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南京地区民俗挂件的发展和使用习俗

作者:陈雨蕉




  摘要:南京地区的民俗挂件除了实用功能和装饰美化的作用外,最初更表现为一种民俗心理传承,即“逢凶化吉”,这种意识和民俗文化也是南京地区民俗挂件产生、发展的根源。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进步,南京地区民俗挂件的制作材料、使用习俗都随之发展,并不断被赋予着新的感情色彩。
  关键词:南京地区;民俗挂件;使用习俗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吉祥”的民族,“逢凶化吉”是人类亘古不变、永不放弃的心理追求,这种民族意识和民俗文化也是南京地区民俗挂件产生、发展的根源。民俗挂件一般是指具有民俗特色、寄托了人类“祈福祛恶”的美好祝愿的挂件,可分为两大类,随身佩挂的配饰和悬挂于墙、床等处的饰物。
  早在旧石器时代,南京的先民们就用动物的骨头、牙齿和打磨过的石珠、穿孔砾石等穿制成项链,挂在身上,既是一种美化自身的装饰品,又是对狩猎成果的炫耀。原始人类每狩得一只猎物,就会拔下它的一颗牙齿,穿上孔,佩挂在身上作标志。可见,随身的民俗挂件是狩猎时期由那些勇敢、智慧的英雄首先佩带的。
  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进步,南京地区的民俗挂件也随之发展,挂件的材料涉及玉、金、银、铜、桃木、丝线、琉璃、珍珠等。
  南京自古就有以玉挂件为装饰的习惯,从已经考古发掘的北阴阳营、高淳薛城、浦口牛头岗等遗址的情况来看,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南京地区的居民已经开始佩挂玉饰件,中国最早的龙形玉饰件就是从这一时期南京地区的遗址中发现的。中国历来视玉器为吉祥物,认为佩带玉挂件能辟邪保平安。据说,玉能发出一种特殊的光泽,这种光泽白天不容易见到。夜里可照亮方圆数尺之地,而这种光泽是邪魔鬼魅最怕见到的Ⅲ。所以,老南京常说:“穿金显富贵,挂玉保平安。”在古代,玉还是高尚品德的象征,人们把玉器的样式及纹饰作为君子的行为规范,认为玉的铿锵鸣声可以使人去邪念、美道德,因此,“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诗经》中也有“乃生男子,载弄之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像半个圭)”之说。
  和玉挂件相比,银制的民俗挂件在旧时的南京民间更为普遍,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就在民间征集到不少银挂件,常见的有银项圈、银项链、银锁片等,多镌刻“福”、“长命富贵”、“吉祥如意”等文字,并制成各种吉祥的样式,如“麒麟送子”、“连年有余”等,民间认为儿童戴上这些民俗挂件,可以祛病免灾。在南京,婴儿出生百日,外婆家送的礼物中长命锁是必不可少的,锁寓意“锁住”孩子、看护生命,意在祝福孩子能健康成长、长命富贵。清代江宁(今南京)人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其中的人物、故事便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回描写了贾宝玉首次出现时的穿戴,“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说明当时南京已有带玉佩、金银饰品等民俗挂件的习俗。
  明清时代南京还流行绣品布艺挂件,如香包、香囊等,老南京有民谣:“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香包与香囊不同,香包是将香料掺混于填料中,成形之后不能取出;而香囊是盛装香料的袋囊,可以随时取出或放人香料,也叫香荷包、香袋。香包和香囊可做成各种造型,表面绣有吉祥图案,既是漂亮的民俗挂件,又是南京地区端午的节俗用品。图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收藏的虎形香袋,虎为百兽之王,古代亦视虎为神兽,认为虎能吞噬鬼魅,给孩子壮胆,南京老话说:“摸摸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背,荣华富贵;摸摸虎身,步步高升;摸摸虎尾,十全十美。”这一虎形香袋以彩线绣两边,再缀上五色丝线,既可爱又威风凛凛,内装的雄黄、艾叶等药草有驱虫的作用,老南京习惯在端午节给孩子佩挂在身上,虫不叮、蚊不咬,可消毒杀菌,祛病辟邪。除此以外,香囊还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红楼梦》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就描写了林黛玉因误以为贾宝玉将她所送的荷包随意给了小厮,一气之下把正在给贾宝玉做的香袋剪破的情节,而贾宝玉“因忙把衣领解了,从里面红袄襟上将黛玉所给的那荷包解了下来”,可见二人对所赠荷包都非常珍爱,也说明南京的青年男女早有以荷包传情的习俗。
