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中国传统蛋俗初探

作者:张姣美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俗事象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民族心理上,促成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生命意识、尚圆意识和道教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同时,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它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蛋俗;生殖功能;巫术功能;媒介功能;艺术功能
  
  蛋俗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以蛋为主题的风俗习惯。它是我国传统民俗的一种,历史悠久,分布的地域广泛,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之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蛋俗的起源
  
  关于蛋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和“卵生人”的观念。据《三五历纪》记载:天地没有开辟以前,宇宙还只是一个混沌一体的大鸡蛋,大神盘古便在其中。一万八千年以后,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史记》等史籍也有商族始祖简狄吞卵生契的神话。商族以玄鸟为图腾,所以奉鸟卵为生殖偶像,简狄神话便是这种生殖崇拜的产物。
  中国古代“卵生人”的神话传说一直绵延未绝。《山海经·大荒南经》曰:“有卵民之国,其民皆卵生。”又,《山海经·海外南经》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羽民、卵民都是卵生。可见,原始初民对“卵生人”深信不疑。直到现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广为流传的洪水神话,还保留着“卵生人”的观念。神话说,洪水过后,天下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后代,兄妹二人结为夫妻,女娲怀胎生下一个肉团,后来肉团破裂成为各民族的祖先。这个肉团实为肉卵,与蛋卵功能相同。由于先民们把天地的开辟、人类的诞生、万物的起源都归结于“卵”的造化,于是,人们对于“卵”的崇拜也就随之产生了。加上鸡是最先被人类驯化的禽类,鸡蛋又是人们所拥有的最多的“卵”,因此鸡蛋被当作具有生命力的吉祥物来崇拜,也就理所当然了。
  受“卵生人”观念的影响,蛋便成了繁殖生命的象征。蛋俗渐成浩大之势,由单纯的生殖崇拜演变为将鸡蛋神化,赋予其非凡的本领,形成了一系列的婚育、占卜、避邪等民俗事象。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民俗事象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蛋俗的社会功能
  
