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西王母形象的演变与文化内涵的阐释

作者:黄 浩




  三、西王母的再生形态与文化内涵的复杂化
  再生形态中的西王母在承接其生命之神神格功能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演化,主要体现在民间将西王母的再度神话上,在这一形态中,西王母汇集了众多神格功能,融合了多神信仰,成为无所不能的人间尊神。
  不同于次生形态西王母形象的是,此时的西王母变得开始严厉起来,似乎不再像从前那么慈爱、亲切。她拆散牛郎织女的结合,反对七仙女与董永的婚恋,变得有点不近人情,似乎充当着家长制的代言人。当然,这与封建社会伦理规范教化作用的影响及后世文人理学之士的涂抹有关。但是西王母的这些举措却折射出她在这一形态中又一司职:主婚姻的神格功能。后世对西王母的崇信进一步复杂化,综合了多神信仰。在民间西王母被广泛作为消除弥祸的偶像被奉祀,称之曰“王母娘娘”或赐人子孙的“送子娘娘”。明代以来的民间宗教又将其视为“无生老母”加以崇拜,她不但是仙界管理众女仙的领袖、民间祈求长寿和平安的对象,还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成为男女婚配、妇女祈求授子的信仰对象,西王母因此而集爱神、生育之神、救苦救难之神等等众多神格于一身。直至今日,我们仍能看到民间百姓对西王母的虔诚崇拜,民间俗称每年的三月三为西王母的生日,全国各地的许多道观的道士道姑都会前往泰山的王母池观看或参与法事道场,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善男信女前来进香、抢娃娃、做道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她的遗迹、祠堂遍布四方:山西阳城王屋山的王母洞、福建长乐海中的王母礁、江西赣县的王母河渡、贵州贞丰的王母塘、河北房山的王母祠。西王母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苦难现实的解脱。
  至此,西王母已完成了由凶神到善神、生命之神再到主婚姻、生育、平安的无所不能的尊神。西王母的形象与其原生形态相比已变得面目全非,其神格功能也多功能化,所蕴涵的文化内涵经过几千年的传递与叠加变得异常复杂、丰富,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面貌。随着后世男权的加强,女性深陷男权社会的底层,“送子娘娘”的形象深刻地透露出女性对不能有效地传宗接代的深层恐惧,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压抑、无助、与恐惧及种种欠缺借着王母等女神信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填补,这也是西王母在民间盛传不衰的重要因素。按照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女性神最终都有可能转化为男性神,而西王母由自然神演化为女性神后,自始至终地保持着其女性神的的形象没有被男神化,除了后世文化发展过程中道教崇重女性的推波助澜外,与民间信仰的小传统中西王母承负着抒发与宣泄女性的茫然、苦闷,寄托女性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失落不无关系。总之,无论西王母神话故事怎样演变,西王母形象与神格功能怎样变形、复杂,其中蕴涵的人类生命的律动,人类求生的主题却是永恒不变的。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商务印书馆,1981.
  [3]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4]何新.诸神的起源[M].北京三联书店,1986.
  [5]荣格.心理学反思[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
  [6]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金母元君[M].华夏出版社,1996.
  [7]孟昭水,李健.齐鲁民俗文化与现在生活[M].远方出版社,2006.
  [8]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黄浩(1983- ),男,湖南岳阳人,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2007级民俗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社会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