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动物学家冯祚建说话

作者:邱华栋

姓名:冯祚建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37年6月24日党派:中共
  民族:汉
  籍贯:广东阳江市毕业院校:中山大学生物学系学历:大学毕业 所学专业:动物学 毕业时间:1959年9月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单位类别:科研院所 学科领域:理工作类别:研究职称:研究员 职务:原室主任从事专业:动物区系分类学 动物地理学 保护生物学社会兼职:北京动物学会理事长 中国动物学会秘书长 (冯祚建说话): 说起来我的工作性质,主要是采集动物标本,根据动物多样性的特点,以实物为基础,进行分类鉴定研究。
  一般小型的动物,比如一些啮齿类动物,像是野兔、老鼠等等,都是我参加野外考察团,和同伴一起抓捕的。至于那些大型的动物,像是狼羊虎豹,就请猎人来帮忙了。
  很长时间以来,主要是在1960年到 1990年之间这30年,我的大部分野外考察的区域,都是在我们国家的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就是西北和西南地区,当然还有西藏,这片地区是我们大陆上的隆起部分,地形地质情况非常复杂的地区,动物的分布和种类,都很丰富。所以,在这样的地区进行动物分类调查研究,几十年下来,可以说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我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哺乳类动物,这几十年,我的足迹都在这些地区伸展,对这个地区的种类、数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在宏观上有了一个把握。
  在那些无人或者很少人居住的蛮荒地区,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相对要自在一些,所以给我们的动物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你要是问我为什么会后来搞上了动物研究,我小时候是在广东长大的,仔细回想起来,,和我的一些童年经历有关。那个时候我还很小,我记不清楚具体的年龄了,总之 我很小,有一天,天气很热,我出门的时候,看到屋子外面有一些蚂蚁在忙碌着。我很好奇,于是我就靠近观察,发现有很多蚂蚁来回奔忙,互相碰碰脑袋,伸动自己头上的触角,很好玩儿,在同心协力地搬运一只死去的苍蝇。蚂蚁搬苍蝇!蚂蚁真是大力士,这个东西长得那么小,但是它们却能够依靠群体的力量,来搬运比它们远为沉重的东西。
  我观察了很久,觉得蚂蚁真是非常有意思的,简直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动物。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喜欢看蚂蚁搬东西了,我开始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而且,我还经常打死几个苍蝇,放到蚂蚁必经的路上,来观看蚂蚁搬运苍蝇和其他各种东西。
  所以,要是说起来我最初喜欢动物的源头,可能就是从观察蚂蚁搬东西这个时候开始的。其实每个人后来从事了一生的工作,可能都和他的童年或者少年时代,对某个东西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关联的。
  后来,我就比较注意各种昆虫、动物的生活状态,渐渐地有了兴趣。但是我告诉你,说起来你会觉得好笑,我其实一直都很害怕无脊椎动物,就是蚯蚓、蜈蚣等等,我可是从来都不敢用手去抓蚯蚓的。你看我研究了一辈子动物,到头来还是害怕无脊椎动物,这是不是很好笑?
