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9期


试论福建船政与近代中国海军

作者:黄 颖




  摘要:1866年左宗棠创办了福建船政。船政制造舰船,使近代中国海军拥有了初具规模的舰船设备;船政建学堂,培养人才,为近代海军建设提供了必需的人才。
  关键词:洋务运动;福建船政;舰船设备;船政学堂;海军人才
  
  洋务运动的中心是“师夷长技”以图自强,而军事自强实为其主要内容,其中又以海军、海防建设为重点。太平军水师对清军旧式水师的沉重打击,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坚船利炮的威力,使清政府部分执掌军政大权的官员和一些有识之士对西方武器装备的先进和效能有了切肤之识,始将试制近代海军船炮等提上了政府议事日程。
  
  一、创办福建船政的历史必然
  
  闽浙总督左宗棠是制器造船的积极倡导者。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上奏《拟购机器觅洋匠试造轮船大概情形折》,这封奏折,详细陈述了设厂造船必然性:
  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的严峻形势决定,只有设厂造船,才能摆脱困境。我国沿海的地理形势,决定“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自广东、福建而浙江、江南、山东、直隶、盛京以迄东北,大海环其三面”。这种良好的地理形势不仅有利于发展运输贸易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对于以北京为首都、天津为重镇的中国,在政治上,军事上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的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飙举,无足当之。”由此“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
  2.适应世界形势,中国必须设厂造船。“西洋各国与俄罗斯、美利坚,数十年来讲求轮船之制,互相师法,制作日精。东洋日本始购轮船,拆视仿造未成,近乃遣人赴英吉利学其文字,究其象数,为仿制轮船张本,不数年后,荡漾轮船亦必有成。”“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为此,他呼吁“非设局造轮船不为功。”
  3.设厂建造轮船困难很多,但并非不可解决。朝廷内外臣工多次提出雇买代造,而未敢轻易提出设局制造,其原因主要是七个方面的困难。这七个方面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为:(1)选择船厂地址的困难,福建海口罗星塔一带是建厂的好地方;(2)购买机器的困难,可以委托洋人花高价先买一台质量优良的机器,同时聘请外国师匠利用所购机器制造所需机器;(3)对外国师匠要约之难,可先立条约,定其薪水,到厂后挑选国内工匠随同学习,不肯尽力教授者,罚扣薪水;(4)筹款困难,可在海关税中划项支出,不足部分由厘税补充;(5)轮船造成之后无人驾驶等问题,要一开始就与外国师匠订明,教制造兼教驾驶;(6)煤炭、工薪及轮船修理费用等困难,在轮船造成之后,平时可利用海上训练之机兼为国家担任运输,完成任务后,还可以受雇于商人,以筹集经费,战时再集中调遣使用;(7)兴办船厂制造轮船的议论、诽谤、指责、讥讽等,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决不可因此而放弃。
  同治五年六月初三日(1866年7月14日),清廷批准了左宗棠的请求,于是,设立舰船制造厂解决海军建设急需的装备,在左宗棠等人的努力下成为现实。
  
  二、创办船政,制造舰船,使近代中国海军拥有了初具规模的舰船设备
  
  福建船政工程于1866年12月23日破土动工,进展颇快,到1877年沈葆桢上任时,基建工作大体完成了框架,但遇到的困难也是很多的。他上任后不畏艰难,认真督理。经过船台、船坞、厂房、住所、办公房、学堂等工程的建造和机器装配各阶段的5~6年的努力经营,到1874年建成了一所以造船为中心的大型机器工厂,它规模既宏大,机器设备也很齐全。船厂的机构主要有核对处、稿房处、会计处、支应处、方案处、绘事院、船政局衙门,以及健丁营、水师营、艺圃和前后学堂等。车间则有锯木、铸铁、锻铁等13个厂。
  福建船政建厂速度快,因而造船很快提上日程,船政造船经历了三阶段:
  1868年1月船政即开工制造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这是中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千吨级木壳暗轮。木船时期共造船19艘,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船只当数“安澜”号、“扬武”号和“艺新”号。
  “安澜”号为炮船,船身长72.6米,宽11.67米,型深5.5米,排水量1258吨,实际功率580马力,1871年6月下水,造价16.5万两。“安澜”号上使用的往复式二汽缸蒸汽机,是由船政也即中国自行仿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它在我国造船史乃至机械制造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扬武”舰为巡洋舰,1872年4月下水,船长63.33米,宽11.99米,型深6.99米,排水量1560吨,实际功率1130马力,是船政生产的木壳舰船中排水量、功率最大者。当时为远东最大的巡洋舰,相当于国外二等巡洋舰。
  1875年,即外国人员回国后第二年,船政学堂制造专业学生吴德章、罗臻禄等“自绘五十匹马力船身机器船图,禀请试造舰船“艺新”号。“艺新”长18.88米,宽5.67米,型深4.37米,排水量245吨,实际功率200马力。这是近代中国海军自行设计建的第一艘兵船。造“艺新”舰的下水在中国造船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沈葆桢称之“实中华发创之始”。
  铁、木合构(即铁胁)时期,船政共造舰船9艘,其代表作为“威远”、“开济”两舰。
  1877年5月下水的第一艘铁胁舰船“威远”号,“威远”舰长72.37米,宽11.17米,型深5.93米,排水量1268吨,首次配置新式康邦卧机,实际功率750马力。
  我国第一艘铁胁巡洋舰“开济”号于1883年1月下水,由留学生杨廉臣、魏瀚监造。舰长87.86米,宽11.99米,型深8.43米,排水量2200吨,实际功率2400马力,是船政所造舰船排水量最大者之一。
  钢船时期,船政共造12艘舰船(1艘为铁胁舰),其中“龙威”、号代表了19世纪80年代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
  中国第一艘钢质军舰“龙威”号。“龙威”号于1888年1月下水,舰身长65.07米,宽13.17米,型深7.08米,两重钢底,排水量2100吨,实际功率2400马力。“龙威”舰入北洋海军改名“平远”,是北洋海军“八大远”主力战舰中唯一国产舰。该钢质军舰的制造,“不用一洋员洋匠,脱手自造”,标志着中国造船技术水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船政从1866年到1907年共造船44艘,占全国造船总量的80%。
  
  三、建学堂,培养人才,为近代海军建设提供了必需的人才
  
  福建船政是建立近代中国海军的基础,自福建船政创立后,随着成船的日益增多,建立海军也就有了物质条件。船政学堂还陆续培养出一批批新型海军军官,为海军建设提供了必需的人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