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闲话三国人物(之二)

作者:谈 歌

之谈。孔融跟杨修关系好,都属于才子一类的人物,最后也让曹操宰了。
  有一出新编的京戏《曹操与杨修》,把杨修写得大气得很。我感觉编剧有些草率,至少是对杨修这个人不够了解。杨修这种小聪明的人,绝不会成大器的。古人有一句名言:君子善断,小人善猜。总是整天猜测领导的意图,就是小人,就是小聪明。什么是小聪明?就是小心眼儿,小把戏,小儿科,小玩闹。
  杨修的下场,为小聪明者戒。可是戒得了吗?改也难。
  写到这里,扯两句正史,其实杨修是死在了曹植身上,跟“鸡肋”一说无关。曹操本来就不想让曹植接班。可是杨修几个人(包括孔融)拉帮结伙,上蹿下跳,就是想把曹植弄成曹操的首选接班人。这不惹曹操生气吗?这可是我们老曹家的事儿啊,我不想让曹檀当大老板,你们外人瞎鼓捣什么啊?留着你们几个,不仅这天下安生不了,我老曹家也安生不了啊。杀!
  这不该杀吗?
  
  该杀的张松
  
  张松是一个叛徒的典型。
  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叛徒。不是那种挨打不过,受不了皮肉之苦,骨头一软,投降了敌人。他是主动出卖国家利益,暗中给敌人当奸细的那种叛徒,更可恶。
  按照《三国演义》上讲的,张松是个才子。什么是才子?就是聪明的知识分子。《三国演义》上描写他有过目不忘之才,也就是说他记忆力好,就好像他天天吃“生命一号”,跟吃炒黄豆似的。仗着这点本事,他把曹操身边的那个才子杨修唬得一愣一愣的,还让曹操把自己一本刚刚完成的兵书《孟德新书》给烧了(他读了一遍记住了,读完了就给人家背,好像真是别人写的书,他早就看过了似的)。读《三国演义》读到张松这个人物时,主要是这个细节引人注目。
  张松这件事做得有点太阴损了。这人首先是心理阴暗。哦,就嫌人家慢待自己,就出此下三烂的招数。实在不妥当,为人不厚道。写本书多不容易啊,点灯熬油的,曹操还不是专业作家,肯定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辛辛苦苦写成的一本书。你就骗人家给烧了?连底稿都不留。这至少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遗憾。谈歌读到此处,倒是十分敬佩曹操,有气派,如果自己写的书真是与古人有雷同,干脆烧了,何必重复出版呢。不像当今有些小家子气的人,天,写本书得多少心血啊,管他与古人雷同不雷同呢,出版社不出,咱自己花钱先出了它。卖不卖的,送人也扬名啊,总归是自己的心血啊。可是曹操没有这样做,显得大气。
  扯远了,再说张松。这人真不是个好鸟儿。应该说,他是卖主求荣的典型,吃里扒外的范例,是知识分子的败类。刘璋让他出使曹操,他却私下另藏着一个心眼儿,画了一张西川的地图偷偷地带上了。怎么回事?他是看着刘璋不行了,才想着另攀高枝,准备投靠曹操的。果然是这样吗?是。这是他临行前跟密友讲的。他说,我看啊,这刘璋快不行了,咱们得想后路啊。曹操那个企业倒是效益一直不错,我想投奔他去吧。可咱也不能空着手儿去吧。这份地图,等于见面礼吧。树倒猢狲散。可是大树没倒呢,张松这个聪明的猴子已经准备先跑了。这真是一只聪明绝顶的猴子啊,心眼儿活。
