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何秋涛与《朔方备乘》

作者:杨 雪




  摘要:何秋涛是中国近代史上从事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学者,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可谓著述颇丰,他有感俄地居北徼,与我朝边卡相近,而诸家论述未有专书,于是将官私著述中有关北部边境的史料,进行分类、排比、考订汇成《朔方备乘》一书,改书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论述中俄关系的巨著,在近代边疆史地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何秋涛;《朔方备乘》;中俄关系
  
  清朝咸丰年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反映中俄两国关系的著作诞生了,编者就是福建光泽的何秋涛。他将官私著述中有关北部边境的史料,进行分类、排比、考订汇成《北徼汇编》,后经人推荐进呈咸丰帝,咸丰帝览后龙颜大悦,赐名《朔方备乘》。书中他不仅把前人对东北、蒙古、新疆的史地研究成果汇为一体,还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域外史地——俄国,其是何秋涛研究西北史地学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论述中俄关系的巨著,在中国近代边疆史学研究上享有极高的盛誉。
  何秋涛(1824-1862)字巨源,号愿船,世代居住在福建光泽福民坊,出身于封建小官僚家庭。秋涛祖长敦曾任直隶博野知县,父高华系国子监监生。据史书记载“君少负异瘭,过目成诵,自儿时能举天下府厅州县名,数其四境所至”,而勤奋好学实属天性,十六岁籍学日,亲朋故友前来道贺,但闻书声琅琅然而独不见其人。自古中国文人学而优则仕,自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度为朝廷提供了大部分的官员人选,也成功地网罗了国内的精英来为国家服务。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仅20岁的何秋涛便考中秀才,一鼓作气继而连捷成进士。十年苦读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闻,这便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此时青年的何秋涛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到了京城以后,何秋涛一日也未曾放弃读书,博览传记“益肆志于学,罄囊购书数万卷”,在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许多年轻有为的青年俊才,如何绍基、张穆等人,年轻人惺惺相惜,他们在一起游览名胜古迹、谈古论今、切磋学问,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这一时期的何秋涛无论是学业还是人生阅历均有很大提高。道光时期,京师中倭仁、曾国藩、何文贞、吴廷栋、等人在宋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何绍基、张穆、苗夔、陈庆镛等人在汉学方面学识渊博;梅曾亮、朱琦、王拯、冯志沂等人在古文词方面影响深远,而“君专精汉学而从诸公游处,未尝以学问门户标异,其于经史百家之词,事务之理,考证钩析,务穷源委,较其异同而要归诸实用”。广泛的交游使他进一步接触了社会,丰富了阅历、开阔了眼界。乡人陈庆镛爱其才,积极推荐,何秋涛后被提拔为律例馆提调,“刑部奉敕撰律例,根源多君手定。”何秋涛对予工作认真负责,不敢有半点疏忽之处,有时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陈埴御史曾经搜集到一份来源不明、时间不详的资料,何氏当面毁之,大家对此表示不可理解,秋涛言:“军国重计宜上闻援引故事”,足可见其严格的态度。
  19世纪50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中国南方大部份城市,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安徽省城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自杀未遂被随员所救隐藏于轿中,后被太平战士发现并当场戮死,此事件令清廷为之震撼。继而派遣刑部汉左侍郎李嘉端为安徽巡抚,何秋涛随李嘉端坐镇安徽。随着太平军破九江,克安庆,转眼间南方大部领土丧失殆尽为起义军所占领。5月北伐军袭击临淮、凤阳,当时安徽地方当局中有三支小部队,负有守土之责的安徽巡抚李嘉端(字吉臣,号铁梅,顺天大兴人),得悉太平军进占临淮,他五内如焚,一筹莫展,先是下令封闭庐州城门,坐以待毙,继而进至护城驿,故作姿态,据《皖碧吟》记载“行辕处处系花骢,他和他的幕僚们也做好了潜逃的准备工作”。11月14日太平军攻克桐城,面对太平军的节节胜利,清安徽地方当局惊恐莫名,争吵迭起,帮办安徽军务周天爵临死前狠咬了李嘉端一口,咸丰帝龙颜大怒,立即以“调度乖方”、“成何体统”、“毫无布置”、“有负委任”为由,将李嘉端革职,改任江忠源为安徽巡抚。至此作为幕僚的何秋涛亦难免不受牵连,因此引咎辞职。就在何秋涛刚欲施展报复为国尽忠之时,便受到如此沉重打击,使他深感官场黑暗,满腔热忱逐渐冷却,经过苦苦思索,断然决定改变人生追求,以后不再热衷于宦海沉浮,而潜心于学术研究。
  俄罗斯国家形成于9世纪末,直到1480年才逐步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独立的俄罗斯国家。原本与中国相隔万里,并无领土接壤。在16~17世纪沙俄的制度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开始逐步向东方进行军事远征,结果是“实现对西伯利亚的征服”,并“一直扩张到太平洋沿岸。”何秋涛对此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尝谓俄地居北徼,与我朝边卡相近,而诸家论述未有专书,乃采官私载籍,为《北徼汇编》。”最初编为六卷,后来他对此书加以增补,成书八十卷。“是书取材之处有四:一日本钦定之书以正传伪(如《饮定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大清一统志》等);二日据历代正史以证古迹(如《北史》、《元史》、《唐史》、《明史》等);三日汇中外舆图以订山川(如《内府舆图》、《大清会典地图》、《西域水道记》、《万国地理全图》、《水道提纲》等);四日搜稗官外纪以资考核(如《绥服纪略》、《柳边纪略》、《龙沙纪略》等)”“是书卷首页恭录圣训三卷,次恭录圣藻一卷,次恭录钦定诸书八卷,以上共十二卷,圣武述略六卷,考二十四卷,传六卷,纪事始末二卷,记二卷,考订诸书十五卷,辨证诸书五卷,表七卷,图说一卷,以上共六十八卷。”“是书备用之处有八:一日宣圣德以服远人;二日述武功以著韬略;三日明曲直以示威信;四日志险要以昭边禁;五日列中国镇戍以国封圉;六日详遐荒地理以备出奇;七日徵前事以具法戒;八日集夷务以烛情伪。”尚书陈孚恩对何秋涛本人及其著作甚为满意,因此决定为之代呈文宗。据咸丰朝实录记载“本日召见兵部尚书陈孚恩,保奏刑部主事河秋涛翰林院编修,郭嵩焘据该尚书面称,该员等通达时务,晓畅戎机,足备谋士之选……”咸丰帝下旨要求何秋涛缮写清本,再行进呈。咸丰十年(1860)正月二十日内阁奉上谕,著于本月二十二日预备召见河秋涛,二十四日内阁奉上谕刑部主事何秋涛进呈所纂书籍八十卷,咸丰帝大悦,认为“此书于制度沿革山川形势,考据详明,具见学有根柢,何秋涛著加恩俟补缺后,以员外郎即行开补,并著懋勤殿行走,赐名《朔方备乘》”。
  一个文人的一部著作可以得到当时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垂青,并亲自为其书赐名,何秋涛可谓得到了至高的荣誉与肯定,相信这是他弃官从文后最为荣耀的时刻。然而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皇弟恭亲王奕䜣收拾残局,强盗般的英法联军烧毁了凝聚着中外艺术结晶,有着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何秋涛进呈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毁于“庚申之变”。何秋涛闻之半晌无语,心里悲伤之情不言而喻,此时别无它法,只有苦苦等待,盼望着哪天龙颜大悦,还会想起这部倾注自己全部精力的著作。然而对于他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