  南京有一位自幼喜欢布艺刺绣的民间艺人高勇,香包、荷包、灵兽形挂件等都是他的拿手活,深受百姓喜爱,尤其是他制作的手工艺鞋挂件。据说过去南京有这样的习俗:如果哪家接连遭遇祸事,家中的老人就会把一双鞋子挂在门外的墙壁上。民俗行为的特点之一就是取谐音表达人们的美好心愿。上述习俗就有辟(壁)邪(鞋)之意。如今,高勇制作的手工艺鞋挂件只有手指头大小,经过他用各色彩线绣制,漂亮又可爱,爱美的女孩多把它挂在手机或包上,非常具有民俗气息。又因为鞋子都是以对而论,所以这种挂件又有成双成对、白头偕(鞋)老之意。佩带绣品挂件是南京的传统民俗,而民间艺人又赋予了民俗挂件新的时代寓意,高勇表示,手工艺鞋挂件还寄托了他对构建和谐(鞋)社会的美好祝愿。
  除了上述各种随身的民俗挂件外,还有一些既可以佩带,又能悬挂于墙上的民俗挂件,比如中国结、葫芦挂件等。
  “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涵,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中国结用巧妙的编结方式赋予了“结”许多吉祥的名称,并和其他具有吉祥寓意的饰物加以组合,比如玉佩、香包、荷包历来就是与中国结互相搭配的,因而形成了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民俗挂件。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在香包、荷包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如今,中国结更成了倍受南京人欢迎的家居装饰挂件,最简单的是在中国结中嵌上一个大大的“福”字。挂在墙上的大小不一、造型各异、颜色艳丽的中国结为南京老百姓婚嫁、过年等节日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
  葫芦也是南京传统的民俗挂件。葫芦除了可以作为容器、乐器、当作蔬菜食用以外,也因为它在民间信仰中具有的吉祥象征而成了百姓喜爱的民俗挂件。南京就有一位热衷于制作葫芦挂件、发扬葫芦文化的艺人张苗。据张苗老人介绍,葫芦在中国民间被当作一种神秘的宝物,有驱邪镇鬼的作用,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高人如铁拐李、济公也都腰悬葫芦。又因为葫芦线条柔和,形态浑圆,就好像孕育着胎儿的孕妇,每个成熟的葫芦里都有好多葫芦籽,人们就联想到“子孙繁衍,多子多福”,葫芦便被人们视为母体的象征,曾经备受小朋友喜爱的动画片《葫芦娃》中的葫芦七兄弟不就是从葫芦中蹦出来的吗?所以,过去南京的新婚夫妇都会在洞房挂上一对葫芦,既喜庆,又讨个好彩头,希望早得贵子。在文化潮流返璞归真的今天,张苗老人把传统的吉祥文字和图案画在葫芦上,朵朵彩云铺底象征南京特色的云锦,再写上“福”、“禄”等祝福字样,“葫芦”与“福禄”谐音,所以在葫芦上写福禄就又多了一层吉祥的祝福了。经过张苗老人上色加工后的葫芦挂件,特别惹人喜爱,挂在墙上显得喜气洋洋,被南京百姓称为“金陵宝葫芦”。更有意思的是,张苗老人把五个绘有不同吉祥纹案的葫芦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穿挂在一起,悬挂在家门旁,那就是一个独特的“五福(葫)临门”葫芦挂件了!
  民俗挂件在旧时南京除了实用功能和装饰美化的作用外,更是一种民俗心理传承,即“逢凶化吉”。“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反映到民俗挂件中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倾向,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将赋予民俗挂件新的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