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9期

躺着读书(之三)

作者:陈 村




  第十篇
  
  《音乐圣经》(上卷),林逸聪著,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99.00元。
  这本有一百八十万字的工具书还仅仅是上卷,它的下卷在紧张编撰之中。前些天看到来上海主持《三联生活周刊》创刊四周年酒会的该书作者,他说眼下忙的就是这件事(此人本名朱伟,原是《中国青年》杂志社的文学编辑,被高人挖到《人民文学》杂志,谁知一出手搞了个著名的“一二期合刊事件”,惹出不大不小的麻烦,从此脱离文学界。现在是《三联生活周刊》《爱乐》《华夏》的主编。他编的杂志也很好看。此人是“编辑狂人”,为此宁可放弃创作。他过去的理想是“蓝登书屋”,出版最好的文学书籍,现在的理想就不知道他了)。
  我常听听西洋的古典音乐,一直遗憾没本好用的工具书。我是不认识英文的,何况认识英文也不管用,音乐中的许多曲名是意大利文或法文、德文。有书就好多了。此书是到现在为止,我所见到的中国大陆出版的最完备的一本音乐曲目、CD版本的典籍。此书不便宜,但看了里面介绍的无穷无尽的好曲好片,更觉得自己寒酸。那么多那么多的动听的音乐,是天堂里才有的声音啊。
  什么时候,此书能出个电子版?检索更方便。
  
  《隐居的时代》王安忆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18.50元。
  这是王安忆最新的一本中短篇小说集。九短五中,共十四篇。
  王安忆是个生在南京长在上海的作家。除了在淮河边插队落户和徐州的文工团生涯,以及短暂的出国访问,她一直在上海的西边静悄悄地生活。她过的是那种半隐居的日子,基本不去电视台电台露脸,不参加没什么意思的聚会,只在家读书、写作和看电视。
  她的写作始于儿童文学,但很快就写起了成人。她的《雨,沙沙沙》曾是许多少女爱读的小说。她早期小说中的“雯雯系列”,是这代女性走过来的心理的见证。近年所写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以一个上海小姐的一生为线索,是她倾心倾力创作出的好书,有种可以留给以后的人读读的品性。她只写过较少的非虚构文字,也曾去复旦大学给学生开课讲过小说的技术。王安忆的写作总在变化,她是少有的不断提高自己的作家。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坛的常青树,她是持续写出好小说时间最长的作家。有的人写着写着就重复自己了,写着写着就不见了,而她一直在那里,并一直在探求新的更合适的观念和手法。
  我在刚写完的《长看王安忆》一文中说,“在中国的职业作家中,她是最像作家的一个。没有宣言,没有旗帜,没有花絮。在长长的岁月中,她总是有作品,总是有新的好的东西。对她,你可以期待。你可能比她辉煌,但没她的古朴。她就是那样,死心眼地在傻做,你能奈何她吗?”
  其中的作品大多写于《长恨歌》之后。书中,可见到她对民间社会的关注,对不动声色的叙述的追求。过去的场景再次出现,并有了新的意义。那些日常的生活图景,在她看来,比泡沫般的幻影更为精彩。即便写那些比较时髦的题材,如《我爱比尔》中的异国恋,她也不会写得一览无余。她生性多思,下笔有分寸,讲究“刀功”。此书中的小说,和她往日的作品比,更加不动声色。按她的话,是记录了简单的生活。她从以前经历过描写过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新的意义。有一点凝视,有一点欣喜,对人的审读更加冷静、准确、有力。
  即便已经读过,此书可以再读一遍。
  一九九九.十一.五
  
