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秘境

作者:白 描

到晚古生代末期才完成。地质学上将这次构造运动,称做华力西运动。
  华力西运动使海水消退,欧亚大陆连成一片。在距今约7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地球发生的最突出的事件,是非洲与欧洲的接近和印巴次大陆与亚洲的相撞,其结果使一部分岩石圈上层物质互相推挤,形成了横亘于南北半球之间,绵延几乎达到地球半周的最雄伟的山系和高原,它西起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经南欧的阿尔卑斯山,东延至喀尔巴阡山,接高加索山、土耳其和伊朗的高原和山地、帕米尔高原和山地,向东就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昆仑山脉,正是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产物。
  在昆仑山脉的基底还是海相地层的时候,这里便经常发生火山活动。到了后来,山脉隆起,由于太平洋跟周边大陆的相互挤压,使大陆边缘的构造带持续发生强烈的变形和岩浆作用,这些作用一直到现代还在进行。1951年,位于于田县境昆仑山中的卡尔达西火山群的一号火山曾爆发,并伴有现代火山泥石流。
  亿万年来,昆仑山脉强烈的新构造运动,致使相关沉积物埋藏深厚,许多地方分布有火山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一些地方还保存有中更新世玄武岩流与火山口。在基底构造层中,有着前寒武系的镁质碳酸盐岩,并有岩浆侵人活动的产物。
  沧海桑田的轮转变化,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总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美玉,便是地球奉献出的神奇结晶。
  昆仑山美玉被人类发现并利用,起于何时,无从查考。最初给世人提供可资参考的信息的,是河南一位农民,一个盗墓贼。
  此人名叫不准,晋时河南汲县人氏。咸宁五年,不凖贼胆包天,盗掘了汲县境内的魏襄王冢。所盗珍宝价值几何,早已无人去追究了,但他随手从墓内带出的一套竹简,却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趣,价值远远超乎那些珍宝。这就是被后世视为重要文化典籍的“汲冢竹书”。
  “汲冢竹书”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晋代学者郭璞为其作注,将其合并成书,这就是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主要记载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阳纡之山、群玉山等地,到达西域西王母之邦,与西王母宴饮酬酢的故事。这条路线,用今天的地理概念来讲,就是从河南洛阳出发,北行越太行山,经由河套,然后折而向西,穿越甘肃、青海、新疆,到达帕米尔地区。
  《穆天子传》中记载的穆天子与西王母的交往,颇为动人。穆天子与仙女西王母宴饮瑶池,两人杯觞交酬,诗歌唱和。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愿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很有些情切意绵、惺惺相惜的味道了。《穆天子传》还载:穆王在西域见有黄帝曾设的策府。策府,即玉策之府。还记述了西域诸多专以攻玉为业的部落,如居于羽陵(今新疆英吉沙地区),首领为我国史籍记载西域攻玉有姓名可考第一人的潜时的部落,居于黑水(今新疆叶尔羌河)之滨的重邕氏部落等。书称这些部落的成员善于将各种玉材雕琢成美器,部落里还专设有“雕官”。穆天子“取玉三乘,玉器服物,于是载玉万只”,盛赞西域:“唯天下之良山,宝玉之所在”。
  《穆天子传》诚非信史,但其载述屡被各类史典采用,也绝不是毫无根据的。历史文献《竹书纪年》也记载了西域的美玉:帝舜九年。“西王母之来朝,献白环玉块。”《晋书·律志》还记有,舜时西王母曾献韶华之管,以玉为之。
  由此可见,昆仑山美玉的发现并被人们所用,早在帝舜之前,就很有一段历史了,至西周,已呈蔚为壮观之势。
  《穆天子传》称西域的山,为“群玉之山”。
  这“群玉之山”,便是昆仑山。
  在古代,人们认为昆仑山是“万山之祖”,这不光因为它巍峨雄伟,有奇花异木,珍禽瑞兽,还因为它盛产美玉,连皇帝和神仙都将其作为长生不老的灵妙之物。这座与秦岭相携构成分隔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纬向山脉,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之东的安大力塔格和阿拉孜山,中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珠塔格、柳什塔格,东至且末县南阿尔金山的肃拉穆宁塔格。玉石矿带绵延1100多公里,在冰雪覆盖的高山深川里,分布着众多原生矿床和矿点。玉的品种丰富多样,仅以色而论,据《新疆图志》载,便有“绀(红青)、黄、青、碧、玄(黑)、白数色”。所以称昆仑山为“群玉之山”,实不为过。
  在邻近上海的昆山市,亭林园大门外牌楼的额枋字板上,正面刻有“玉出昆岗”四个金色大字,系从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书《研山铭》等作品中集字而成。这四个字,最早出现于南朝梁武帝时周兴嗣编撰的《千字文》中。《千字文》有“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岗”之语,昆山人将这四字当作宣传昆山的广告用语,并由昆山市电视台拍成介绍当地风物的《玉出昆岗》系列电视艺术片。昆山人这样做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西晋时的陆机、陆云两兄弟,出生于上海松江的佘山,这个地方历史上曾划归昆山县,人称“小昆山”。太康末年,两人到了洛阳,文才轰动一时,时称“二陆”。陆机后来官平原内史,直至后将军和河北大都督;陆云任清河内史等职,二人同时在“八王之乱”中遇害。他们的祖父陆逊,曾因战功被封为“华亭侯”。父亲陆抗,也是孙吴名将。后人仰慕兄弟二人,将他们比喻为美玉,遂借用《千字文》中的“玉出昆岗”作喻。王安石就有诗纪:“玉人生此山,山亦传此名”,就是纪念二陆的。其实《千字文》“玉出昆岗”的本意是:美丽的玉石出产于昆仑山。昆山人聪明,照搬美文名句用作自我宣传,虽有掠美之嫌,而又无可挑剔。
  众所周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有一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丝绸之路”的前身,是条“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约有1600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却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新疆玉。新疆玉首开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在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远远超过丝绸。而“丝绸之路”是后来丝绸交易商人利用“玉石之路”这一古老的通道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新疆玉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开路先锋。据乌兹别克史记载,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有新疆和田玉在那里出现,经由昆仑山北麓运送过去。在巴基斯坦古城塔克西拉,也曾发现过公元前一世纪由中国新疆运去的软玉。
  公元119年起,张骞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在于阗一带登崇山峻岭,穷玉河之源,将捡得的美玉献给汉武帝,玉质之出众,令朝野上下叹为观止。张骞打通通往西域之路后,新疆玉石输入内地的数量陡然增多。有专家说,汉武帝之通西域,主要目的就是要用中原等地所产丝绸,来换取西域的珍宝。所谓珍宝,一是汗血马,再就是玉器。汉郭宪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