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9期


端午节廊桥走桥信仰民俗初探

作者:叶其炎 叶信鸿




  摘要:端午节廊桥走桥信仰民俗深藏在以闽东北周宁一带为中心的山区地带,长期不见历史文献所记载。文章先从历史文献上进行追溯,再通过实地田野调查所得资料,首次对这种民俗事象的仪式略作描述,同时揭示了其意义功能。
  关键词:端午节;廊桥走桥;信仰民俗;闽东北周宁一带
  
  一、在闽东北周宁一带发现端午节廊桥走桥信仰民俗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人们知道这个节日的主要民俗是赛龙舟、吃粽子。然而另外一个并不广泛存在的重要民俗却鲜为人知。那就是端午节廊桥走桥民俗。这种极富有地域特色的楚民俗孑遗,如今并不多见了。笔者在闽东北周宁一带做木拱廊桥的田野调查时有幸发现并目睹这种民俗。这种民俗活动目前并不是广泛分布整个闽东,主要分布在周宁,以及与周宁交界的周边邻县地区,如福安西部与北部山区的一些乡镇。寿宁的芹洋、下党乡南部有些地方。屏南有些乡镇。政和县东部。以及在周宁西北向与周宁不接壤的浙江庆元县等。呈现出以周宁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地域分布特征。
  笔者在闽东北木拱廊桥的田野调查中得知几乎所有的周宁木拱廊桥都有端午走桥民俗。闽东北周宁一带是典型的山区地带,受河狭流浅用船少的限制,赛龙舟明显较少,走桥祭屈便凸显出来。现存居民绝大多都是晋末主要还是唐宋以来北方移民的后裔。走桥民俗是南北方多种民俗文化融合后在特定封闭的山区地带传承、变异的结果。当地民众告诉笔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更喜欢选择木拱廊桥是因为木拱廊桥中都供奉有神灵。既祭桥神也祭屈原。这种民俗活动的祭祀有明确的崇拜对象,是典型的信仰民俗。端午节廊桥走桥信仰民俗是如何产生、发展、演变的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
  
  二、历史文献上还没有完整的端午节廊桥走桥民俗记载
  
  查阅历史文献时,笔者惊奇地发现,端午节走桥民俗在文献上完整的记载基本上可以说还没有。文献上所能看到的多是元宵节走桥与简单的端午节投粽祭屈民俗。目前研究端午节民俗活动的成果已经很多,但都没有完整地提出端午走桥民俗。其实端午节一开始所纪念的人物各地并不一致。早期北方、浙江、荆楚一带纪念的对象都不一样,大约到唐代随着屈原影响在全国被认可,才统一开始纪念屈原。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第一次记录了完整的粽子源于纪念屈原传说。明朝《本草纲目》较早提到端午节投粽祭屈现象。从明朝的历史文献看,元宵走桥明朝已经比较流行。但各地的称呼又有区别:南京称“走桥”;江苏称“走三桥”;福建称“转三桥”;河南称“大观灯”或“消百病”;满族称“走百病”。到清朝还很流行。但都是讲元宵走桥。却没有讲端午走桥。就像木拱廊桥,文献没记载不等于就不存在。杨林著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只提到元宵节的走桥习俗。指出明谢肇在《五杂俎·天部二》提到闽中元宵节有走桥习俗,认为元宵节走桥习俗唐朝已有。《汉语大词典》中将走桥解释为“明代北方民俗,妇女在元宵或正月十六相率出游,以怯除百病。”。把走桥只限于明代北方,明显有误。其中没有提到端午走桥民俗。王景琳、徐匀主编的《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虽有“走桥”——“走百病”的记载,但讲的都是中国南北方的元霄节走桥,未提到端午节走桥。所以笔者查看了闽东的一些地方史料。就连目前都没有提到端午走桥端午走桥最盛行的周宁,从其最早的县志——修于民国初年的《周墩区志》讲到端午节时只是说“各家为角黍祭先祭祖”。20世纪90年代编的《周宁县志》中才提到端午节桥上投粽祭屈,只是简单提及东洋溪一带群众端午节有到桥上丢粽子,一悼念爱国诗人屈原,内容仍然不完整。20世纪90年代林国平老师主编的《福建省志.民俗志》中有提及莆田、福州、福清的元宵走桥。在介绍福建端午节的民俗活动,虽没有明确提到端午走桥活动,但有提到福建端午节投粽祭屈祭以粽祭祖的习俗。在2008年1月由“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组编写出版的《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一书也没有提及端午走桥的民俗。以上文献虽没有完整提及端午走桥,但我们可以看到其源头的影子。可见端午走桥民俗是南北方元宵与端午多种民俗文化融合、衍化的结果。可以说端午走桥民俗已长期被历史所忽视。从这种民俗现存的内容可以看出。
  