  
  第十一篇
  
  《境界——关于围棋文化的思考》胡廷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35.00元。
  此书的作者是上海《解放日报》的记者,他采访围棋已有十多年了。先前曾出过一本描写棋人的《黑白之道》。此书换了一个角度,言说文化,阐述围棋对非职业棋手的意义,对人生的启示。围棋确实是一门奥妙非常的学问,我曾说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虚实、厚薄、大小、死活、疾缓等令人生发无穷联想。它的空,它的味道,它的周边和中央,它的弃子和屠龙,一动一静,均有大文章。我曾很长时间迷失于围棋之中不能自拔,职业棋手们更是将一辈子投入其中,然而围棋离我们依然如此遥远,它像人生一样丰富,是人所不可穷尽的。翻阅此书,也算是聊补不能亵近它的遗憾吧。
  此书的一个不好是它的定价贵了点。
  
  《围棋人生》聂卫平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18.60元。
  既然说到围棋,就再介绍一本有关的书。聂卫平的大名是人所共知的,无论会不会下围棋都看见了,他曾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连胜十一场,击败过日本的所有现役超一流棋手,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位天才的棋手大气磅礴,一时无人能出其右。他已不仅是个棋手,而是传奇中的英雄。
  我和他有过“挨坐之缘”。上海某报的一次大会,我正巧坐他旁边,我认识他而他不认识我。会议枯燥,心想就便套个近乎,再想也没多少话说。那些当面的夸赞想必他早已听厌,我说自己和他差不多时间学的棋,今天依然不入流,他听了不会觉得有意思。于是眼睁睁放他半会而去。后来也曾混入大赛的研究室里看见他和同仁在拆棋,更是插不上嘴去。写文章也许还可强辩,它没一个恒定的标准,下棋则一目就是一目。
  顺便说说,我曾打扰过吴清源大师,对他说,我十岁买他的书,我最想做的人就是他这样的人。我请大师在书上签名。大师极慈善。大师无论棋品还是人品都是超凡入圣的。
  再说我们的棋圣聂卫平先生,听他讲棋真是一大享受。他讲的不仅是技术,还挥发出一段令人身心舒畅的时光。他从不营营苟苟,从不畏首畏尾,从不再三作秀。虽然他西服革履,你觉得他是袒腹东床,东指西划,成竹在胸,憨态可掬,煞是可读。读他的书,也是这种感觉。
  
  《王朔自选集》王朔著,华艺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18.60元。
  那天从网上下载了那篇奇文,才看两行,记者的电话来了,问的就是王朔批评金庸。我说才看个头,她便在电话那头等我看完。此后去成都客串一个电影,和阿城、王朔、方方、林白、须兰等人共度一周,每晚聊天说笑到后半夜,谈些今事往事,十分愉快。王朔有表演的天分,喝酒后更是妙语连珠,虽哑了嗓子一把把地吃“金嗓子喉宝”依然余勇可贾。再以后,回到上海,读到了王朔的另一篇文字的原稿《我看鲁迅》。今天海外的朋友在ICQ给我一个网址,要我去看《我看鲁迅》。点进去,原来是一网友代王朔写的,态度嚣张,有些语气倒是很像。
  王朔看谁不顺眼,想和谁过不去,其实是他自己的事,旁人犯不着一一表态。这辈子,我等表态已经表得太多。这家伙喜欢来事,要跟着他忙,岂不累死。他评金庸咄咄逼人,不过,看他的评说鲁迅倒是说理的成分多,虽有造次,不敢过于孟浪,甚至委委屈屈的。他不是批评家,不喜欢做学问,却有小说家的狡猾,一上来说的是小时候听到的“你这势利的狗!”以及鲁迅所引的一则丈夫鸡奸妻子的新闻。这对想从崇高庄严开始讨论问题的人是一个摧残。对鲁迅的小说,他说了自己的喜欢(《祝福》《孔乙己》《在酒楼上》《药》)和不喜欢(《一件小事》《狂人日记》《伤逝》《阿Q正传》),说了理由。说了对鲁迅是个思想家的想法(他的文章尚未发表,尊重行规,这里不便多引他的话)。他的这些想法,我们在别人的书里也见过些,比如我这几日在翻看的摩罗的《自由的歌谣》,它认定,“一般地说,文化巨人要么是一个大思想家,要么是一个大艺术家。总之必须在文化的某个领域为人类留下巨大的文化遗产。用这样的要求来衡量,可以说鲁迅并不是一个文化巨人。鲁迅被我们看作文化巨人,可他在文化上的创造却这么微不足道。这最好地证明了这个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彻底衰竭”。这和金庸的事情一样,他人其实也批评过金庸,没引出多少动静,王朔一发挥,沸沸扬扬了。他容易令人亢奋。我是个鲁迅先生的拥戴者,平生最爱看的便是他的书。但我仍然同意王朔的意见,鲁迅和所有作家一样,是可以议论评论讨论批评批判的。如果经不起批评批判,就不是真的鲁迅了。
  王朔还要看一看的还有老舍。我想,他挑出金庸、鲁迅、老舍三个作家另看,恐怕不是无事生非。他们令他觉得压抑了。
  我向同意或不同意王朔意见的人推荐他的《自选集》。王朔认为作家便是小说家,只有小说才是算数的。那么不妨读读他的小说吧,他的小说色香味浓重,味道不一而足。还有,那本书的序言写得很不错。
  一九九九.十一.二十
  
