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传统民歌的情感特点初探

作者:李晓霞




  摘要:传统民歌是相对于创作民歌而言的,即一般意义上的民歌,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为表达情感、反映生活或传授知识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由于产生和传播方式的特殊性,传统民歌在情感方面具有真挚自然,粗朴、直率、单一,高度凝练,可能发生改变以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等特点。了解民歌的情感特点,有利于更好地体会劳动人民蕴涵在民歌中的情感和智慧,也有利于民歌的欣赏、教学和演唱。
  关键词:口头创作;传统民歌;情感特点
  
  传统民歌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为表达情感、反映生活或传授知识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名为“传统”,是相对近现代音乐工作者用民歌曲调填词、改编而成的创作民歌而言的。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民歌,都指传统民歌。在以下的论述中,为简便起见,都从这个意义上使用。
  民歌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加工和提炼,从而又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变异的特点。它产生于人民群众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这块土壤,反过来又对人民生活产生广泛深入的影响。它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审美情趣和风土人情等。分析民歌的情感特点,有利于更好地体会劳动人民蕴涵在民歌中的极为丰富的情感,领悟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也有利于民歌的欣赏、教学和演唱。
  民歌的情感特点,是由它赖以产生的土壤以及产生和传播的方式决定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真挚自然。民歌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最典型地体现了人类音乐艺术的产生渊源。正所谓“物动心感,情动声发”,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而“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人们在生活、生产和斗争中,对一些事情和事物产生了喜怒哀乐悲恐惊等种种情感,最自然也是最直接地就会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表露出来,这就形成了古人所说的“乐”,包括歌唱和舞蹈。从早在2500年前就已问世的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诗经》来看,其中的《国风》记录了周初至春秋中期近五百年间15国(大致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以及湖北北部和四川东部等地)的民歌。这些民歌,充满热烈的生活气息和真挚自然的情感。其首篇《关雎》是一首情歌,孔子评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应当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情感的真挚自然。因为民歌直接源于生活,所以其情感真挚;因为是有感而发,所以自然,从而也就容易引起共鸣。我们听陕北民歌,头脑中很容易地就会浮现这样一副画面:在贫瘠而单调的黄土地上,为驱走心中的寂寞与凄凉,宣泄生活的苦难,赶路的人用近乎悲凉的声音,唱起信天游,歌声在辽远空旷的原野、山谷中久久回荡……在民歌中,是绝少虚伪与矫柔造作的。
  2.粗朴、直率、单一。民歌是口头即兴创作,往往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随感而发,即兴编词,即兴的曲调,因而其音乐表现大多坦率、直露,很少使用迂回、委婉的表述方法。例如,山歌一般都是激情奔放,有时曲调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热情洋溢,并任其自由倾泻,而没有太多的铺垫,也少对感情的节制。云南民歌《放马山歌》,一开始就是最高音3,全曲也只用了6123四个音,从而旋律明快、冼练,情感坦率、奔放,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由于民歌抒发的往往是歌唱者心中郁积已久而不得不发的强烈情感,因此它的音乐并不过多地讲究形式上的修饰,其表现手法比较粗朴、单纯。正如梁启超所说:“歌谣是不会作诗的人(至少也不是专门诗家的人)将自己一瞬间的情感,用极简短极自然的音节表现出来,并无意要它流传,”只是“因为这种天籁与人类好美性最相契合,所以,好的歌谣,能令人人传诵,历千年不废。其感人之深,有时还在专门诗家之上”。民歌更多时候是凭其内容方面思想情感的真切、美好而非形式上的精巧打动人心。
  也由于是即兴而作,因而民歌一般结构短小,音乐语言凝练,音乐素材经济,其表情目的明确、集中而单纯。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表达的是游子的思乡之情;《走西口》表达了离乡背井、生离死别的亲人间的凄凉、依恋之情;而《牧歌》,短短两句就勾勒出一幅清新、辽阔、宽广的草原景象。
