙的重要手段。在饮食习俗方面,客家人在品尝油茶、酸汤、白水菜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客家人喜好的糖板(糖糕)和园蹄。在婚姻嫁娶和丧葬习俗方面,客家人仍保留着自己一套特殊的程序。每近年关。满街摆卖的花鞋百花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