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9期


浅议水族民居建筑的发展与习俗

作者:韦彩萍




  摘要:水族民居建筑多是“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一般是两层或三层,楼下喂养牲畜家禽,楼上住人。文章就水族民居“干栏”式建筑的发展与习俗作了浅议。
  关键词:水族民居;“干栏”式建筑;发展与习俗
  
  水族大多聚族而居,同血缘村寨毗连。一个村寨十几户、几十户,多的有百余户。同村寨的成员大多有血缘关系,异性杂居或单门独户的较少。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迁徙、婚媾以及民族的团结、融合,这一情况正在改变,杂居的地区正在逐渐增多。
  
  一、水族民居建筑特点
  
  水族村寨大多坐落在低丘谷底或平坝边缘。村寨多为依山傍水,四周多植竹林古树。村寨内外往往有大小鱼塘;地角篱边,喜植李子、柑橘等果树或棕、漆等经济林木。村寨地址的选择,对于水族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不仅要有利于村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要有利于村民的安全和健康。
  水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主要有三种建筑形式:一种是“干栏”式建筑,一种是“平房”,另一种是“叉叉房”。
  在水族居住集中的贵州三都县、荔波县,民居建筑多是“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一般是两层或三层,楼下喂养牲畜家禽,楼上住人。在贵州独山、榕江以及广西南丹、环江等一些地方的水族,有不少住平房。这种平房,解放前草木结构居多,解放后逐渐变为砖木结构。草木结构的平房,墙用竹篾或芦苇编成大排,围在四周的柱子外边而成,也有用夯土泥墙。竹子和梁是木料,屋顶盖以稻草和茅草,顶盖草每隔三至五年必须更换一次。很少开窗子,光线从房屋的左右墙和屋顶之间没有茅草、成角形的裂口中透进来,所以屋内比较黑暗,通常白天靠大门来弥补光线的不足。房子质量较差,若逾雨天会发生漏雨现象。又因其是草木结构,一不小心容易发生火灾。
  平房一般有三间,正堂是厅堂,两侧是卧房和灶房。不少人家还在平房旁边另修猪圈和牛圈,以便喂养牲畜。
  在贵州榕江等山区的一些水族,过去由于经济困难,有的还居住在以往一种原始落后的房屋,当地叫“又叉房”。这种“叉叉房”是一种井式房屋的建筑,结构非常简单,只要将备好的木料劈破,在两端砍上槽口,选定地方,立两根柱子,或选两棵树为柱子,或在地上栽两根木桩;将一根槽口衔接另一根槽口,堆积成方形,屋架就算搭成了。房顶一般盖杉木或茅草。
  在水族传统的三种建筑形式中,“叉叉房”显然是原始落后的建筑;平房是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而在近代兴起的建筑;而历史悠久、最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毫无疑问当推“干栏”式房屋了。
  
  二、水族民居建筑习俗
  
  水族“干栏”式房屋的安排一般是底层做豢养家畜的栏圈和陈设磨房、舂舀以及堆放农具的处所;上层住人。上层正中三间作堂屋,正中的堂屋为节日里待客设席摆宴的地方,逢年过节要在中柱临时设席公祭祖先和地母娘娘。左边的堂屋设火坑土灶,作为烤火煮饭之用;左边的堂屋设客房,供亲友走访时歇宿。当头两间是寝室,是家中老人和年轻夫妻的卧室。很多人家在门口都贴有“礼门分内外,义路别亲疏”的对联,告诫非特许不得入内。寝室上方铺楼,一般作储存粮食的量仓。
  水族在居住方面有许多规矩。如走路要让长辈先行,进屋要给长辈让座;举行酒宴要先让长辈端杯举筷;进家不能随地吐痰,不能打口哨,不能跨火坑;要礼貌地从长辈前经过,不在长辈前翘脚;年轻夫妻不能在长辈前窃窃私语;公婆与儿媳之间、弟妹与兄嫂之间要互相尊重,不能直呼其名;男子与亲友对话都客气自称名字待人谦恭有礼;已婚男子仍在卧室之外铺设床位,要过夫妻生活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悄然入屋,然后仍回外床睡眠,表示“以德为上,以色为下”,尊重父母;如有客人走访,要无比挽留住宿,并陪其过夜,不让客人感到寂寞。
  水族民居建造住房有许多仪式:
  1.动土仪式:凡是修建房屋都十分讲究选择吉日和房屋朝向。动土前要请鬼师选择吉日。鬼师要根据水书的有关条目和主人当年的岁数来推算,竭力避开水书上的凶灾祸煞,择吉行事。方位上最忌正南方,他们认为南方是丙丁火,属瘟神,火工之位。修造房屋避开正南方,就可避开瘟疫和火灾。只有选好日子,测好方位后,才能破土动工。
  2.上梁仪式:上梁时辰也要请鬼师来选择吉日,据说不能逢午,因为午因为杵逆。如果在这时上梁,将来子孙不孝。上梁这一天,主人要杀一头猪,蒸上一、二斗糯米饭来招待帮忙的人。来看上梁的小孩,不分男女,每人一团糯米饭、一片肉,意味起房人多、子孙发达。上梁时,全寨子喜气洋洋,像过节一样。各家的劳动力都主动到场相助,抬梁扶柱,递掾架掾。如果主人手头拮据,同寨各家及亲友还要送些米和肉。立好骨架,单等上梁时辰。时辰一到,大梁披红挂绿,在鞭炮声中徐徐上升。对榫,敲打入榫眼,然后主客人宴席,举杯相庆。
  3.乔迁仪式:“干栏”建成,被称为大吉大利。选好吉日后,乔迁之日亲友云集,送对联、送钱粮、送镜屏……前来祝贺。主人要办新房酒招待。酒过三巡,客人当中的歌手,常常会在祝贺声中,向主人敬献《赞房歌》。
  