  3.高度凝练。民歌产生后,以口耳相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从而凝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结晶和情感体验。彝族民歌《妈妈的女儿》,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叙述了女儿在出嫁到远方的婆家后,生活凄苦又孤苦无助的满腹哀愁:“妈妈的女儿哟!饭菜不好,上顿不好,下顿会好;衣服不好,这件不好,那件会好;夫妻两个不好,却是一辈子的苦恼呵!”,以及对宗法制度下儿子与女儿地位明显不同所感到的不平:“哥哥是主人,妹妹是客人;哥哥是家养的羊,妹妹是托养的羊;哥哥是留存的财产,妹妹是使用的零钱。……哥哥起身送妹妹,哥哥已回到了父母身旁,妹妹却丢在婆家。女儿呵,永远不能回来了!”这首歌,之所以如泣如诉,感人肺腑,正是因为它所表达的是祖祖辈辈彝族女儿(而非某一个或几个人),对买卖婚姻制度下所遭受的苦难的深切体验与感受。由于这一创作与流传的特点,所以民歌又具有了集体创作的性质,在粗朴中日益成熟、完美。正如柯达依所说:“(民歌)不仅仅是原始的残余,而且也是在成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得以成熟,得以精炼的一种艺术,一种富有价值的完美艺术”。其中所蕴涵的感情相当凝练,成为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
  4.可能发生改变。民歌原为即兴创作,以后口耳相传,没有曲谱将其版本加以固定。因而在流传中往往又会经过再度创作以至多次创作。例如,一支曲调流传到异地时,会因唱词方音的变化而导致旋律的变化,从而蕴涵的情感产生变化;也可能因各地人们性格特征的不同而发生曲调情绪上的变化。另外,民歌还有一曲多用的传统。表现为某些题材内容的曲调,换上其他内容的唱词,并将曲调适当修改后,就可表达新的内容。如时调小曲《叠断桥》,既用于表现女子相思的哀怨(《穿心调》),又可表现新娘上花轿时的喜悦(《花轿到门前》),还可表现劳动生活的繁忙和愉快(《四季歌》)。
  而且,在歌唱中,歌手还可能根据自己的情绪、情感和理解,以及不同的场境,对歌曲的歌词和曲调作各种各样的即兴发挥。他可能重新填词;也可能将曲调改变。所以,同一首民歌,不同歌手的演唱会有所不同,甚至在同一歌手的多次演唱中也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变化。
  5.与生活息息相关。民歌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歌的创作者是千千万万从事各种劳动的普通人民大众,他们难以有机会向社会直接表露自己的心声,民歌便成了他们心声的代言者;他们的创作决不是为创作而创作,而是在工作和生活的闲暇时间里,纯粹为表达各种情感而自发的创作,是完全的随感而发。对于他们来说,民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伙伴,正如一首哈萨克族民谣所唱的:“你伴着歌声躺进摇篮,也伴随歌声离开人间”。民歌从民族、地域、职业、场所、情境等各个侧面,生动、全面地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劳动。这一点,从尚处于歌唱起源时代的歌曲中就可看出:黄帝时期的《弹歌》,反映了原始游猎生活;《渡漳之歌》,反映的是原始战争;《八阕》,反映的是宗教意识;帝喾时代的《燕往歌》,反映的是生活嬉戏;唐尧时代的《击壤歌》,反映的是耕种劳动;夏禹时代的《候人歌》,反映的则是爱情;等等。从汉族民歌的体裁看,各种号子一般反映劳动生活,如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等;山歌,其内容则大多是对爱情的讴歌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至于小调,则常常在劳动的余暇和节日、集会时歌唱以供娱乐。由此,民歌中所凝聚的情感也极为丰富。它可能是对上天的祈祷与畏惧,也可能是对英雄的讴歌与赞美;它可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可以控诉对苦难现实的不满;它可能满怀对甜蜜爱情的憧憬,也可能因不幸婚姻而生满腹哀愁……
  总之,民歌是人民群众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者,也是他们情感心声的直接代言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歌经历了无情的冲刷和淘汰,日臻成熟与完美,并成为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民歌才能历久而弥新,才能有永恒的生命力,才能与人民的感情血肉相连,才能成为现代人体验和表达现实生活感受时不断需要去重温和挖掘的思想感情的宝库。因而,在民歌的欣赏、教学和演唱中,一定要注意到它的特殊的情感表现方式和蕴藏于其中的情感的特点,细心揣摩,仔细品味,力争准确地领会和把握,使民歌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金明春.民族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乔建中.中国民歌经典(305首)鉴赏指南·后记[J].北京:中国音乐,2003,(1).
  
  作者单位:李晓霞(1978- ),女,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