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的复杂人性

作者:沈维琼




  权威感支撑着周朴园为所欲为,但当他面对反抗、面对摇摇欲坠的权力宝塔,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威严失去了昔日的力量,不得不选择妥协。失去权威的失落与苦闷唤醒了他内心隐秘的从未表露过的亲情之爱。他面露喜色地与周冲交谈,慈爱地关心儿子,显出了一点脉脉温情。
  从这些细节安排中,不难看出周朴园内心所发生的变化。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不能在现实中获得满足,就必须迁就现实限制。由于社会我和精神我之间支配人性的原则和力量不同,周朴园在自身欲望无法满足时,不得不在现实原则面前接受自我调节,默认了欲望的消解,其复杂性显示出人类共性特征。
  
  三、人性二重性间的相互对抗制造了矛盾的周朴园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命题已经被讨论了几千年,可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不能给这个简单的命题一个确定回答。自然个体与社会道德秩序和理性法则之间的冲突愈发激烈,这个命题获得终极答案似乎更遥遥无期。但经过讨论,人性的二重性成为共识。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神性与魔性的共生共存与相互压制是伴随终生的。
  恩格斯就曾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3]
  在《雷雨》里,周朴园无疑是最能够体现人性二重性的人物形象了。作为恶者形象,他专制、霸道、自私、冷漠、残酷,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他身上温情的东西,这是真实的周朴园,一个有着双重寓意的人,他的身上交织着人类人性和兽性永无止息的战争。
  作为拥有巨额资产的资本家,他为攫取高额利润,制造事故,以数千工人性命获得高额回报;他指使警察开枪,屠杀罢工工人,充满残忍和血腥的行为就是人类兽性的明证。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类在生存的斗争中,逐渐将两种本性推向极端。
  有着双重寓意的周朴园集中了人性和兽性,真诚和虚伪的特性。为了完成个人的内心欲求,他不惜放弃家庭成员间的简单温情和脉脉交流,同时作为资本家,他又不择手段、草菅人命,力图获得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任何人也无法逃避人类自身对于情感、理解、交流的渴求,不管这种渴求是多么微不足道,它总能清楚地表现出人类值得坚守和不断放大的美德。
  从周朴园家破人亡的结局来看,周朴园虽然是一切祸患的根源,但制造悲剧并非是他的意愿,他也是深陷其中的最大的悲剧承担者。《雷雨》中构成多层网状矛盾关系的八个人物在这个层面上和周朴园是同质的,即每个人身上都交织着“人性”与“魔性”的斗争,而周朴园是其中内心斗争最为激烈和残酷的一个。他的存在和极端矛盾的内心就显示出人性的双重性。
  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周朴园形象之所以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完全得益于他具备了人类的共性特征。人的复杂性是无法言尽的,用此标准评析人物形象虽不能求全求备,但起码可以摒弃简单化而还原生活真实,从而映证艺术真实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序[M].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次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6.
  [4]侯惠勤编.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