  你看,蚯蚓软软的,小时候我看见别人拿个棍子挑着玩儿,我就觉得恶心害怕。哎呀,人人都有自己的克星呢!什么?你也不喜欢无脊椎动物?啊,是啊,这个无脊椎动物因为没有脊椎,浑身软软的,确实让人非常不舒服。是,你说得对,很多人都害怕的。
  所以,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同班同学有好几个都考上了中山大学生物系,我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就不想选择昆虫研究专业,我相对更喜欢大的动物,于是,我就选择了研究哺乳动物专业。
  在大学里面主要是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了。中山大学生物系很好的,我在学习的那些年,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我后来参加工作、进行实地动物调查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1959年8月我大学毕业之后,就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就是现在这个地方,在北京北四环的边上。可是,报到的时候,我记得,当时这里可是荒草一片的,就在我们这个动物研究所的前面的荒草滩上,有很多野兔子,也不怎么害怕人,你要是从这片草滩上经过,它们就四下乱窜,很容易打到。对,那个时候正是所说的“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要是能吃上兔子,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我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报到没有多长时间,受组织上的指派,马上就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于1960年出发,前往横断山脉区域,去进行野外考察了。我记得那个地方当时叫西康地区,就是今天的云南、四川等等交界的地方。那个地方的地理地质情况非常复杂,落差很大,气候多变,因此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是地球上比较少见的区域,是非常好的科学考察研究的对象区域。
  我作为考察队年轻的动物研究者,主要任务是对横断山脉的野生脊椎动物的分类、分布、栖息区域特点等等,进行广泛的研究。
  这个考察活动前后进行了两年,从1960年到1962年期间,我都是在那里进行野外动物研究的。
  确实,第一次跑那么远,到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一开始我很兴奋,一路上有很多浪漫的想象。你想现在要是让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又是学生物的,搞动物研究的,有了野外调查的机会,当然是非常兴 奋的。可是,到了那个地方,我才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累。你想想,在人迹罕至的山上上下奔走,每天要爬很高的山,光是爬上去,就很费劲了,别说还要捕动物标本了。动物动物,就是不停地动的活物啊!我们自己都累趴下了,还怎么去抓活的动物呢?
  当然这是一开始的情况,后来就慢慢地适应了。而且也掌握了爬山的技巧了。横断山脉的景色非常迷人,那个时候很多地方都是原始森林,没有遭到任何的破坏。真是眼界大开!自然界的那个美!我是搞科学研究的,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这个你们作家记者可能是很擅长的,怎么美我一时还说不明白,容我慢慢地讲吧。
  横断山脉地区因为海拔很高,地质地理条件非常丰富复杂,天气多变。在山下还是暖和的夏天,爬到了半山腰,就渐渐地变成秋天了。当我们爬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天气很快变冷了,再往上面爬,就是冰雪世界的冬天了。
  所以,每天我们都要体会三个季节的感受,这就叫做“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真是恰如其分。每次上山的时候,我们都要准备三个季节的衣服,到最后就是棉衣在身了。
  我们开始一般跟着当地的马帮上山,因为他们熟悉路径。我们也要依靠当地的猎人,要是抓捕标本,没有他们的帮助,很难抓到那些大型动物的。
  你问我当时中国动物研究处在什么水平?当时的水平,当然不高啊!我们国家的动物研究,在解放以前,可以说是很初级的,民国时期,做了一点点,大部分研究工作,实际上都是从1950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才开始着手的。战乱年代,人命都难保,哪里还有人管动物呢!
  所以,只有等到战乱结束,人们的生活稳定了,社会也稳定了,科学研究才能有个正常的环境。当时,我国的动物研究是空白地区很多,就是说,我们的国土上,哪个省,哪个地区到底分布着什么动物,有什么样的种类,它们又有什么样的习性,大都是不清楚的。这对于我们这个大国,确实是不应该的。
  ,
  而且,我们的动物的标本非常少,少得可怜。我们没有自己专门收藏标本的博物馆,我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这方面,也是很匮乏的。一切几乎都是要从头开始!我们就是这样着手我们的工作的!主要事迹:
  冯祚建,广东阳江市江城区人,中山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毕业。曾赴匈牙利和美国分别接受“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FAO主办)及“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CRC主办)的培训。曾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脊椎动物分类与区系研究室副主任、《动物分类学报》主编及其他刊物常务编委、北京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秘书长等职;1996年被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聘为“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及领导小组副组长。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西藏哺乳类》和《可可西里地区生物与人体高山生理》专著2本,另参与编写的专著9本;科普著作有《动物世界》(2000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主编)和《人与动物》(2000年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之一),另发表文章25篇。 (冯祚建说话): 在西部那些人烟罕至的地区搞动物研究,条件当然很艰苦了!不过,那个时候我可殳有觉得。 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打篮球,你别笑, 是不是看我个子不高,就觉得我不可能打好篮球?这你可错了,我的篮球打得很好的!广东人个子高的不多嘛,打篮球大家都还是要靠技术,对不对?
