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9期


小议傣族歌舞文化之美

作者:方 仁 刘映伶




  摘要:傣族歌舞源远流长,是傣族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丰富神奇的社会生活,决定了歌舞多彩而独特的表现内容。傣族歌舞文化璀璨缤纷,应该大力推广傣族歌舞,使其具有更好的广泛性、普遍性。
  关键词:傣族歌舞;夷学特征;推广对策
  
  一、历史悠久的傣族歌舞文化
  
  傣族的音乐及舞蹈产生于早期的狩猎时代,先民们在采集、狩猎时通过手舞足蹈的方式使兴奋或哀愁的情绪宣泄出来,并且日渐丰富,于是产生了最早期的歌唱与舞蹈。而到定居耕种时期,由于产生劳动的对象和条件、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歌舞文化有了新的内容。傣族歌舞文化随着民族的繁衍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呈现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特色。
  
  二、美学特征
  
  傣族歌舞在产生之后,不断发展、演变,形成诸多美学特征:
  
  (一)傣族歌曲之美
  傣族歌曲的美感特征主要是甜美柔和、婉转流畅。歌种多样而又各具特色:劳动歌旋律简单、节奏铿锵,苦歌凄楚哀婉,情歌婉转缠绵,叙事歌柔和流畅……各类傣族民歌仿佛傣家织锦的经纬彩线,交织成构图新颖、色彩缤纷的民歌画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傣族社会的生活图景。
  在傣族民俗音乐活动中,许多音乐至今仍保留着早先的古民歌谣的痕迹,如带有感情色彩的欢笑,叫喊、悲鸣,带有鲜明的节奏特点。歌曲中还常带有诸如“水、水、水”的感叹词。著名的傣族传统歌曲如《月光下的凤尾竹》、《竹楼情歌》、《竹林深处》等,以优美、动听的旋律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近年来,新创作的傣族歌曲如《想找竹楼安个家》、《泼水欢歌》等,也逐渐流行起来。
  
  (二)傣族舞蹈之美
  傣族舞蹈丰富多彩,特点突出,优美恬静,风格浓郁,感情内在含蓄。最令人魂牵梦萦的、难以忘怀的,是那婀娜多姿的孔雀舞,矫健潇洒的象脚鼓舞。
  傣族人民热爱孔雀,视其为精神的象征,并善于模仿孔雀的动作,借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孔雀舞舞姿优美,外柔内刚,极具韧性。舞蹈以小腿的敏捷动作。膝部的弹性起伏,躯干与手臂双交的造型,加上提气、收腹、挺胸及头部、眼神的配合,形成柔中带刚的独特风格。双腿半蹲,上身向旁边倾斜为基本动作。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且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豪放。表现的内容有下山、林中窥视、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以及拍翅、开屏、飞翔等情形,既有韵律美又有造型美,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具有较高的表现力和审美价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傣族人民还十分喜欢大象,把大象视为神的化身,模仿大象的动作而产生了象脚鼓舞。象脚鼓舞的动律风格和审美特征,则是刚毅、坚韧、潇洒等民族性格的最形象的诠释。
  傣族舞蹈因为服饰和宗教信仰的制约,舞步不能大跨度地腾越,只能是姗姗而行,但是又柔中带刚,表达了傣族含蓄而坚毅,顽强进取又风度潇洒的特殊气质。在欣赏傣族歌舞时,人们常常融入淳朴、和谐的傣家生活,沉醉于真、善、美的享受之中。
  
  三、保护与积极推广傣族歌舞之美
  
  从傣族民间舞在旅游产业消费中的变化来看,旅游作为一种生机勃勃的表演产业,伴随着对“原生”文化表演的追求,傣族民间舞的重构和消费特征由文化物质材料向文化精神转化。使民间舞在旅游发展中被更深层次的融入当代审美意识成为新的现代民族文化的精神产品。歌舞不仅仅是传情娱乐的手段,也起着塑造心理素质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教育性、服务性。舞蹈是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参加的最普遍的生命活动,我们应该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
  生态环境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的基础。傣族特定的生态环境、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宗教意识等孕育了傣族舞蹈。傣族舞蹈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直接体现。紧束裹身的筒裙、柔美轻盈的体态、淡雅幽静的气质、具有多种曲线美的舞姿等构成了傣族舞蹈的艺术特点。保护与传承歌舞文化,就要保护傣族人民美丽的生活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傣族歌舞的传承方式应该现代化、科学化、多样化。优美的傣族歌舞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感和享受。傣族歌舞在民间艺术传承过程中吸收外来营养,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部门曾经举办过民间舞蹈专题调研、民族民间音乐专题调研等活动,目的是使珍贵难得的传统艺术得以展示和传承。
  在深入了解傣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生活环境及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生活习俗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广傣族歌舞文化。多开展各种形式的歌舞活动,例如,歌舞培训班、群众广场活动等等,在社会大舞台上进行展示。
  我们还可以把傣族歌舞纳入学校的课程教育之中,在音乐、美术课上进行讲解、演绎。傣族舞蹈动作还体现在广播操之中,让更多的学生、更多的人来学习和欣赏,领略傣族歌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