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吴地花神别有人

作者:惠恩华




  摘要:文章根据苏州地方史料,对苏州地区的花神崇拜略作剖析,归纳了花神崇拜中的四个特色,对民间祭祀花神的习俗略作钩沉,展现出江南特有的民俗风情。
  关键词:花神来历;庙宇;地域性;功利性;贤者为神
  
  我国是一个泛神崇拜的国度,代表美丽的花神自然在众神的行列中。在苏州,每年农历二月十二,相传是百花生日,花神便在这天享用人间的供奉。
  苏州的花神崇拜,有四个极其鲜明的特色:即地域性;功利性;贤者为神;雅俗共同崇拜。
  
  一、独特的地域性
  
  一般认为,花神应该是女性的形象。
  《淮南子·天文训》载:“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女夷者,主春夏长养之神,世所谓花神也。
  《花木录》称:“魏夫人弟子善种花,号花神。”其名“花姑”。
  也有将十二个月份开放的花,各自以一个美人来代表,即世间常说的十二花神。如杭州西湖边旧有花神庙,供奉着十二花神。
  苏州的花神却另有其人,并且,是个出身低微的须眉男子。
  明朝洪武年间,祭祀的花神姓李,冥封永南王,庙在桐桥内,洪武初年建。具体祭祀的时间、方法,以及被崇拜为神的原因,已湮没不可考。到了清朝,苏州的花神换了别人,此人叫陈维秀,一个来自花农群体中的普通劳动者。
  说到陈维秀,就必须讲到“窖花”一技。
  所谓“窖花”实际上就是反季节培育花卉。今天是较为普遍的技术,古代却是稀奇事。
  《清嘉录》卷十一记载:“冬末春初,虎丘花肆能发非时之品,如牡丹、碧桃、玉兰、梅花、水仙之类,供居人新年陈设,谓之窖花。”
  实际上,“窖花”之技汉代已有,张萱《疑耀》说:“京师,地窖养花,其法传自汉世。”周密在《癸辛杂志》中详细记载了唐花的反季节培育方法。但在苏州,宋元以后“窖花”之法已不见著录。明代苏州“草桥花农,得土窖煜火之法,十月中旬进牡丹”,并能生产反季节蔬菜,冬天生产黄瓜韭菜之类,但因为违天时而产,“非膳食所宜剂”,“卫生者宜无取焉”,并不被大众接受,因而技术失传。
  乾隆庚子即乾隆45年(1780年)高宗南巡,当地官员下令取唐花备进,吴地花市尚“莫测其术”,众多花卉业者竟然不知如何反季节栽培花卉。
  此时有“郡人陈维秀善植花木,得众卉性,乃仿燕京窨窖熏花法为之,花乃大盛。”
  另有一说备考:《吴郡岁华纪丽卷十一》上称:“康熙初,山塘陈维秀始得窖熏之法,腊月能使牡丹、玉兰、碧桃鲜艳夺目。”这样一来,陈氏的生插年代就有两个说法。
  因此,陈维秀理所当然地登上了苏州地区的神坛。
  从上可见,苏州地区的花神和全国并不一致,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色,先是李某,后为陈维秀,是苏州地区花农自己选出的神灵。
  
