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博物馆文物概念面临的困惑和应对

作者:傅恩凤




  摘要:文章探讨了文物概念困惑的原因及文物概念扩大化的危害,最后谈了文物概念扩大化的应对。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概念;文物保护
  
  文物概念的模糊或者说文物概念无限扩大化的趋势,从表面上看更多的物品纳入文物保护范畴,文物工作获得巨大发展,而实际上是对文物工作的伤害,“过犹不及也”,这种趋势的继续发展不利于人们对文物的认识,不利于文物工作。它不但将使博物馆在征集、保管、展示文物等方面浪费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而且对文物的严肃性、重要性等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使人们认识不到抢救、保护文物的意义所在,从而对那些要抢救、保护的文物起到负面的影响,防碍《文物保护法》的实施,阻碍文物和博物馆工作的开展。
  
  一、文物概念困惑的原因
  
  之所以出现对文物概念的困惑或者说文物概念无限扩大化是有多重原因的。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文物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上还没有取得统一。据93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对文物的定义是:从古代到当代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一切历史文化遗存。它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必须是人类创造的,二是必须已经成为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很显然这里就有一个疑问没有解释清楚:什么时间才算是已经成为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当代的所有历史文化遗存能否算为文物?如果当代所有的历史文化遗存都纳入文物范畴,那么文物跟一般的物品区别在何处?很明显,这个定义没有给出答案。一般的人们认识上的文物概念是:文物是古代的、比较少见的、比较珍贵的物品,所以海关不会把一般出口的物品当作文物看待。也正是由于大家对文物定义理解上的分歧,所以各国的文物标准不尽相同,但是不管它们以何种标准来划定文物,都不能否认文物的二大基本特征,都要符合文物公认的二大基本特征。
  其次,文物商贩和当前的收藏热对文物概念的无限扩大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直接导致了文物概念的无限扩大化。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的多样化,文物由于具有保值、欣赏等功能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社会上兴起了文物收藏热,“盛世兴收藏”,收藏队伍越来越大,文物商贩队伍也就迅速扩张,一方面使得收藏对象扩大到现当代的各种物品;另一方面也使本来就有限的文物资源显得相对缺乏,供不应求,导致文物价格抬高;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文物赝品充斥文物市场,收藏家为了减少上当的机会,将目光转向了那些年代较近的、较容易分辨的现当代物品,以降低自己的风险。文物市场顺便将各类收藏品统称为文物,而忽略了文物的内涵。在文物市场的影响下,有些文博人员及博物馆也随波逐流,逐渐跟随。于是就出现了文物概念无限扩大化的趋势。
  最后,文物概念无限扩大化还有其客观原因,那就是社会发展变化实在快,一些物品更新换代速度也就变得快,它们退出历史舞台的概率也高,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对这些物品也进行了收藏,于是收藏的对象也就相应地扩大了。特别是近数十年来我国从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一些过去一直沿用的物品被迅速淘汰,传统的一些民风民俗、工艺技术等方面内容的物品面临淘汰、失传。因此这类物品也成了收藏界的新宠,收藏界(包括博物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明显,收藏品的范围越来越广,年代也越来越近,并被统称为文物,这种情况也导致了文物概念无限扩大化。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物品都不具备文物的第二特征。比如上世纪70年代制作的木眠床之类的家具虽已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视野,成了收藏的对象,但是制作家具的社会条件现在还存在,从事物的普遍性看,它完全可以再重新创造,因此它就不应该被视为文物;但若再过一些年,当制作这类家具的社会条件不存在了,才可将之称为文物。
  
