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悖世逆俗、超越人间的爱情

作者:唐海燕




  摘要:文章以希斯克利夫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为背景,从希斯克利夫的成长经历来解读他对凯瑟琳的那种悖世逆俗、超越人间的至真情感,以及他对凯瑟琳的那种超越人间、生死不渝的爱情追求。
  关键词: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凯瑟琳;爱情解读
  
  爱情与复仇,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然而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恰若老酒新酿,以独特的创意、深刻的内涵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书中的男女主人公是无法用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念来加以评判的。他们个性鲜明,仿佛人类激情的化身,演示了人类最原始而又最永恒的感情历程。作者艾米丽·勃朗特也因其作品中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而著称。而今,在西方文学经典的书单中,它已堪与像《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巨著分庭抗礼了。
  《呼啸山庄》讲述了一个有关爱情与复仇的故事,它被称为是“人间情爱的最宏伟史诗”。小说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呼啸山庄老主人恩萧从利物浦带回的一个弃儿,他与老恩萧先生的女儿凯瑟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受凯瑟琳之兄罕德利和奴仆们的歧视、虐待,甚至野蛮的肉体折磨,被贬为农场伙计。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愤愤不平,两人在共同反抗罕德利的斗争中成为亲密伙伴。后来凯瑟琳受世俗的荣华之诱,应下画眉山庄年轻主人艾德加·林顿的求婚。希斯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衣锦还乡,开始大施报复。凯瑟琳旧情复萌,伤心而死,遗下一女凯茜。希斯克利夫为谋画眉山庄的产业,强娶艾德加之妹伊莎贝拉,得子取名林顿;又与罕德利赌博,赢其家产,在其死后又收容其子哈里顿,以其当年待己之道而待之。十几年后,三个孩子渐渐长大;希斯克利夫又施计谋,胁迫凯茜与病势沉重的林顿成婚,不久凯茜即父丧夫亡,希斯克利夫终于将两家财产夺入手中。但此时他对凯瑟琳多年的思念已压过了他的求生欲望,终于在一场暴雨中神秘地死去。而哈里顿与凯茜则前嫌尽释、共结同心,预备婚后移居画眉山庄,而饱经风雨的呼啸山庄则将沉入静寂之中。本文试着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希斯克利夫的成长经历来解读他对凯瑟琳的那种悖世逆俗、超越人间的爱情。
  希斯克利夫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男尊女卑、等级制度森严的年代,也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在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它内在的缺陷;劳资之间矛盾尖锐化;失业工业的贫困;大量的童工被残酷地折磨至死。在这样的背景下,少年的希斯克利夫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内向要强,他有着强烈反叛精神。作为一个弃儿,社会其他人的鄙视更使这一性格强化。他更加瞧不起鄙视他的人,一颗纯结的心开始萌发悖世逆俗以及仇恨的幼芽。
  当然,这一阶段希斯克利夫同样感受着人间的真情。欧肖先生的收养并对他寄予厚望,使他感受颇深。尤其是他和凯瑟琳作为庄园生活的反叛者,一起在孤零零的荒野中度过了他们的童年,远离了社会,他们一起迎着狂吼的风暴,赤着双脚奔跑在石楠丛生的荒野上,在自然怀抱中陶冶了他们真正的个性。希斯克利夫的那段童年生活构成了他对当代社会的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反抗,形成了像他脚下永恒的岩石一样的个性的基础。他是不受人类文明干扰的,个性鲜明的,他们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倔强的“异教徒”。他们就像新生的婴儿一样不懂什么叫价值、善恶和道德。他们并因此而产生极其深厚的悖世逆俗、超越人间的爱情。
  对于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他们曾经都说过类似的话。凯瑟琳说:“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斯克利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互相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最强的思念。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却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就将成为一个极其陌生的地方。我不会像是它的一部分。”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本是心心相爱的,对她而言,她“就是希斯克利夫”;而对于他,她则是他的灵魂、他的生命。希斯克利夫凭着他那烈火般的情感,对林顿能奉献给凯瑟琳的柔情表示极端的藐视,认为只有他的爱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爱。“凭他那瘦小可怜的身子,即使拼命地爱,爱上八十年,也抵不上我一天的爱。”
  在比较他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和对林顿的爱时,凯瑟琳这样说到:“我对林顿的爱就像是树林中的绿叶一样,时间会使它失色,我很清楚,仿佛严冬会使树木凋零。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就像这脚下一块永恒的岩石:并不是可以感到有什么欢乐的源泉,但是必不可少。耐莉,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并非作为欢乐,就像我自己对自己不是一种欢乐一样,而是作为我自己的存在。所以不用再提我们两个会分开的事吧,这是办不到的。”“我爱他可不是因为他长得俊俏,而是因为他比我更是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用什么料子做成的,他和我是同一个料子,而林顿呢,却像月光和闪电、冰雹和火焰那样,和我们截然不同。”凯瑟琳也这样说:“世上每一个林顿都可以化为乌有,我绝不能够答应放弃希斯克利夫。将来他这一辈子,对于我,就和他现在对于我一样地珍贵。