  
  第十二篇
  
  《生存手册》[英]约翰·怀斯曼著,李斌、倪明译,华文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28.00元。
  这本书真是太好了!如果我们身历险境,首先挂念的一定是此书。它是知识,是人们勇气的后援。我想,它不仅出于人们的成功经验,更产生于他们的失败教训。它把人们可能遭遇的困境一项项列出,分别教授脱险的方法和技巧。其中的知识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花言巧语似是而非。积累这本书的素材,需要人类的多少努力啊!
  此书是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权威教程。据说它卖得很好,我手中的已是相隔四个月后的第二版。即便不去探险,读读此书也很有乐趣。生存,是一个多么诱惑人的话题。
  
  《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18.00元。
  余华生于一九六○年,现居北京,可说是中国当前最好的小说家。我手边有他最初的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作家出版社文学新星丛书第八辑中的一册,出版至今已有十年。集子中的《河边的错误》《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以及后来写的《古典爱情》《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在细雨中呼喊》,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基本收藏。他的前期作品,即被众多评论家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最具学者风范的胡河清先生(数年前自杀身亡)说:“他是古老的中国文化之树上结出的最新怪果。余华身上有一股愤愤不平的猴气,这是中国近代文化主流‘摩罗诗力’催生出来的。”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先生评论余华的小说中有人性的残忍,末日的恐惧,血的颤栗。说他为抽象而写作,小说具有强烈的形式感,追求语言的纯净和形式的完美,淡化情节中的煽情的色彩。用平淡的语调叙述巨大的残酷。他的态度不是欣赏残酷,也不同于莫言的渲染。
  在我读来,他的那批小说是文革的倒影。文学怎么也不会比现实更残酷。如果读懂文革,也读懂它们了。
  后来,余华又写出《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比之下,前者更纯净,后者更可读。他有平民的立场,有悲天悯人的慈善。从小说本身讲,写得干干净净,不动声色,很大气。整篇的布局均匀有力,控制得非常好。这在中国的小说家中是极少见的。
  余华说,一个真正的作家只为内心写作。
  这两年,在一些人的怂恿下,余华开始写作随笔。《我能否相信自己》便是他第一本随笔集。大多是他的读书笔记,还有一些与创作有关的感想或问答。中国当代作家,尤其所谓的“先锋派”作家,大多获益于外国文学的浸润。从此书,我们可以看到余华在大师的作品中发现了什么。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总是不能忘却自己小说家的身份,也就是说,他的目光往往不是读者的目光,而在审察同行。我们日常所见的随笔,儿女花草风月过多,多读滥读常有被败坏了趣味情操之感,读读余华可以换个脑筋。
  一九九九年,余华在《收获》杂志上开出专栏,谈论音乐。
  这个人写得其实并不多,因为一篇是一篇,所以被人记住的作品倒是不少。我读他的文章,从未有过上当的感觉。
  一九九九.十一.二十八
  
