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别具生面的海陆风情

作者:罗 镲 梁水良




  “挽面”、“婚嫁”、“喂奶”的民间生活
  
  旧时女人时尚“挽面”。这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方法。“挽面婆”一头用嘴叼,一头用手指缠着,用线交叉在女人的脸上“绞”来“绞”去。绞去的是女儿脸的汗毛,换来的是少女满面的春风。
  “元宵灯夜亮晶晶,新娘生来有十成,千乡万里你唔嫁,爱嫁东涌行时(非常好)兄!”从外地嫁来的新娘羞答答地站在厅堂的中央,手捧茶盘,斟茶向客人敬饮。客人们饮完茶后,要做“四句”(四个字的祝福语),如:“茶杯亭亭,新娘光荣,安者(夫妻)相好,今年添丁”;“茶杯亭亭,新娘生好,玉立亭亭,福荫家庭”。做完“四旬”还要给新娘“贴封包”。客人者,邻居也。热情的村民蜂拥而来,新郎新娘高兴得一辈子也忘不了。
  旧时的东涌乡,农家主妇既要干农活,又要做家务,是“包内包外,包山包海”的角色。年轻的母亲,刚从田地里耕作回来,卷着的裤管还来不及放下,一听到儿女饥饿啼哭的声音,便匆匆地抱起,侧坐在床沿上喂起奶来。
  
  “吃咸茶”、“做游戏”、“推栏”的古俗民风
  
  女人总有女人的快乐。“茶钵响滤滤,做人媳妇要勤家,无论功(空)课相干做,有碗茶水相干扒。”不管生活多么繁忙,妇女们总会趁空聚在一起“吃咸茶”。“男人间仔头,女人茶碎语”,妇女们吃起茶来谈天论地,无所不议。“吃咸茶”还是海陆丰的待客之道。清举人黄汉宗“成茶诗”写道:“海丰时俗尚成茶,牙钵擎来共一家。厚薄人情何处见?看她多少下芝麻。”
  
  “三箍番薯扛粒米,所配咸菜加菜脯,”农家生活艰难,但农家孩子拥有自己的快乐天地:一群小孩做《蒙蛤仔》游戏,一孩用手帕遮掩眼睛,谁被摸中便代替他摸其他的孩子。祖母坐在天井边,一边监护孩子,一边缝补衣裳。刚从地里回来的男人,一放下锄头,便拿起“水洛竹”(用大节竹做的水烟管),点燃纸煤,咕隆咕隆地抽起水烟来,在烟雾迷蒙之中,笑呵呵地看着孩子们做游戏。
  “春米”、“推栏”、“风谷”等词汇,现在的人听了觉得陌生,但它曾与我们过去的生活相处已有上千年,农家一天也不能离开它阿!几位妇女“推栏”,再把磨去外壳的稻谷放进“风谷”扇去谷壳,使其成为糙米。再加工“春米”便可成白米煮粥煮饭。这是一种古老的农家粮食加工工具和作业方式。
  
  “海盐滩晒”、“敲莲仔”、“闸薄”的民俗工艺
  
  东涌盐业历史悠久,史书记载始于汉代。司马迁《史记》:南蛮地方有“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唐宋年间,海丰盐业有古龙,石桥两大场,生产规模颇大。古龙即是现在的东涌。
  东涌人元朝初年便开始了“海盐滩晒”的作业。通过垦池、撒盐种后晒成盐,然后用“扒骨”和盐粪箕将盐归堆,用“草排”围住盐堆,以免被雨淋化。盐民在扒盐的过程,常常因工作繁重,饥饿难忍,因此形成了一种“吃走町”的风俗。所谓“吃走町”,就是生意人担着“层糕馃”、“馃卷”和饭菜等到盐町旁,或出售,或进行货物交换。旧时东涌乡还出现一种“担西盐”(当地人对担私盐的含蓄称谓)的谋生方式,他们用肩挑的方式把盐挑往惠来、陆丰、惠州等地出售。“盐町养人门路钱,起早摸黑担西盐,披星戴月几埠路,担去担返艰苦人!”,这首民谣唱出了青年“担西盐”者的辛酸。
  东涌乡濒临品清湖,乡民们既可耕山又可牧海。妇女们空闲时常在家里织“莲”穿“网”,供男人们在内湖(当地人对品清湖的别称)捕鱼。在内湖捕鱼需要掌握“涝水”,当地谚语“初一十五当午‘可’,初九廿三早干晚干”说的就是“涝水”规律。渔民捕鱼最具特色的是“掠莲仔”。一只“莲仔船”驶进内湖,一个渔民掌舵摇撸,另一人将“莲网”撒向湖面。渔民手抓木棒敲打木板,发出“酷、酷、酷”的震动声,使鱼儿受惊而上网,这种捕鱼方式俗称“敲莲仔”(或叫“敲古仔”)。“敲莲仔”捕上来的鱼大都是白仔鱼、尖头鱼、九鲠、蛴、蟹等。
  “闸薄”是另一个颇具特色的捕鱼方式。民谣唱道:“浅海渔民‘闸薄’哥,有去掠鱼嘴臭初,男人鱼虾满竹篓,妇女掠坪蚌蟹多。”所谓的“薄”是由竹条一条隔一条并用棕丝编织成的篱,“薄”一张大约5米长,高约1.5米。“闸薄”实际是一个小型的合作捕鱼队,二十几只船组成的渔队,渔民们分工合作,闸成一条长长的“薄篱”,“薄篱”将鱼群围困在里面,当水“可涝”(退潮)时,鱼群随潮水退潮,便会撞进渔民埋在“薄”下面的“浪”(竹编成的工具)里,这种捕鱼方式叫做“闸薄”。“闸薄”的渔民一般都没穿衣服,只用一条围巾作裤头遮羞。渔民们手执“靴仔”(一种捞鱼的网具),在“薄套”里“靴”(捞)鱼。
  
  “舞麒麟”、“打醮普渡”的节庆活动
  
  东涌乡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是“舞麒麟”和“打醮普渡”。“舞麒麟”的麒麟造型,一般为青头、白额、金角、白须,特色鲜明。舞麒麟重在神似,主要套路有:参神、觅食、讨四门、打拳、和五彩等。作品《太平清醮》还向人们讲述了“六社百八支槌”的来由。东涌“太平清醮”每十二年打醮一次,并且都是在龙年的“下元节”一十月十五期间举行。这是—种为地方祈祷“风调雨顺”、“合境平安”的吉祥道场活动。做法事的人为道教正一派道士,道士人数以奇数为多。他们颂“梁皇经”,祈求合境平安、五谷丰登,并普渡阴阳两界。打醮周围保护祭品的是手持木槌的青壮乡民,“六社百八支槌”就是由太平清醮这一民俗活动而出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