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一份珍贵的档案:富川县瑶族的来历

作者:韦 杨




  摘要:瑶族的祖先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使瑶学者争执不已,至今仍未有结论。文章通过对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瑶族来历的档案资料分析,以期有助于瑶族族源这一问题研究的继续深入。
  关键词:富川县;瑶族;千家洞;瑶族族源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关于瑶族起源研究是一个基础性而必要的陈年旧题,散见于苗、瑶族研究者的不少论述文章里。而族源对于一个民族的民族史来说是一个主要又复杂的问题,因此各民族的族源说法常常不一。
  本文将笔者与广西民族大学著名瑶学者莫金山教授于2006年9月到富川瑶族自治县下乡调查时,在该县档案馆里发现富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1959年9月4日给上级机关所写的一份报告《富钟县瑶族的来历和解放十年来民族工作成就》,里面提到有关瑶族族源来历的文本加以归纳和介绍,以期有助于瑶族族源这一问题研究的继续深入。
  
  一、瑶族族源问题研究概况
  
  瑶族族源问题是我国南方民族史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问题,古今学者都做过探讨,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对历史文献以及民间传说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瑶族简史》一书,将瑶族族源问题研究的各种意见概括为:(1)认为瑶族源于山越,原始居地在今江、浙一带,会稽山和南京十宝殿(峒)又是主源之地;(2)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原始居地在今湖南湘、资、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其中还有人认为应包括湖北、四川,贵州、江西、安徽、河南、陕西等部分地区;(3)认为瑶族源于五溪蛮,原始居地在今湖南、贵州之间;(4)认为瑶族来源是多元的,既有长沙、武陵或五溪蛮成分,也有山越和其他成分。
  广西民族研究所覃乃昌先生在《20世纪的瑶学研究》一文里总结说:“关于瑶族族源,解放前已有讨论,主要有源于湖南‘五溪蛮’和与居住在江浙赣等省的百越族有关两种观点。解放后随着讨论的深入,则主要有瑶族源自秦汉时的‘长沙武陵蛮’及稍后的‘五溪蛮’和主张源出古越族中的‘山越’或‘越摇’以及与越族有密切关系的濮两种观点。此外还有‘多元说’,即兼有这两种因素。”
  具体文献探讨的,有说民族名称和缘起是有联系的,《隋书·地理志》云:“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日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云:“徭人者,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据此,无论是“免徭役”或“执徭役”,瑶族的族称似乎都与徭役有关系。但在《20世纪的瑶学研究》一文里,瑶族族称与徭役有关的说法似乎是南北朝以后学者们的一种解释,至于瑶族族称的出现,可以上溯至春秋之际,实与徭役无关;有说是中原,因传说中瑶族的始祖盘瓠是高辛氏的一条龙犬,而考证得知高辛氏乃今河南偃师,即中原地区;有说是终南山,这源于南朝范晔《后汉书.蛮夷传》的记载;有说是山越,首次持之说为清代屈大均(其《广东新语》有见解),民族学家徐松石也认同屈氏之说有道理,在《徐松石民族学文集》(上卷)—《徭人西南移的遗迹》(第40—42页)中,从九个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徭人“发祥予江浙和赣闽,由东方向西南迁移”。
  从以上研究来看,赞同来自千家洞的说法较多,但又各自持观望和继续研究论证求实的态度。
  
