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2期


刘雪庵与《何日君再来》

作者:佚名




  《何日君再来》这脍炙人口的歌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刘雪庵先生谱写的。鲜为人知的是,这首风靡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曲,在它诞生后的漫长岁月中却一直颇受争议,诉讼纷纭,刘雪庵也因此蒙受了不白之冤……
  
  一名
  在抗战中成长起来的音乐家
  
  刘雪庵,1905年11月7日出生于四川铜梁县(今属重庆市)一个绅士家庭。他自幼接受私塾教育,跟随其长兄刘好生学习了昆曲,因此对乐器和古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7年应聘为养圣学校音乐教员,次年担任校长。其间支持组织了“戊辰艺术社”并亲自登台演出文艺节目,参加纪念“三一八”惨案两周年大会,谴责封建军阀卖国求荣、镇压学生的血腥罪行。1929年春,地方政府开始搜查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刘学庵被铜梁地下党组织安排去了上海。
  
  到上海后,他就读于陈望道创办的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参加了由宋庆龄、鲁迅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0年秋,刘雪庵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与贺绿汀、江定仙、陈田鹤一起,有幸成为中国新音乐奠基人黄自教授的关门弟子,系统学习了音乐理论、作曲、诗词、指挥及琵琶、钢琴等。不久,他创作了一些儿童歌曲和抗日救亡:歌曲。
  刘雪庵是为革命斗争做出贡献的一名杰出的作曲家。然而他留下的那首名曲《何日君再来》,既给了他荣耀同时也带来了麻烦。
  
  一首
  在离别中诞生的名曲
  
  《何日君再来》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1936年7月,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第7届学生自治会为先期离校的第4届本师毕业班同学举办茶话会,刘雪庵是第4届理论作曲组的毕业生,因而应邀与会。为答谢自治会同学的一片盛情,有人提议第4届本师毕业班的同学每人创作、演奏一首音乐作品留作纪念。刘雪庵想起了前不久在一次音乐会上听到的—首《永别了,弟弟》曲调,又联想到即将各奔东西的同学间的情谊,油然升起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便当场挥笔创作了探戈舞曲《何日君再来》。俄籍女同学戈拉当即在钢琴上试奏,那节奏明快、行云流水般的音符顿时使大家陶醉了。茶话会就在这首欢快惜别的乐曲声中结束。这首探戈舞曲也很快不胫而走,成为舞厅里的热门伴奏乐曲。
  这年年底,上海艺华影片公司拍摄广告宣传的歌舞片《三星伴月》,由周旋等担任主演,导演方沛霖特别约请刘雪庵为该片配曲。刘雪庵了解到此片描写的是一个初恋即遭挫折的女青年近乎绝望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即兴创作的《何日君再来》舞曲,虽然写的是老同学的惜别,但怀念之情是大致相通的,而且旋律跌宕,婉转低回,很适合剧中人相爱又即将离别的缠绵情景和氛围,于是他对方导演说:“我在毕业茶会上即兴创作的探戈舞曲《何日君再来》,很适合歌舞片《三星伴月》,请你另请别人为它填词吧。”事后他就到外地出差去了。方沛霖请《三星伴月》的编剧黄嘉谟填了歌词。于是,影片还在拍摄中,“好花不常开……”就已经流传开来。
  哪知这首歌曲经“金嗓子”周旋首唱后,这首电影插曲立即风靡了整个上海。
  这首歌的变味源于日本人的翻唱。日本第一个翻唱的是渡国滨子,她灌制的日语唱片在日本畅销一时。扩张的日本需要的是来自交战国某种“安宁”、“顺达”的气息。1941年,李香兰(山口淑子)又灌制了华语和日语两种版本的《何日君再来》,还在她主演的日本侵华电影《白兰之歌》和《患难之交》中演唱了这首歌。在重庆大后方的刘雪庵得知这个消息后愤怒不已。他觉得这不仅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不经允许侵犯了他的歌曲版权,但那时他无处投诉,有口莫辩。日文版的《何日君再来》流传到日本军营,居然也大受欢迎,人人传唱,但很快日军司令部就下了禁唱令,理由是“靡靡之音,涣散军心”。更为恶毒的是有人竟然篡改歌词,把“何日君再来”改为“贺日君再来”,这就带有了明显的政治企图。蒋介石知道后,很恼火,下令全国禁唱这首歌,所有唱片就地销毁,电台也不准播放。而共产党方面更是认为这首歌在全民抗战形势下起到了很坏的作用。
  这是刘雪庵始料未及的。但在当时他没有遭到任何打击。
  