  
  第十三篇
  
  天冷了起来,赖在床上读书成了一桩很享受的事情。
  我曾写过《躺着读书》一文,宣传那好处,自己当然身体力行。每日临睡或临起,必要读书若干。有幸在此开出专栏介绍书籍,使得躺读成了工作,又添一个借口。说来也是,我读的书确比以往多了。
  顺便说说,此处介绍的书籍,着眼于开阔眼界,没有非要人购买的意思。也不是书评文论,无意探讨书的曲折短长,只随口说几句感想。每期两本,我尽可能找一本虚构的,一本非虚构的。多数人毕竟不必靠文学吃饭,所以读读杂书比较健康。遗憾的是,个人的眼界有限素养欠缺,所读终是狭隘,所以还请诸君多看别人是怎么说的。这也是杂食有益的意思。
  
  《飘泊——边缘人采访录》老威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24.80元。
  老威本是诗人,也写过小说。近日匆匆一见,剃一大光头,不再留著名的胡子。据说他的箫吹得好,可以卖艺吃饭的。他告诉说,箫是在狱中跟一八十多岁的和尚学的。他是真正的“自由撰稿人”,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寂寞了吹吹洞箫。
  此书是非虚构类的作品,关注的是中国地下的非主流的生存状态。
  他积七年之功,笔下出现了古琴大师,酒鬼,无名画家,街头瞎子,杀手,遗体整容师,吹鼓手兼嚎丧者,三陪女,梦游者,乞丐王,流浪儿,算命先生,同性恋者等等。都是他所说的边缘人。用的是对话体,避免加入作者的想象。这和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奇迹王朝”不一样。
  民间社会,历朝历代都有,多闻于传说,少见于典籍。老威找寻的是“底层思想”,找寻“精神江湖”。它生生不息,它自生自灭,它灰头土脸,它有自己的规则和趣味。人真是可以像老鼠一样生活的。
  你能说老鼠不懂快乐吗?自然,不是迪斯尼的白领老鼠。而且,从人到老鼠,有时确实是有捷径的。
  
  《贾平凹禅思美文》贾平凹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25.00元。
  贾平凹长住西安,是个只要读点书的人就知道的当代作家。他写作的年头很长,在各个时期都有力作。我至今还记得他的《商州初录》《腊月正月》《鸡窝洼人家》《小月前本》《黑氏》等小说。《浮躁》,《高老庄》等长篇小说夯实了他作为小说家脚下的地皮。《废都》一书大大提升了他作品的热度,也给他带来许多的烦恼。在这个性事泛滥但缺乏性描写的环境中,人们当然地首先看见了性。谢天谢地,总算有人看见了别的。有个叫马原的小说家看好《废都》,他没说性,而是说,没别的小说像这一本,写出了文人的无聊。
  贾平凹不敏于行而讷于言,性纯厚,无虚头。此生我有几日与他在西安相处,共食羊肉泡馍,说点闲话,很舒服。他之多才多艺如有神助。喜欢石头,好古董,会写字。对有些读者来说,更熟悉的是他的散文。他的散文如农家的院子,陈设多多,自有各自的用度。那东西握在手中都有年头,经久不坏。何况其身处中国人祖宗的热土,离时髦远,离神鬼近,词语也就古拙起来。他的散文越写越可读了。
  此书便是一本散文集子,一遍读下来,就是他的朋友了。景色和人物让人过目难忘。记得他写父亲送他上学,临分别,一眼一眼地看他。写山是山,写水是水。贾平凹有这本事啊。
   一九九九.十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