  二、富川县瑶族历史来源
  
  富川县辖古城、富阳、福利、葛坡、朝东等区,这五个区和两安片是瑶汉杂居的一个地方,总共有50姓左右,语言有四种(普通话、百姓话、本地话、瑶话)瑶话有三种:东边瑶、西边瑶、山上瑶话。百姓话和平地瑶(即东边瑶)大同小异。语言比较复杂。
  虽然瑶汉杂居着,但还是“村有别、族有系”,“同村共居,互通婚姻”。俗话说:“民人(指汉人)在中央,瑶人住两旁。富川立城好,两边水成行”的诗句。这首诗基本形容了民族的分布情况。按富川县志记载,东边五源,即三辇源、倒水源、平石源、沙母源、龙巢源。西边有九源,即乌源、石鼓源、南源、神源、凤溪源、大国源、涝溪源、柳家源、二九源。这些都是瑶族分布的地区。从地理位置来看,大都在西北面,且大部分与恭城县、湖南省永明、江华县交界相通的边缘居住。
  对这样一个地区的民族分布,尤其是瑶族如何而来很需要我们民族工作者去调查求证,以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社会经济。富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根据多年调查采访了解,结合富川县在每次少数民族代表座谈时老前辈的反映情况,认定富川瑶族的老祖宗都是由千家洞来的。
  1.瑶族老人自述来源。富川县瑶族来自黔中五溪,后散居富川。但也有瑶族自述来自灌阳道州千家洞,后散居于富川的。瑶族老前辈传说:全县少数民族12姓人是盘、黄、李、廖、邓、任、赵、周、唐、奉、包、沈等。现在一般会讲瑶话,过去大部分信奉盘古庙。三年、十二年、二十四年还一次祖公愿,纪念他们祖宗怎样逃难出来的。还化装成以前的式样,唱歌堂(讨吃唱瑶话),跳长鼓舞和笙鼓舞,这与壮族、汉族等其他民族不同,他们没有瑶族这一套。
  2.富川县志记载瑶族来源。瑶族来自千家洞的历史说法,富川县县志是这样记载的:
  始祖来自千家洞,太祖住南京,李白苟(狗)皇江西人氏,住在清州。高皇与平皇战争,苟皇帮平皇杀了高皇。平皇因报苟皇的恩,将第二女许配苟皇为妻。后在南京居住。身怀一孕,生下七子,姓名实考,长大十八年,大德二年乱纷纷。鬼皇争天下,开元皇帝乱年间流出保庆、道州、灌阳,石广扶来问千家洞瑶人的证据。许开大爷看过生铁置成铸断洞口头。以后儿孙,慢慢去开洞内,大祭神灵王位下,苟头即得奉平皇。大德三年,至秋收,杉木大坝不通水,即将坝挖下。水原河下因为坝干了。李仙姑和盘宅妹二人养鸭看见黄獭入杉木坝,就回家报知众人。众人下江看过说:是精怪,就提火把去烧了三日三夜。杉木大坝因为坝墙崩,工程浩大,修筑不起,为此无水耕种。群众发愁,国税难当。无钱纳税,朝廷国课最难哉。
  大德八年三月十九日,耕种欠下七年粮钱无钱交纳。朝廷派差来千家洞催粮。众人规严义重,每家供过饭餐。所以久留催粮人员不得回,县官带疑,认定杀粮官造反为真,写本呈上,上以为实,即开兵来围剿千家洞,来到容罗岭上扎营。大德九年,众人知皇兵将到,必不平,为此在千家洞集众罗乎庙里开会议。众人亦不奈何,在庙会立合同,家家心烦,眼泪四流。难舍难分。男女啼哭断肝肠。头人到圣会庙里议论。收藏了六尊铜铸神。一尊盘古大王、二尊本部大王、三尊玉皇大帝、四尊齐天大圣、五尊王方镇国大将军、六尊六部尚书,一齐放在平石岩口,用石板盖住。岩口有石童子,三丈三尺高。师爷跪到一齐拜公宗,倒势起来,三天出请来源,立起界岭下,平石庙会,坚叫得灵,拍起长鼓,吹笙笛,打起大鼓,大叫三声,铜铃打起钞板。请起前世八十四位师爷,六位平皇,是我子孙到岩门口。自开神有应象。铜铸件件新。一年四季请你随儿孙下了道州。
  过了三天三夜,人马不断,此官看见不知那处来叛匪,即将浮桥拆断。千家洞众人一半走过永明界头岭,一半走回九嶷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