  三、以周宁登龙桥与政和水弄桥为例的端午节廊桥走桥信仰民俗
  
  本人现以在闽东北田野调查中所见所闻的周宁七步乡登龙桥和与周宁交界的政和镇前镇水弄桥的端午廊桥走桥民俗为例,来描述这种信仰民俗事象的内容并揭示其意义。周宁登龙桥是一座木拱廊桥,座落于周宁八蒲村下游。廊桥上神龛主祀观音,配祀真武帝、土地神。桥头还有一个小庙,庙内供奉本地黄拓主、孔子、虎马将军。座落在政和镇前上梨洋村下游的水弄桥。是座木平廊桥。桥上主祀观音,配祀东平尊王。在当地人观念里,它象征阴间的奈何桥——是走桥活动中至少必走的金桥、银桥、奈何桥三座桥之一。每年端午节这两桥的走桥民俗都很热闹。
  廊桥走桥活动的时间与组织:在不同的县域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周宁、屏南、政和一带一般在五月初五,庆元在五月初六走。一般农村的集体仪式活动有是有组织的,而走桥信仰民俗却是无组织状态下显示有组织性。因为整个活动没有人在发挥核心组织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遵循了约定俗成的习惯,整个活动又显示出有序状态。如果有请道士在桥上做仪式活动,则需要有为首的人到有参加走桥的村落要求信众自愿募捐。即使钱数不足,也由为首者先垫付,再募捐。据当地人介绍,这种仪式活动现在已很少做。
  廊桥走桥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在出发前一天晚上每个自然村有参加走桥活动的人,绝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也有少数老年男人;都会互相约定一下准备去走哪座桥。端午节清晨出发时也是以村为单位一起行动。一年走一座,一生中最好走七座,大多数人走四座,即父母桥、金桥、银桥、奈何桥。至少也要走三座,即金桥、银桥、奈何桥。每年所走之桥都有具体的象征指代。其次是置办供品。供神的物品:元宝纸钱、香、烛、鞭炮,有摆桥供的人还要准备一些斋菜,一般是木耳、香菇、笋干、黄花菜,豆干等五盘,或用馒头、米米时代替。现在人们多简单用水果一盘就行。还有投粽祭屈用的粽子两个,用彩色丝带将它们搁在一起。贯穿6枚硬币。还有走桥念经的人的经本,念经袋,干净的衣服,祈祷文。
  廊桥走桥信仰民俗仪式有以下几道程序:
  1.摆供品祭祀神明:走桥活动的开展没有统一进行,所以没有严格的终始时间与严密组织程序。早晨也没有固定的开始时间。许多村落的人并不是同时到桥。早来的人早开始,晚来的人后加入。除了桥上有做仪式的时候,活动的开展都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信众以中老年妇女居多,也有老年男人。早上五点多就有人到桥,先将带来的供品摆放在桥中神龛前的供桌上供奉桥上神灵。并上香祭拜、燃烛、焚烧元宝纸钱。政和水弄桥没有摆斋菜供品,信众摆在供桌上只有香、烛。还有在两边桥头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