  二、强烈的功利性
  
  苏州自北宋末年起,花卉栽培就成为一个的产业。明清之际,山塘一带花卉种植业颇具规模。清嘉庆、道光年间的顾禄在《桐桥倚棹录》中记载:“自桐桥迤西,凡十有余家。皆有园圃数亩,为养花之地,谓之园场。种植之人俗呼‘花园子’。”花农有正式称谓,清代称“园户”,民国初称“园作业”,解放前夕称“花农”。据苏州市志记载:清末,郊区有园户140余家,民国26年“园作业”达560户,1949年花农有2000余户,依此为生者逾万人。1954年,花农达到5340户,为历史之最。
  苏州虽然地处亚热带,但四季分明,冬天几达四个月。这样的气候特点对花卉生产影响颇大,自陈维秀“窖花”发明后,山塘花农纷纷仿效,“严冬则置窖室,谓之开窖,昼夜炉火不断,专烘碧桃、玉兰、水仙、兰蕙、迎春、郁李、五色牡丹,备士商衙署迎年之玩……”为花卉生产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更由于陈维秀的成功,使官方对花卉业者也刮目相看。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经济诉求,为陈维秀登上神坛提供了条件。于是,众人罢免并不带来效益的旧花神,拥戴陈维秀为新的花神,将神庙移到山塘街尾虎丘西山庙桥南堍,年年供奉,岁岁祭祀。
  这是典型的吴地神祗崇拜的功利性特色,干得好,你在位,干得不好,请你下台,换个能干的,神明也不例外。至于远古传下来的经典花神,因为对地方花卉生产并无帮助,则早已退出苏州的神坛。
  
  三、贤者为神
  
  苏州地区的神祗崇拜,多喜欢用本地百姓熟悉的、为本地作出贡献乡贤。这些乡贤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曾在本地为官的执政者,一是为本地经济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正月十三,祭祀刘猛将;三月十八,祭祀生育白龙的龙母缪氏;端午竞渡,以建造苏州城的伍子胥为神;山塘庙会,以捐宅为寺的王殉为神;香山匠人以设计故宫的蒯祥为神;茶农则以在虎丘著《茶经》的陆羽为神。如此等等,各个行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神灵,而花农则选择了来自民间的英雄,一个聪明能干的花农代表——陈维秀,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
  这样的偶像并非凭空塑造哄人香火的土木之偶,而是切切实实为本地做出杰出成就的人,他们来自生活、生产第一线,用他们高超的技艺,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他们的祭祀,与其说是为了祈福,毋宁说是为了纪念。这是吴地神灵祭祀的一大特色。
  
  四、雅俗共同崇拜
  
  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是百花生日,花农们隆重祭祀他们自己设立的神灵,载歌载舞,那是花农们创造的节日。
  虎丘西山庙桥南堍祭祀陈维秀的花神庙与笔者外祖家比邻。格局如下:
  庙三进三开间,正南是照墙,第一进是庙门等附属建筑;第二进有东西两厢房,正门两侧有石抱鼓一对,走进去是天井,有鼎式大香炉一个,西厢房中有三眼灶台,灶上有大锅备祭祀用;第三进是大殿,大殿北有神坛,高约1米,供奉陈维秀神像,比较高大,边上供奉陈维秀的太太,太太身后有丫鬟两个。另有陪祀十二花神,满头珠翠,高不过1米。北包沿墙上有石雕八仙像(已被苏州博物馆收藏)。
  农历二月十日或十一日,虎丘一带的花农就忙碌起来。宰杀猪羊,在庙内灶上烹煮。到了十二目,神庙内神坛上陈设猪羊鸡鱼,供奉寿桃寿面,一如民间祝寿,天井里大香炉内香烟缭绕,神坛上蜡烛高照。奏乐行礼跪拜,农妇们敲击木鱼,口念阿弥陀佛。祭祀毕,花农们在庙内纵情饮酒,享用祭品,欢娱达旦,有时甚至逾数日,花农们称之为“老爷拜寿”。
  花农是苏州农民中最富庶的阶层,又是农民中最辛勤的阶层,他们有狂欢庆祝的物质条件,更有狂欢庆祝的理由。祭祀毕,花农们又投入一年辛勤的劳作中,去赢得胜过别人的物质生活。
  而在城内,官宦显贵、诗书簪缨之族的闺阁千金乃至小家碧玉,都要举行扑婕会,效法崔元微护百花避封姨的故事,剪好五色彩缯,系在花枝上作彩幡,这样的习俗叫“赏红”。
  吴地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在神灵的祭祀中也有自己独创的内容和形式,虽然并未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但通过独特的地域性质,亦可一窥吴地经济发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