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解析内乡县衙的窗棂艺术
作者:蒋保伟 范会平
关键词:窗棂艺术;花格窗;传统文化;建筑装饰
内乡县衙,为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属衙门,是中国第一座衙门博物馆,被海内外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县衙的建筑格局是严格按照古代县级衙属的规制设计建造的,可以称得上北京故宫的县级版。由于其地处中原腹地,南北文化在此交融,在内乡县衙里,既有北方特色的斜屋平瓦,又有南方风格的穿斗飞檐,建筑风格可谓融南汇北,独具魅力。
内乡县衙的创建人章炳涛,在县衙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可谓集思广义,精心谋划。既要合理的整体规划,又要完美的细部处理,大到一庭一院的布局,小至一门一窗的样式都是精益求精。内乡县衙里共有门窗几百扇,样式多达近百种,这些门窗样式可谓多采多姿,各有千秋。下面我们就透过内乡县衙的几许花格窗窥探一下中国古代建筑的窗棂艺术。
在内乡县衙我们见到最多就是一种 “田”字居中“八卦”居外组合而成的窗棂。“田”是土地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便对孕育万物的大地之灵顶礼膜拜,由对土地的崇拜而逐渐升华成为一种敬土思想。这种思想反映在古代的装饰艺术中,便是这些“田”字或与之相关的图案造型。“八卦”是宇宙万物的象征,五行八卦是中国古代用以编组大千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模式。“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古代人们认为世界是由这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而这五行之中,居于中央以控怒四方的是无极之土。此窗棂“田”字居中八卦居外的格局便是这种敬土思想的反映。古代俗语有“敬老有富,敬土有谷”,古代劳动人民生存之衣食住行主要来自于土地,他们将土地的位置与自己生身父母相提并论一同供养,可见人们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孟子《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对古代专制社会皇权无边的详实描述。统治阶级只要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也便拥有了对劳动人民的统治权,深化劳动人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更加有利于巩固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在内乡县衙这样一个代表封建统治的特殊环境里,窗棂的样式较多选用此种造型,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思想统治手段。
另外用的较多的是一种以抽象化了的莲叶组合而成的窗棂。提起“莲叶”人们很容易联想起“荷花”、“莲蓬”及“白藕”。 “莲”在佛教上也被称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的圣地,是纯洁与高雅的代表。古代赞美莲之诗甚多,比如宋周敦颐《爱莲说》之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赞美了莲之清雅,以之喻人,则为品格端正,高风亮节。“莲”与“廉”同音由此衍生出“一品清廉”的寓意,出淤泥而不染,居高位而不贪,公正廉洁,也正是为官之道的精神所在。内乡县衙里较多采用莲花样式的窗棂,更加深化了这一层寓意。
除了以上这些与衙门文化直接相关的窗棂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代表着吉祥祈福的窗棂样式,比如有种样式的窗棂是以玉棠花为基本构成要素组合而成的。“玉棠”与“玉堂”谐音,玉堂,官署名,汉侍中有玉堂暑,宋以后翰林院亦称玉堂。又泛指富贵之家,孙卓《游天台山赋》:“朱阙玲珑与林间,玉堂阴映与高隅。”玉棠样式的窗棂借助玉棠花与玉堂的谐音,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美好追求和向往。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使用这种谐音的手法很多。比如:海棠、牡丹组成图案喻“满堂富贵”;“蝙蝠”与“遍福”谐音,寓意遍地是福。这种谐音的手法在内乡县衙的窗棂艺术里应用非常广泛,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些形式多样得窗棂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还有一种窗棂其基本造型是一个大的“卐”字,四周配上被程式与形象化了的吉祥图案组合而成。“卐”字本为梵文,是佛祖如来胸前的符号,作为“万德吉祥”的标志。传统装饰图案中“卐”字的上下左右相互连接,一直到装饰面的边缘仍不结束,美其名曰“万字不到头”,用它来寓意连绵不断、万寿无疆。在内乡县衙里,这种造型的纹样,除了在花格窗上可以看到之外,在其他的一些建筑构件,如门楣、额枋等之上也很多见,足可见这种图案在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影响之广,这也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
再说下面这扇窗,这大概是县衙里较为复杂的一种样式了,其造型是由菊花与菱形融合而成,看起来像是一组组的犀角相互盘绕,结构严瑾、组织严密。我国人民对菊的喜爱由来已久,自晋陶渊明以后,菊花便逐渐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与重视。菊花的样式用在建筑上,除了因为人们对花的喜爱之外还有其另一层深意。“菊”与“居”谐音,“居”则为“安居”之意,其寓意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无限向往。
形式各异的窗棂除了其寓意深远之外,自身的造型艺术也是尽善尽美。整体布局简洁大方,比例得体;横竖线条的穿插,再结合弧形与曲线的律动之美,每一面窗都给人一种端庄尔雅、亦动亦静的视觉享受。窗棂的造型创意,大多来源于生活中的动物、植物或其他物品的形状,或直接套用或抽象变形。图案造型或生动活泼或稳重大方,点、线、面、形的巧妙组织,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透过内乡县衙的窗棂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花格窗的共性。古代窗棂的文化内涵是由窗棂纹饰与图案来表现的,人们根据当时流行的审美及传统不衰的文化,以抽象或具象的形式传达着这种精神。不同的人群对窗棂的装饰有不同的文化需求,官员、商人、文人及普通百姓的需求会有明显的差异,每种需求者都会从自己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挑选自己喜爱或者让社会接受的纹饰与图案。花格窗上的棂条本是粘贴窗纸的,而棂条精美的样式却使其更具装饰功能,因为窗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贴近,自然就成了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古代劳动人民把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寄托在这面镜子上,借物抒情。最初窗棂多为规则的几何图形,如斜方格、正方格、长方格。到了后来,窗棂不但组合出多种多样的图案,而且还配以精美的雕刻,如神袛、人物、走兽、飞禽、花木、虫豸等。丰富多彩的花格窗不仅在视觉上传达出艺术的美感,而且更从精神层面上反映了人们世界观的价值取向。
然而,窗棂艺术所阐释的思想离不开封建礼制下的等级制度,离不开儒教的忠、孝、仁、义和福、禄、寿、喜,这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一个特色。
参考文献
[1]楼庆西.户牖之美[M].三联书店,2004,(11).
[2]马未都.中国古代门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何晓道.江南明清门窗格子[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
[4]鲁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大观[M].门窗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楼庆西.中国建筑的门文化[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楼庆西.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建筑装修与装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8]班昆.中国传统图案大观[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9]月生,王仲涛.中国祥瑞象征图说[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0]倪建林,中国佛教装饰[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蒋保伟(1981-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