  二、文物概念扩大化的危害
  
  文物概念无限扩大化混肴了文物与一般物品的区别,不利于我们的文物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影响了大家对文物的正确认识,不利于文物工作的发展;第二,影响博物馆的文物工作,不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1.影响了大家对文物的正确认识,不利于文物工作的发展。文物概念无限扩大化,直接导致了文物范畴的扩大,使原来一些不是文物的物品纳入了文物保护范畴,不但加重了社会的负担,而且对文物的严肃性起到毁灭性的打击,对文物保护造成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文物工作的发展。一方面,文物范畴扩大了,文物行政机关管理范围也就相应地扩大了,当然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更多的人力、精力,也就自然加重了社会的负担。另一方面,文物概念无限扩大化,文物概念也就变得模糊了,与一般的物品没什么区别了,人们的文物意识也就变得麻木和淡薄了,保护文物和保护一般的物品也没什么区别了,当一件可重新再创造的“文物”被破坏时,人们是不会感到有什么可惜和遗憾的,大不了再造一个,这就降低了文物的严肃性,时间久了,人们就认识不到文物的重要作用,文物的重要意义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文物保护也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不利于《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和实施,是导致众多文物在经济建设浪潮中被毁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文物概念无限扩大化不利于文物工作,对文物工作起到负面影响。
  2.影响博物馆的文物工作,不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我国博物馆普遍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基层博物馆,经常面临文物征集、保管等各方面经费不足的困境。文物概念无限扩大化使博物馆收藏的范围必将扩大,在目前的条件下,博物馆若重视这些非文物的物品工作并将之提高到文物的层次,则必然忽视和影响博物馆的文物工作;同时必然加深人们本来就对博物馆存在的误解。博物馆若经常性地收藏诸如抗“非典”之类的“文物”,很容易的人们就会认为博物馆就是收藏这些用过的物品,而不去理会这类物品是否具有内涵,就差等同于废品收购站。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人们纷纷把已用过的、将要废弃的十来年前的物品捐送给或卖给博物馆,这就是文物概念无限扩大化后人们出于对文物的误解,进而产生对博物馆的误解而出现的情况。当这种误解形成并加深后,博物馆要发挥它的各项功能特别是教育、保管功能就显得困难多了,对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必将起极大的障碍作用。
  
  三、文物概念扩大化的应对
  
  以上粗略谈了文物概念无限扩大化的原因及危害,对此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是首先要正确理解文物的概念,正确理解、把握文物的二大特征特别是其第二特征即文物是必须已经成为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文物的第二特征不能简单地只理解为文物(或物品)本身成为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而忽视了文物的内涵。这与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道理是一样的;从事物的特殊性来讲,一件物品从诞生之时起,它就是惟一的,它就成为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每件物品都具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从事物的普遍性来看,只要条件不变,一件物品是可以再重新创造的。同时代的同类物品是相同的,今天生产的一件物品与明天同等条件下生产的一件物品是一样的,它们的作用是完完全全相同的;一棵树上两片健康的树叶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从事物的普遍性来理解文物的第二特征,它不应仅仅理解为文物本身成为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更重要的是文物本身所包含的、附属于文物身上诸如创造这件文物时的工艺水平、科学技术、审美观等等各方面的社会历史信息必须已经成为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即文物的内涵已经成为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当然文物所蕴含的信息的这个时代是必须已经成为过去,它才具有不可能再重新创造性。简单地讲,文物必须是过去时代的物品,即这个时代必须已成为过去,它要具有一定时间界限的。当一个时代没有成为过去,一件物品还在使用,它就不具有不可能再重新创造性,这个时代创造的物品也就不具有不可能再重新创造性,它就不能算为文物。
  有人会问:若以上述文物的第二特征来确定文物,有很多纪念类文物岂不都不能算为文物了?其实这里一点儿都不矛盾。纪念类文物重要的不是文物本身,而是要通过这些文物来表达、还原、纪念与这些文物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不管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来讲,这个人物或事件都具有惟一性,都是不可再生的,因此与之有关系的物就具有了文物的不可再生性。
  在正确理解把握文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文博单位不应该跟随文物市场随波逐流,将文物概念无限扩大化。“文物”市场上的物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尽管有些物品的工艺、经济、收藏等价值都非常高,只要它们不具备文物的二大特征,都不应该将之称为文物。文物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品在收藏界占有特殊的地位,受到收藏界的宠爱,但它并不是收藏界收藏的惟一对象。收藏对象可以包罗万象,全凭各人的爱好。在文物市场上,任何物品只要有收藏需求,它就会出现在市场上,岂能将文物市场上出现的收藏品统称为文物?文博单位应该坚持以文物的概念和二大特征为准则来判断是否是文物,不能从经济价值等其它方面来决定是否是文物,从而起宣传、引领文物工作作用,促进文物市场、文物工作朝健康的方向前进,而不应被文物市场表面现象所误导,将文物概念无限扩大化。
  同时博物馆要如何面对那些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还不能算为文物的物品?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博物馆等各个收藏单位要根据自己的主题决定征集、收藏的范围,这些物品若与自己的主题有关、与自己的陈列有需求,就应该征集、收藏;比如各行业专题博物馆即使是今天生产的新型物品都应该收藏;否则大可不必忙着征集、收藏。但是不管征集、收藏与否,博物馆都不应该将这类物品冠名为文物。文物工作不单独是为了文物本身,更重要的是人们通过研究文物来获取它所蕴含的信息,了解、还原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以探索人类的发展一般规律。这也是博物馆及文博工作者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