  其实,刘璋虽然无能,可是他手底下有许多血性充足的文臣武将。文如王累,悬城死谏;武如张任,宁死不屈。怎么就出了张松这样一个卖主求荣的败类呢?谈歌感慨,张松在刘璋手下工作了多年,也是一个高级干部,什么职务?大概是副秘书长一级的干部吧?他在刘璋的企业里,至少也得到过不小的利益吧。怎么说叛变就叛变呢?莫非是他的个人利益没有满足(比如职称啊,住房啊,工资啊,或者没让他出国考察啊,种种)?他才想着另投靠他人。如果这样想,就是给张松这类人找借口。这种人其实是人品上出了问题,他才不管曹操是不是汉贼呢(古今中外这种知识分子不乏其人,有奶便是娘。在他们那里,什么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都是扯淡),他只是想让曹操重视他。只要皇军不亏待我就行了。他到曹操这里出公差,暗揣着一个心思,就是来出卖主子的。想把地图献给曹操。在曹操这里弄个一官半职。他在曹操面前一通卖弄,可是曹操瞧不起他(写到这里,挺服气曹操的,他比刘备有眼光)。张松碰了一鼻子灰,大大地伤了自尊心,赌气回来了,半道上路过刘备的地面。刘备隆重接待了他。
  说实话,刘备隆重接待张松,事先绝对想不到张松兜里揣着西川的军事地图呢。他大概只是想拉拢一下张松,借机拉近与刘璋的关系。好让张松在刘璋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为今后自己图谋西川先进行感情投资。也就是这么点心思。其实张松势利眼着呢!他一开始觉得刘备大弱,就没打刘备这张牌。要不然,怎么先想着把地图给曹操呢。虽然他开始没把刘备当盘菜,可是地图都揣出来了,总不能再揣回去啊。那岂不是白折腾了?这张图给不给刘备?先看看刘备怎么样吧!张松这就瞄上刘备了。
  刘备多会来事儿啊。好,又是高接远送,又是 酒肉招待。临别,再给张先生弄点土特产,保不齐还偷偷塞了红包呢,自是大大地满足了张松的自尊心。张别驾这才把地图献了出来。卖给谁不是卖啊。总不能白白偷着揣来再揣回去吧。曹操那里不行,就退而求其次吧。你刘备也将就了。刘备真是喜出望外。好家伙,困了人家给了个枕头,饿了天上掉了张馅饼。这张松怎么能把这高级机密的军事地图带出来了呢。行了,张先生,真是谢谢您了。您给了我这么大的好处,我一定记住您的恩情。您放心,如果我将来到了成都,当家做主了,我一定好好提拔您的。
  张松献给刘备的这张军事地图,给后来刘备进取西川打下了胜利的基础。可惜了刘璋手下那些宁死不屈的文人武将们,如张任者,王累者。可是历史就是这样,小人的卑劣,往往比英雄的高尚更起作用。
  读到张松时,谈歌感慨颇多,刘璋也算是一个正人君子,就算是窝囊了点,也不致手底下出这样的人物啊。以刘璋的目光,就算短浅,也应该对手下的干部们有一个考察。如何就让张松这样有才缺德的知识分子混入了干部队伍呢?而且还能接触到企业的核心机密,把顶顶要紧的军事地图弄出去了。张松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至少也是读过圣贤书的,至少也应该懂得吃人家的饭,操人家的心。这算什么啊?那些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退一步讲,如果是刘备主动找到你家里去了,行贿,拿出一箱子美元或者英镑,晃得你张松眼疼,你一时犯了财迷,把持不住,或者你张松碍于组织纪律,不好出面,正赶上你老婆原则性不强,党性不强,一时挨不住,收了刘备的银子,就把地图给卖了,这也算是一说。可是这算怎么回事啊?是你主动偷出去卖给皇军的啊。这就是叛国,就是汉奸。这样的人不论多么有才,才高八斗也罢,以至九斗十斗也罢,也都应该杀掉。后人不能以张松这类是人才,就把这叛国的事儿抹去不提了。这是政治上糊涂。
  我给大学里讲过中文课,有一次讲到历史上一些变节的文人时,一些学生的态度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都对这些文人汉奸景仰不已,格外崇拜一些汉奸文人的才华,都快成了这些汉奸

[1] [2]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