  一位
  音乐大师的凄凉岁月
  
  1950年,在苏州社会教育学院任教的刘雪庵随校迁至无锡,学校改名江南师范学院。刘雪庵先后担任艺术系教授、主任、教务长、副院长,并被选为无锡市第一届人民代表。
  尽管刘雪庵热情满怀地投入各项行政和教学工作,但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始终困扰着他——《何日君再来》已经在内地被禁唱几十年了,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很想说清楚当时写这首歌的初衷,但没人理解和理睬他。特别是当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日渐深入的情况下,《何日君再来》更不为人们所容。1957年刘雪庵被打成“右派”,撤消了他的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副院长职务,由一级教授降为六级,调到图书馆当资料员去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何日君再来》被定性为反动歌曲、黄色歌曲、汉奸歌曲,是“美丽颓废的罂粟花”。红卫兵对刘雪庵进行毒打,夫人乔景云眼看丈夫就要被活活打死了,便奋不顾身地冲上去,用身体来掩护丈夫,造反派就调头殴打乔景云,她被打得皮开肉绽。乔景云因伤势过重告别了人世。而刘雪庵则被关进“牛棚”,后来被押往农场劳动改造。不久,他双目失明了。
  
  一场
  历时十多年的争论
  
  1984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会上,直播了张明敏演唱的刘雪庵的歌曲《来唱个翻身乐》。此后,随着思想解放步伐的加快,刘雪庵创作的全部歌曲在内地和港台彻底解禁,翻唱演奏者越来越多。最有影响的当属台湾歌星邓丽君。她先是在纽约、洛杉矶等北美地区巡回演出,《何日君再来》成为她的保留节目,几乎每场必唱。
  然而不久,邓丽君的演唱被说成是靡靡之音和精神污染而遭查禁,《何日君再来》又被说成是“汉奸歌曲”、“日伪时期的金曲”、“卖国嫌疑”而受到了批判。刘雪庵不得不拖着病体艰难地向有关方面申诉、强调这首歌当时恰恰是一首“为地下抗日工作者传递讯息的爱国歌曲”,一时争论得沸沸扬扬。
  周璇之子周伟在编辑出版《周旋歌曲100首》中,收入了《何日君再来》,并对此歌的创作和演唱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他在后记中指出:“《何日君再来》……与后来有人说的与日寇长日寇短的毫无瓜葛和嫌疑,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产生这首歌的时候,日本侵略军还未打进上海,又如何‘贺日君再来’呢?”后来在周旋歌曲集再版时又说,要“为蒙受不白之冤的歌曲《何日君再来》、为它的作者刘雪庵老前辈的清白振臂高呼,以正视听”。可惜,刘雪庵已听不到这正义的呼声了。
  1985年3月15日,曾创作了500多首作品的著名作曲家、社会活动家刘雪庵病逝于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02年1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刘雪庵作品选》,收入《长城谣》、《何日君再来》等优秀歌曲及有关纪念文章,回忆评述刘雪庵的音乐人生。1995年,78岁的著名歌唱家周小燕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登上长城领唱了她20岁时首唱的《长城谣》。2005年她在上海大剧院再次领唱,以纪念尊敬的刘雪庵先生。
  《何日君再来》伴随了刘雪庵一生的荣辱。一首歌曲竟有如此蜿蜒曲折的历程,恐怕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罕见的,令人唏嘘不已。如今,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这首歌曲已走入了人们的多彩生活,体现出一种时代的进步。刘雪庵先生在九泉之下可以宽心地瞑目了。
  
  摘自《家庭与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