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阶级分析”在新时期的困境

作者:张 麟




  摘要:作为传统的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阶级分析和阶级观点曾经为中国历史研究和政治理论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阶级分析和阶级观点的发展和运用也走过弯路,从而使阶级分析观点陷入了理论困境当中。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阶层的出现、阶级划分日益模糊,以及阶级关系日益复杂化,使得阶级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中,但是只要坚持基本的政治原理,并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阶级分析仍然具有生机,具有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阶级分析;唯物史观;阶级观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唯物史观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史学家们的重新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种种见仁见智的新见解乃至新理论。就笔者看来,阶级分析作为唯物史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唯物史观如何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争论中一直是一个尴尬的话题。总体来说,许多学者都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阶级分析的观点已经受到了很大的质疑,至少它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已经远远不如以前了。但是如何对阶级分析的观点进行合理的发展,使它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却是少有人提及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阶级分析的观点在今天的历史研究中已经不再有任何意义,已经到了要被抛弃的地步呢?倘若不是,阶级分析的观点该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出路呢?
  
  一、阶级分析观点的困境
  
  阶级分析大致来说,即根据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和观点来分析研究阶级社会历史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划分的事实,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全部历史发展中最基本的社会存在,阶级斗争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自从人类划分为阶级,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并且正是进步阶级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并由这个专政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可以说阶级分析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指导性(甚至是唯一性)的原则。阶级分析对于历史的研究曾经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阶级分析,史学界的看法也并不是铁板一块的。历来有不少人在质疑阶级分析,尤其是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阶级分析甚至被滥用,被扭曲成了研究历史惟一的“法宝”,造成了许多极端的和错误的历史结论。这使阶级分析蒙上了一层极端乃至暴力的色彩。于是人们开始纷纷对阶级分析进行反思。
  翦伯赞的主张的解决之道是用历史主义来结合阶级分析。他认为:“必须把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结合起来。如果只有阶级观点而忘记了历史主义,就容易片面的否定一切;只有历史主义而忘记了阶级观点,就容易片面地肯定一切。只有把二者合起来,才能对历史事实作出全面供品的论断。”当然,这种观点也有反对者,林甘泉和宁可就对这种观点相当不以为然。
  经过文革的动荡,进入新时期以后,人们对于文革时期的历史研究中对于阶级分析方法的滥用仍然记忆犹新,深恶痛绝。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阶级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使得人们进一步认为,以旧式的阶级状况(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为基础的阶级分析观点,已经难以适应中国新的历史形势,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了。例如张星炜就提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应当确定它的适用范围,即:它对于正在进行革命、力争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的无产阶级来说,仍然适用;但对于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来说,对于以‘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为根本目的的社会主义社会来说,已经不合时宜。”
  阶级分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困境中。
  
  二、新时期的阶级观念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阶级分析最为现代人所诟病的,就是中国新时期的社会阶级状况已经大大不同于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所赖以建立的那个时代了。
  对于阶级,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是:“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传统阶级分析正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定义之上的。众所周知,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所建立的时代,各个阶级之间的壁垒分明,对立尖锐。这使得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十分重视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
  但是,在新时期中,阶级状况已经不同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阶级划分变得十分困难,阶级之间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在新时期人们的身份和经济基础逐渐多元化,使得我们再也无法像当年那样明确而简单的划分出各种阶级。有的学者提出:“财产、收入、知识、政治权力等因素在阶级分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彰显,任何单一划分阶级的标准都已无法解释越来越复杂的阶级现象。”
  既然无法明确的划分阶级,那么阶级分析自然也就失去了基础。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新时期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基本上将中国在新时期出现的阶层进行了阐述。既然有这些新阶层的存在,在当代史的研究中,如何用传统的阶级分析方法来看待这些新的阶层在当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呢?这些新阶层的出现使得整个社会出现了阶级划分上的连续性,难以壁垒分明。同时这些新阶层本身也成为社会阶级状况的重要组成,具有独立的社会阶级属性。因此,如何在阶级分析中为这些新阶层找到合适的定位也成为了大问题。
  其次,阶级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其实阶级之间的对立斗争与合作共生,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问题在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之间,这种辩证的关系的哪个方面占有主导地位。毋庸置疑,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初创和成熟的那个历史时代,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这就难免使诞生于这个时代的阶级分析方法带有极端和暴力的色彩。然而在今天这个社会,各个阶级(或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斗争已经不再那么激烈(虽然仍然是不可以回避的)。反之,作为同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阶级和阶层之间的合作共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体。“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无疑可以看成这一历史趋势的最好注解。
  由此可见,由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的阶级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建立在传统阶级状况上的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代历史研究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
  
  三、结语
  
  笔者认为阶级分析在遇到的困境并不在于其理论本身的错误,而在于不同的研究者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它正确适度的运用。阶级分析本身而言,即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是具有生命力的。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其实阶级分析本身是正确的,是十分有价值的。问题在于,如何结合各个时期的历史条件,正确的适度的使用它。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应该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坚持阶级分析正确的理论基础,避免不分历史条件的对阶级分析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进行简单的否定或者肯定,避免用今天的阶级状况来生搬硬套的分析历史。其次,应当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阶级分析作出新的发展,使之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阶级状况,做到坚持基本原理前提下的与时俱进。我们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阶级分析的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得到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创新,一种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