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祠堂涵载千年人文血脉

作者:佚名




  车至汕遮公路东涌镇文明路段,气势恢宏的东涌民俗馆便豁然出现在眼前。
  接连穿过高耸的两道石门大牌坊,走过宽阔的石板广场,进前殿,越中堂,我们径直来到供奉黄氏先人灵位的后祠。
  
  门前拜亭,琉璃屋瓦,小巧精致。大门走廊两端,两条镂空雕刻的巨龙蟠柱而上,似欲凌空飞舞,威猛传神。大门四周石壁雕刻,琳琅满目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人物造型,传神有趣。左侧刻黄氏“祖公诗”曰:
  迅马登程住异乡,各寻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敬祖宗香。
  瓜瓞绵长天庇佑,三七儿孙永炽昌。
  
  右侧“祖母诗”曰:
  峭公原来娶三妻,官吴郑氏廿一儿。
  创业兴家分开去,回来报恩省亲谊。
  尊年八九惟期会,叶落九州同根枝。
  莫论贫贱与富贵,相逢思念和合时。
  黄氏“祖公诗”与“祖母诗”,合称“认亲诗”,有内外句之分,前为外八句,后为内八句。“认亲诗”是一组独特的民俗宗族密码。旧时黄姓人在认宗亲时总要对方背诵“祖公诗”,甚且进一步要兽求念“祖母诗”,只要能背得出这组“认亲诗”,便可认祖归宗,亲如家人,不但可得到关照,而且还可“登堂入室”,受到浓情厚意的接待。
  据考,黄氏“祖公诗”与“祖母诗”出现时间并不一致。“祖公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祖母诗”的出现是在唐朝末年。今之黄氏后裔也有人把“祖公诗”称为“上马诗”、“遣子诗”或“认祖诗”。
  关于“祖母诗”的来源也有段故事。
  周太祖广顺元年(公元951年),福建黄姓先祖黄峭年八十,娶上官氏、吴氏、郑氏三妻,共生二十一子,弃官归隐在家,眼见王朝更迭频繁,回顾自己在动乱中的一生,深感“多寿则忧,多男则惧”,要想延续嗣裔,激励子孙上进,非使其自立自强不可。于是,召集姻亲安排家事,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以奉侍父母,其余十八位俱令各走他乡,信步由天,相地而居,随地命名,开创家业,立志四方,放眼天下。峭公将所积蓄的资财均分众儿子,并将祖上历代相传的“祖公诗”各授一份。他的三位夫人也各作诗一首以作赠别,被后裔尊称为“祖母诗”,上面所提的只是其中的一首。
  由于年代久远,各地辗转传抄,文字有很多差别,内容大体相同。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潮州、梅州和惠州三府的黄氏子孙共同在潮州城兴建大宗祠,各州府县黄姓后裔代表,公议重修祖公狙母诗,作为各地宗亲验诗认亲之用,并将“祖母诗”三首合一,流传于粤东各地及海外东南亚等地至现在。黄氏族谱一般都载有这两首诗。
  东涌黄姓族人先祖钱塘公于宋末元初,为避战乱率族人辗转至品清湖畔定居,繁衍生息,子孙遍布海内外。据《东涌黄姓族谱》载:“孺公是科亦中进士,第远提举任惠州,公生三子,长芸植,二次行植,三日植。芸植公配妣吕氏,生讳烨公,字钱塘,宋宁宗开禧二年,中进士第。度宗庚午岁时任广东签宪大夫,即广州府治所也。其时金兵侮,元贼势猖獗,迭迁海丰金锡都东涌。”
  东涌黄姓后裔谨记祖训,立志四方,历代人才辈出。有勇闯天下的巨贾能商;有独领风骚的文人巧匠;有造福一方的官绅豪客。祠内石柱有联曰:自宋及清三有公七有德世泽绵长昭万古,由闽入粤五能创八能承家声丕震壮千秋。
  漫步祠内,漆金的祖宗灵位摆进了檀木刻就的神龛,层层叠叠,威仪而神秘。这是千年家史的浓缩,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袅袅香烟升腾起的是黄氏后裔对祖训“晨昏须敬祖宗香”的记取,也是对后来人“朝夕莫忘亲命语”的寄望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