  然而凯瑟琳最终背弃了在荒野中结下了深厚感情的希斯克利夫,嫁给了林顿。林顿代表了文明和地位,是诱惑者。他插入了她和希斯克利夫的二人世界;而凯瑟琳正是受文明的诱惑离开了希斯克利夫。在与林顿生活的那段时间里,作为画眉山庄的女主人,虽然凯瑟琳享受着田庄的宁静以及林顿高尚的、温文尔雅的爱,然而凯瑟琳却拍着自己的额头、胸房说:“在我的灵魂里,在我的心坎里,我清楚地知道我是错了。”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之间是超人间的爱情。希斯克利夫深爱着的女人却要嫁给别人,他愤然出走了。由于失去了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并不是快乐的,“每隔一段时间,凯瑟琳会陷入沉寂和静默”,她仿佛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直到希斯克利夫回来,我们才又看到了原来的凯瑟琳。“她飞似地奔上楼,气都喘不过来,兴奋地发了狂,连快乐也没法表示了。”然而,希斯克利夫的归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再次爆发。希斯克利夫所代表的理想和林顿所代表的现实是根本不可调和的。希斯克利夫在她一旁,凯瑟琳再也不能不正视她和林顿的结合是多么致命的对理想爱人的背叛。她和希斯克利夫的爱情也只是超人间的了,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了。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希斯克利夫在凯瑟琳奄奄一息时的情景了。希斯克利夫说,“凯瑟琳,你为什么背叛你自己的心呢?我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你自作自受,你毁了你自己,是的,你可以吻我、哭泣,你还能逼出我的亲吻和眼泪:它们缠住你——它们诅咒你。你爱我——那么当初你有什么权利离开我呢?什么权利——回答我——难道你对林顿会有那种可怜巴巴的感情吗?因为苦难、堕落、死亡,无论上帝或撒旦所能强加的一切都不能分开我们。你,出于你自己的意志,做了这件事,我没有撕碎你的心——你自己撕碎了你的心,这样做,你也撕碎了我的心。”正是因为爱得愈深,恨得也愈切。他们都只是在相互存在中看到了当时社会所不容的理想,而这种共同的追求就是他们的那种悖世逆俗、超越人间的爱情,也是他们共同生存的最根本意义。他们是极其孤独的,相依为命的;凯瑟琳说,她“就是希斯克利夫”,对于希斯克利夫,她则是他的灵魂、他的生命。
  《呼啸山庄》第十五章描述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最后一次会面,是故事发展的高潮。英国文学评论家阿诺德·凯特尔(Arnold Kettle)认为这是“一切文学中最严酷,也是最动人心弦的段落之一”。纳莉接到希斯克利夫的信,直到第四天正逢礼拜天,家里人去教堂时,她才告诉凯瑟琳,希斯克利夫想见她,并且就在花园里时,“凯瑟琳带着紧张的热切神情,盯着她卧房的门口。”当她示意要纳莉接他进来,可是纳莉还没走到门口,他已经找到了,而且大步走到她身边,把她搂在自己怀里了。有五分钟左右,他没说话,也没放松他的拥抱,在这段时间,纳莉说:“他给予的吻比他有生以来所给的还多。”他一看见她,他确信,她是没有最后复原的希望了——她命中注定,一定要死了。“啊,凯茜!啊,我的命!我受得了啊?”这是他说出的第一句话,那声调并不想掩饰他的绝望。他无法隐藏自己内心的那份悲痛,在他心目中,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了。他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几年离别之后,竟然是这样的结果,无论怎样对他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他宁愿去世的是他自己,也不愿是他心爱的人。我们常说,如果一个人痛苦到了极点,那么他的表达方式就可能不是眼泪,希斯克利夫“这么热切地盯着她,他的凝视是这么热烈,我想他会流泪的。但是那对眼睛却燃烧着极度的痛苦,并没有化作泪水。”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爱跃然纸上。
  读者由此不难明白,一对悖世逆俗、超越人间的鸳鸯从此便是阴阳两隔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他从纳莉那儿确信凯瑟琳死了之后,他把头朝着那多节疤的树干撞;抬起眼睛,吼叫着,不像一个人,却像一头野兽被刀和矛刺得快死了。希斯克利夫在凯瑟琳死后,竟因为相念她去挖开她的坟墓。凯瑟琳死后灵魂还要回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说道:“两个词就可以概括我的未来的了:死亡和地狱。失去了她了,活着也是地狱了。”于是,他因思念凯瑟琳不吃不喝而死。他爱得炙热,恨得彻骨。一颗心碎了,另一颗心也就属于地狱了。一往情深的希斯克利夫在临终前一段时间感受到凯瑟琳从另一个世界给他的爱,所以才会在死后目露“狂喜之色”。他终于如愿以偿,去陪伴那个一直支撑他活下去的孤苦幽魂了!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悖世逆俗、超越人间、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实际上,这正是《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真正的动人之处。它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以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憾人心的艺术魅力,不愧为“人间情爱的最宏伟史诗”。
  
  参考文献
  [1]埃米莉·勃朗特.徐晓雯译.呼啸山庄[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
  [2]权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胡鸿.本我·自我·超我[M].合肥:安徽文学,2006.
  [4]刘俊.爱与恨的复合体[M].合肥:安徽文学,2006.
  
  作者简介:唐海燕(1973- ),女,湖南东安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评论与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