  三、水族“干栏”式建筑的由来和发展
  
  “干栏”式建筑,是古越人及其先民创建的,是古越人的传统建筑。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吴兴县钱山漾、江苏丹阳县香草河、吴县草鞋山、吴江县梅堰等古越人分布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的“干栏”式建筑遗址,充分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百越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水族是由“百越”体系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起来的。它继承和发扬了“百越”民族的“干栏”文化。“干”为水语楼的谐音,“栏”为水语家的谐音。“干栏”合称水语的楼房。水族“干栏”式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变化有一个历史过程。《唐书·南蛮传》记载,东谢蛮“散在山洞间,依树为巢而居”,水族先民作为东谢蛮的一部分,他们采用的“依树为巢而居”,实质上就是现今水族“干栏”式建筑的原始形式。在树上架木为巢,不仅不方便,而且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随着时代的前进,农具种类和牲畜家禽种类的增加,人们需要有安置的地方,于是人们来到了地上,竖起木桩,在桩上架起竹条以为楼。楼上住人,楼下放置一些农具和饲养牲畜家禽。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记录了这样一情景:“民编竹筢茅为两重,上以自处,下居鸡豚,位址麻栏”。这种“上人下畜”的建筑的不断发展,很快出现了“楼屋战棚”这种即可住人,又可用于军事行为的“于栏”式建筑。到了清代,水族“干栏”式建筑发展十分显著。在三都、荔波等县,今存的水族“干栏”式石棺墓群中,可以窥见当时水族“干栏”式建筑的状况。清代水族的许多“干栏”式石棺墓群,不禁十分壮观,而且十分精巧。这些墓群少则二、三座,五、六座,多则十儿座。其类型有二层、三层、四层,每座墓的外表都用几千斤重的石头,经过雕凿成榫、卯,然后上下左右衔接而成,乍一看去,就像是一座美丽壮观的房屋。石棺四壁,雕刻有龙、风等形象,还有一些用汉文书写的对联。艺术是生活的反应。从水族“干栏”石棺墓群中,可以看到当时水族的“干栏”群落。这些“干栏”群落,摆成长蛇式或摆成辐射式,坐落在山腰或山脚。其中有的“干栏”式建筑,高达三层甚至四层。
  现在水族的“干栏”式建筑,一般是两层,有的三层,最高的四层。住宅规模,多系三间,也有五、七间的,一律忌双取单。起房时,先立下层。下层是整个上层房子的承重部件,必先修好屋基。根据木屋间架结构的性能,屋基只要求按地形用石块安稳柱脚即可,不一定要求修正屋基平面。根据房屋规模大小,下层相应立着几排坻柱。每排坻柱上端扣架着粗大原木做的横梁。梁上担着垫木,俗称“楼枕”。枕上镶铺着宽厚的楼板,形成平整的楼面。上层架屋,一般为每排五柱四瓜也有五柱六瓜的。五柱八瓜的房子,算是规模最大的“干栏”建筑。下层的抵柱和横梁与上层的排架必须对应,俗称“柱顶柱”。上下层屋架,都用木枋子连成一个整体。特别是上层屋架柱脚扣枋鱼尾式的“斗角”衔接,是水族木工建筑中最出色的创造。柱脚扣枋的这种鱼尾式“斗角”结构,牢牢固定每根柱子的方位,顶上再用檩子卡住各排柱头和瓜头。各部位的衔接处,都是齿榫卯紧,这就大大加固了房架的稳定性。
  水族为何要居住在这种“干栏”式建筑的房屋呢?水族地区有许多民族传说,其实民间的口碑传说不足为据。这与地理环境和气候有关。水族地区位于亚热带,每年平均温度为17.73摄氏度,年雨量为1300~1400毫米。地面潮湿,加之树林茂密,野兽经常出没期间。居住“干栏”式房屋,正可避免地面潮湿和野兽侵害。“干栏”式建筑,可以说是水族先民和古代南方民族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