  (一)蛋俗的生殖功能
  中国民间的求子习俗最能体现蛋的生殖功能。每年的三月初三为上巳节,民间要举行临水祓禊浮卵的活动。潘尼《三日洛水作诗》曰:“素卵随流归”。[1]“素卵”即煮熟的鸡蛋。将煮熟的鸡蛋放入流水上漂浮,目的是为了祈子。
  我国农村流行的婚育习俗也常常伴随着以蛋求子的活动。中原地区嫁女时,嫁妆里要有一个朱漆桶(即通常说的“子孙桶”),桶里要放上几个煮熟的红鸡蛋,称为“红喜蛋”。嫁妆送到男家后,男家亲友中婚后久不生育的女人便要讨桶中的红喜蛋吃,希望以此获得生育力。江浙一带举行婚礼时,无论亲疏都可以向新娘讨红喜蛋吃,甚至过路的陌生人也可以向新娘讨。新娘对讨蛋的人都笑脸相迎,来者不拒。因为人们认为红蛋赠送得越多,新娘的生殖力就越强。
  在生育过程中,人们也常借助蛋的生殖力,保佑孩子顺利诞生、健康成长。在中原地区,孩子出生以后,孩子的父亲会迫不急待地向孩子的外婆“报喜”。在开封一带,报喜时常带红鸡蛋。谁家生了小孩,就要把煮熟的鸡蛋涂上红色。如果是男孩,要六个或八个,须是双数,还要在鸡蛋的一头点一黑点,表示“大喜”。送双数是祝愿男孩长大以后好找媳妇,与媳妇成双成对。如果是女孩,只染红色,不点黑点,数量是5个或7个,须是单数,表示“小喜”。送单数表明家里添了女孩,将来好嫁出去。这一习俗非常广,各地方志都有记载。如《封丘县续志》载:“妇将生子,母家必预制衣帽以被不时,及临蓐,招稳婆收生,书柬报母家,母付以鸡子。”[2]《天门县志》载:“凡初生男子,多用鸡卵染红宴贺客,亦遍致于亲友族邻,谓之送红蛋。”[3]《枣阳县志》载:“生子,遣人到妇家报喜,具名柬宴请妇之亲属,妇家以布帛米麦红砂糖红蛋等物馈之。”[4]《蓝山县志》载:“蓝俗,小儿初生三日,以糯糟饷客。暑令,乃三朝洗儿。满月宴客曰:姜酒,客初至,煮鸡卵以进。”[5]《沅陵县志》载:“初生时,戚友闻而贺者,或饮以姜酒,或预置糟酒煮鸡子以待客。由于这种鸡蛋为红色,所以称为“红喜蛋”。至于将鸡蛋涂红的原因,一来红色可以增加喜庆气氛,二来人们认为红色可以辟除灾祸,保佑孩子安然无恙。
  (二)蛋俗的巫术功能
  人们在赋予鸡蛋生殖能力的同时,还将鸡蛋进一步神化,使之具有占卜、避邪等巫术功能。这一点在民间的保育习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苗族在洗三时,用鸡蛋滚婴儿额头,认为可以预防疮疥。满族用鸡蛋在婴儿身上滚来滚去,并叨念:“光光腾腾的。”寓意着孩子长大以后身体健康、飞黄腾达。[7]土家人生孩子以后,外婆家随即准备喜蛋、米酒及婴儿衣帽等,以便三日后去女儿家贺生。第三天洗儿,谓之“洗三”。洗毕,须用红蛋在婴儿身上滚一遍,边滚边唱:“我家有个小宝宝,出生三天洗个澡,圆圆鸡蛋身上滚,滚去五毒百病消。”鄂西土家族有倒蛋壳的习俗。产妇在月子里吃鸡蛋倒下的壳不能随便乱扔,只能在婴儿满月时倒掉,而且必须倒在十字路口,以示母子安康无恙,保留蛋壳成为保护婴儿的一种巫术。孩子满月,要用蛋在头顶上滚几下,使孩子“聪明灵气没病疼”。
  鸡蛋还有占卜和避邪的功能,尤其在西南少数民族中较为普遍。水族新娘第一次到井边挑水,要把煮熟的鸡蛋剖成两半,然后投入水井,根据鸡蛋的仰俯来预测子嗣情况。苗族还用它来占卜吉凶。“苗中水旱,疾病,亦知卜筮曰:‘着鸡挂’,以鸡蛋置器中,向日咒。咒毕卵定,以煤涂志其左右,熟而分以线,视黄白之厚薄。”[9]即用鸡蛋进行占卜。彝族鸡蛋卜,以鸡蛋为卜具。常用于卜问疾病或家人亲友远出未归,不知其生死存亡等事宜。卜时先将鸡蛋在病人或未归者所留衣服上摩擦数下,在盛有清水的碗中打开,视蛋中星星点点状物所凝聚状貌以决定吉凶。四川巴县地区还有“烧胎”习俗。《巴县志》载:“或以鸡蛋报小儿年庚,仙婆用纸钱包烧,剖蛋祝之,或曰走魂,或曰失魂,谓之烧胎。视蛋裂形状占卜疾病的吉凶,病人将蛋吃下,可获治。”[10]《新繁县志》载:“又有叫魂者,儿有不适则曰落魂为之。母者晨系夕燃香,握鸡卵于手中,呼儿名,一人应归矣。如是者三日或七日,烧蛋食之,视形状圆满者则止。否则复如前,谓之‘叫蛋’。”[11]贵州地区还有“二分土地”和“鬼箭”的习俗。《增修怀仁厅志》和《遵义府志》均载:“凡男女老幼腹痛呕吐,必祷之。以香三柱,饭二盏,每盏内置鸡蛋一个,令二人送菜园中祀之。毕,二人将饭及鸡蛋食尽,不留一粒。或曰孩童病皆二分作祟,此法甚妙。鬼箭,所操以射人者,亦曰‘枪子’。人或中之,不急救或死。以鸡卵环滚其痛处,或令人以口含净水吮之,使血出,即愈。”[12]
  (三)蛋俗的媒介功能
  鸡蛋还是人们交往的一种媒介。既有把它当作财富象征,用于婚礼下聘、生日庆礼的习俗,也有把它当作缔结姻缘的媒介、表示同意与否的习俗。
  大多数地区女儿出嫁时娘家都要准备鸡蛋。生育时也不例外,必须准备鸡蛋作为饷客的物品。小孩、老人过生日时也以鸡蛋作为礼品。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在人们看来鸡蛋具有强大生殖力,还有以下原因:鸡是人类最早驯服的的禽类之一,鸡蛋又是人类拥有最多的卵(即人类较早拥有的财富之一),人们送鸡子就含有将之当作财富的意思。《永州府志》关于永明地区婚礼的记载有:“当其许婚之时,止以包蛋为定,迨及女年笄,或持厚聘啖之。”[13]东莞地区定婚或聘礼有时用鸭蛋一百或二百枚。“婚期之日,婿家具礼备物,二人持盒,谓之‘过礼’。粤东人则以鸡子为头,猪蹄为身,书祖先姓名于上,遣人往送。”西藏人有向旅行者送鸡蛋的习俗:“照东方和善风俗,若旅行者经过村落,村人相率以食物相赠。村长送鸡蛋一打,地方官亦送鸡蛋若干和死羊一只。所赠之蛋,十九皆坏。至于藏人,竟愿取浮面之蛋,反以为新鲜者缺滋味。”[14]直到现在,乡下贫寒之家招待客人,都是把家里贮藏的鸡蛋拿出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