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2期

书屋絮语

作者:佚名




  时下,舆论和媒体都十分关注公共管理者的操守之优劣,不时能听见各界对少数滥用职权的堕落者的谴责之声,大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气势。这也难怪,在一个迅速市场化、世俗化的现代社会里,从愚昧混沌状态苏醒的人们正呼唤着理性的自觉,其中就包着对“公仆”们——公共管理者的苛求和责难,作为利益的代言人,希望他们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誓言。
  一般而言,秉有权力的公共管理者之所以会吸引社会的注意力,他们的举止能成为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街坊邻里的话题,不仅仅是因为公共管理者的形象经常定格在大众的视野里,热烈的掌声、美丽的花朵和灿烂的微笑簇拥着他们的身影,而且源于人们对权力的天然崇拜和自然向往。因为在隐秘与深邃的人性的渊薮,权力就是占有或支配他人命运的渴想和力量。古今中外无数的经验和史实表明,尽管人生的坎使其萎靡卑微,甚或时常发出沉重的叹息,但如果偶有些微的权力对象化在他人的生活和生命中时,枯黄的脸庞会莫名其妙地泛起阵阵光亮,油然而生飘飘欲仙的欣慰和快感,终不乏人。就此而论,人生来就是政治动物,其周身澎湃的是由权力之念演绎而致的无止尽的冲动和欲望。换言之,对公共管理者来说,权力是把双刃剑,既可以给大众带来福祉,也可以给社会带来灾难。可以说,如果没有宪法的约束和道德自律,使公共管理者的言行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公共权力所产生的腐败和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在日趋功利化的今天,泛化的权力对灵魂的侵蚀又何尝止于公共管理者呢?
  西方智者有言:诸如观念形态的思想,一旦转化为掌控在少数人手中垄断的话语资源时,作为学术之表征的一切理论的交流与探讨无不烙上权力的印痕。此时的驳难、诘问、批判及质疑很可能不是彰显真理的执著与真诚,而是“饰致于外,务以悦人”的做作与虚伪,实则即李贽所言,“阳为道学,阴为富贵”。鸟瞰一下当前学术界林林总总的怪象吧:或拉帮结派,排斥异己;或自我标榜,相互吹嘘;或无中生有,弄虚作假……于是,在各种名目繁多、花样繁新的学术活动中,有职务的专家多了,有创新的成果少了;有职位的学者多了,有影响的成果少了;有职称的知识分子多了,有价值的成果少了……
  由此看来,绝对的权力是文明的大敌。