  我是我们中学篮球队的主力,也是大学篮球队里面的候补队员,所以,在少年和青年时期,我的体质就很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你看我们后来进行野外考察,一出去就是半年多,算起来,至少有3个月都是在山上和荒原上,经常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区上上下下,没有一个好体质怎么行?
  在海拔那么高的地区,非常缺氧,氧气只有低地地区的一半左右,很多长期在这样的地区生活和工作的人,都有了心肌肥大的毛病。而且,因为大脑缺氧,人的记忆力也会不好,每次我下山来,一些比较熟悉的人,我看着脸熟,可就是叫不上人家的名字,只好以笑容来面对人家,你说这多尴尬!这样的状况,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可以完全地恢复过来。
  什么?荒原上那些动物害怕不害怕我们?它们当然有些害怕了。它们可不知道我们是干什么来的。
  哎呀,在那些地方,野生动物的警惕性虽然很高,但是它们的好奇心也很强的。比如我们的考察队,在野外搭帐篷的时候,我们的帐篷有红有绿,有七八种的颜色,很好看的,在蛮荒的高原上,非常扎眼。
  所以呀,那些比较大型的动物,比如藏羚羊,比如藏野驴,都很好奇地来看我们,距离我们50米左右的地方,站着不动,观察我们。我们有牦牛队,有马帮队,走着走着,发现藏羚羊已经混进了我们的队伍,卧在地上休息呢。藏野驴也是,甚至到距离我们二三十米远的地方观察我们,根本就不害怕我们。
  你问我抓过熊猫了没有?没有,我没有在野外抓过熊猫。但是熊猫也是我们的重要研究对象。这个家伙可是我们的国宝。既然是国宝,那就有它成为国宝的理由。
  我给你说说哺乳动物中最珍贵的大熊猫吧。这大熊猫,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最古老的珍贵稀有兽类之一。大约在300万年以前,大熊猫的祖先,就已经形成了,并且广泛地分布于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成为那时候这一地区的主要动物之一。
  但是,大约在第四纪冰川时,由于整个大陆都受到大面积的冰川覆盖,许多动植物都没有能躲过冰川的袭击而被冻死了,只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里面的高山峡谷地带,未曾经历大面积的冰川覆盖,所以,在该区域生活的大熊猫幸存了下来,并进化成为现在的大熊猫,成为动物世界的“遗老”。
  这就是大熊猫十分宝贵的原因。而与它同时代的其他动物,你看,比如剑齿虎、猛犸象等等,目前只有化石存在了。,
  所以,和今天的大多数哺乳动物相比,大熊猫就好像是“活着的化石”一样,非常珍贵,因此,人们常常用“活化石”来形容这一物种的古老和珍稀。
  大家都知道这个物种只有中国才有。在我国,我们的祖先,早在4000多年前就认识了大熊猫,并一直将其视为珍贵的物种。
  从对国外的影响和传播上看,1869年,法国神父、传教士戴维在中国四川宝兴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熊猫,他是西方世界第一个见到大熊猫的人。1870年,经巴黎自然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华德研究并正式给予了科学定名以后,大熊猫,就一直是国际动物学界所关注的动物明星,并多次在全世界掀起关注大熊猫的热潮。
  当前,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一些国家,保护这一自然历史变迁的真正“见证者”、动物界的“元老”和活化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 热点。、
  一位前苏联动物学家这样说道:“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货真价实的瑰宝,它是非常美丽、标新立异、令人惊叹的动物”,今天的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都用大熊猫的形象来做自己的会徽、会旗图案。可见人类对大熊猫的喜欢程度和关注程度。
  我们也用熊猫作为礼物和和平的使者,送给了美国等一些和我们在外交关系上非常重要的国家,那些个国家的人民,都非常喜欢大熊猫。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